古代開國皇帝的太子,爲什麽下場有點冤?這其中的貓膩是什麽?

燃竹君 2024-02-22 22:48:51

在閱讀此文前,懇請您點擊一下“關注”,每日爲您推送精彩內容,不要錯過哦~

在讀我國王朝曆史的時候,一直有種感覺,好像開國皇帝的太子,很多人都沒有好下場。

這些太子要麽被圈禁,要麽身死道消,有時還沒落個好名聲。

我一直懷疑這是自己的錯覺,等到我到史書翻找一番,這些太子的經曆,似乎證實了我的猜測!

1.那些年令人意難平的太子

如果要談論中國曆史上最令人惋惜的開國太子,那麽有兩位人物是不可或缺的,秦始皇的太子扶蘇和朱元璋的太子朱標。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扶蘇。

曆史普遍認爲,扶蘇本應繼承秦始皇的皇位!

然而,由于胡亥、李斯、趙高等人的狡詐與陰謀,扶蘇遭到了殺害,這也直接導致了秦末的混亂局面,並最終使秦朝在二世而亡。

扶蘇在位時表現出色,擁有賢名,贏得了衆多人的認同,尤其是有才學的人。

他的待人接物之道令人欽佩,因此後世的書籍中充滿了對扶蘇的惋惜之情,他成爲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特別令人痛心的太子。

接下來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標。

關于他的死因,曆史上存在諸多爭議。

有野史傳聞,他因受到朱元璋的斥責而選擇了跳河自盡!

還有說法是,他因身體虛弱,不慎落入河中,最終溺水身亡。

盡管死因成謎,但朱標在曆史上同樣享有賢名,備受人們尊敬。

許多人甚至認爲,如果朱標在世,朱棣或許不會走上造反之路,因爲朱標的能力足以壓制住這位野心勃勃的弟弟。

值得慶幸的是,明朝的國運並未因朱棣的篡位而斷絕。

雖然朱標的兒子被弟弟朱棣趕下皇帝寶座,但朱棣本人的治理能力並不遜色,使得明朝的國祚得以維持。

試想,如果朱棣篡位後橫征暴斂,導致明朝走向滅亡,那麽朱標或許成爲最讓人意難平的一個太子。

2.哪些令人同情的太子

我們曆史上有哪些令人同情的太子呢?

在我國曆史長河中,不乏被立爲太子卻未能獲得開國皇帝信任的皇子。

其中,漢高祖劉邦的兒子劉盈,後來的漢惠文帝,便是一個令人同情的例子。

高祖對漢惠文帝的不信任主要源于兩方面原因。

首先,呂後的強勢地位使得劉邦不得不防備她,進而影響了對劉盈的看法。

其次,劉邦在早年爭奪天下的過程中,與兒子聚少離多,感情並不深厚,雙方溝通有限,可能存在一定的隔閡。

最後,劉邦對戚夫人的寵愛導致他更偏愛戚夫人的兒子,希望將皇位傳給自己最喜愛的兒子。

然而,劉盈最終繼承了皇位,卻受限于呂後的強勢幹預,僅在位幾年便英年早逝。

劉盈雖然性格柔弱,但他在治理國家方面的才能並不遜色于劉邦等人。

只不過呂後和劉邦的太過強勢,以及後來的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太過突出,使得劉盈的聲譽並不顯著。

光武帝劉秀的首任太子劉疆,是一個在曆史中被嚴重忽略的人物。

盡管許多人對漢武帝、漢高祖、漢文帝和漢景帝等名字耳熟能詳,但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很多人卻沒有印象,他的太子劉疆更是無人記得。

