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萬