劉疆不僅才華橫溢,而且氣度非凡。

然而,在他父親劉秀爭天下的時候,借用了國家的力量,但劉秀繼位後,郭家對他的改革舉措屢屢掣肘,進而引發了他與皇後郭聖通之間的矛盾。

同時,劉秀對陰麗華的深情厚意,促使他有廢後的想法。

盡管郭聖通被廢後,劉疆依然穩坐太子之位很長時間,因爲劉秀實在找不到廢黜他的理由。

然而,當時的形勢對劉疆極爲不利,他如同被架在火爐上烤,最終選擇主動放棄太子之位,將機會讓給了弟弟劉莊,自己則願意當一個閑散王爺,過上逍遙自在的生活。

劉疆被封爲東海王後,他安于自己的地位和生活,從不惹事生非。

即使有人勸他造反,他也堅決拒絕,甚至將勸反之人直接送到漢明帝面前,表明自己毫無爭權奪利之心。

或許是因爲父親的不信任,劉疆雖然表面上豁達開朗,但內心的郁悶卻無法排解。

他英年早逝,僅在三十多歲時便離開了人世。

漢明帝原本打算爲哥哥舉行隆重的葬禮,但劉疆在臨終前卻囑咐要簡化葬禮,考慮到各方因素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依了兄弟之言。

在我們曆史上,隋文帝的兒子楊勇、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都是曾經身居太子之位的顯赫人物。

盡管他們各自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環境各異,但他們的命運卻極其相似。

楊勇和李承乾這兩位太子,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皇帝與正妻所生的嫡子。

因此,在初立太子之時,他們自然成爲了皇帝萬千寵愛的集中對象。

然而,隨著開國皇帝地位的穩固,太子的弟弟們也逐漸長大成人,成爲了太子之位的潛在競爭者。

這兩位太子雖然能力並不平庸,但與天賦異禀的弟弟們相比,卻略顯不足。

隨著時間的推移,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他們,爲了挽回皇帝的寵愛和保住太子之位,只能不斷嘗試討好皇帝,卻往往適得其反。

在犯錯與補救的過程中,他們不斷掙紮,但最終還是未能逃脫被廢黜的命運。

至于成吉思汗的大兒子術赤,按照以往的曆史的慣例,本該有機會繼承帝位的。

但成吉思汗的大兒子術赤的身世一直是個謎,源于成吉思汗早年創業時期,妻子被蔑爾乞人擄走,術赤到底是誰的兒子,因此變得撲朔迷離。

盡管成吉思汗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了這個兒子,但術赤的身份問題,始終是成吉思汗的心頭的一根刺。

爲了安撫術赤,成吉思汗將他封到偏遠之地擔任君主。

然而,成吉思汗的這個決定,反而讓術赤覺得父親在疏遠自己。

術赤在遠離故土的孤獨中郁郁寡歡,最終抑郁成疾,死的時候還差點被成吉思汗當成叛徒,發兵討伐。

最後要提的是唐高祖的兒子李建成。

由于李世民的卓越才能,李建成始終生活在他的陰影之下。

李建成曾試圖先發制人,對李世民采取行動,但無奈李世民命特別硬,最終被李世民反殺。

有關李建成的部分消息顯示,他的才能實際上是不差的。

當然,若論行軍打仗,他與李世民相比確實遜色不少。

至于治國方面,兩人究竟誰更勝一籌,則無從考證。

3.這些太子怎麽了

經過上述的梳理,我們大致對中原王朝的太子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

然而,還有幾個朝代並未詳細提及,它們分別是西晉、東晉、南宋、北宋以及清朝。

晉朝和宋朝由于並非中原的大一統王朝,其太子曆史較爲複雜且關系紛亂,因此我們在此不再贅述。

至于清朝的開國皇帝,按照傳統觀念,應爲清太宗皇太極。

他的兒子福臨在繼位過程中,也經曆了重重險阻,不僅要與兄弟們競爭,還要面對叔叔伯伯們的挑戰,當時的局勢可謂異常慘烈。

若非多爾衮的及時出手相救,福臨的命運恐怕也不會好到哪裏去。

回顧這些太子的命運,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經曆幾乎是一部血淚史。

有的太子因爲父親的冷漠而郁郁寡歡,即便最終熬到了地位,也難以逃脫命運的捉弄,生命往往並不長久。

有的太子起初受到父親的寵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寵愛逐漸消失,最終父親會想方設法將其廢掉,這些太子的經曆在曆史長河中鮮有記載。

還有的太子,從一開始就受到兄弟們的排擠,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之下,最終精神崩潰,幹盡荒唐事。

這些太子之所以會陷入種種荒唐事端,背後有著多種複雜的原因。然而,我們只需簡單梳理一下,其背後的邏輯便清晰可見。

第一,幾乎所有的太子都必須面對來自兄弟間的競爭。

開國皇帝們往往才智出衆,情商亦高。

正所謂“龍生龍,鳳生鳳”,他們的兒子們自然也是精明能幹,絕非易于對付之輩。

因此,被立爲太子的人,未必就是所有兄弟中最聰明、最得人心的。

只要有一兩個比太子更會做人、情商更高的兄弟出現,他們便可能贏得開國皇帝的青睐,給太子帶來生存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太子們往往會産生“不做不錯、越做越錯”的狀態。

他們越是急于在父親面前表現自己,反而越容易犯錯。

這是因爲大多數開國皇帝曆經南征北戰,心理素質極爲強大。

而他們的孩子,由于幼年成長過程中缺乏父親的陪伴和保護,往往缺乏足夠的安全感。

成年後又生活在富貴之中,心理素質沒能得到足夠的錘煉。

例如,扶蘇、漢惠文帝、朱標等人,都曾被自己的父親批評爲過于文弱。

這並非因爲他們本身羸弱,而是由于他們從小缺乏安全感,長大後生活過于優渥,導致心理不夠成熟。

第二,每位開國皇帝內心深處都存在著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他們既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在文治武功上超越自己,又害怕兒子真的超越自己,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這種矛盾情感在他們的心中不斷掙紮。

以朱標爲例,他的人生可謂是一出悲劇。

盡管朱元璋對他寄予了深厚的信任,但朱標卻英年早逝。

這背後的原因,或許是一場意外,又或許是他長期缺乏安全感而導致的自我毀滅。

開國皇帝往往因爲自己的卓越成就,而對兒子寄予了極高的期望。

他們希望兒子能夠做得更加出色,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自己。

然而,這種超越是有限度的,尤其是不能在自己還在位的時候發生,因爲孩子還沒繼位就過于突出,又會威脅到他們的統治地位。

因此,大多數開國皇帝在雙重矛盾下,對太子的要求往往過于苛刻,一旦對方有任何不盡如人意之處,便會遭到嚴厲的呵斥。

長期生活在這種被恐嚇的環境中,即便是心理素質再強的人,也難免不會出現心理問題。

例如,隋文帝的太子楊勇和唐太宗的兒子李承乾,他們都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

長期的責罵早已讓他們心力交瘁,失去了應有的活力與智慧,哪還有精力突破自己呢?

第三,開國皇帝同樣具備感性的一面,他們在決定太子去留時,往往會受到個人喜好的影響。

許多首任太子之所以被皇帝廢黜,很大程度上是因爲開國皇帝發現了更爲理想的繼承人。

在皇位尚未穩固之際,開國皇帝往往會偏愛最初冊立的那位太子。

然而,隨著皇位穩固,他們的兒子也逐漸長大成人。

這時,如果太子性格與開國皇帝相去甚遠,而衆多兒子中又有某個人特別像年輕的自己,開國皇帝的愛護和溺愛,很可能會轉移到這個兒子身上。

太子們本來從小便缺乏父愛,當父親突然將情感轉移到其他兒子身上時,他們自然會感到極度困苦和心理失衡。

而開國皇帝大多是心思敏銳之輩,自然能夠察覺到兒子與自己之間的距離在逐漸拉遠,這種隔閡一旦産生,父子間的疏遠只會日益加深。

結語:

實際上,皇帝的家庭與普通人家庭並無太大差異,同樣有和睦溫情與相互扶持的時刻,但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爭吵、擠兌和排斥、對立的情況。

然而,皇帝家庭與普通家庭最大的區別在于,皇帝家庭中的權力關系始終處于核心地位,而親情則退居其次。

相反,普通家庭則是以親情爲首要基石,圍繞親情來構建家庭內部的權力結構。

正因如此,當外人觀察皇帝家庭的內鬥時,往往覺得其異常慘烈。

親情鬥爭,分高下,未必會分生死。

但權力鬥爭,不但分高下,也分生死。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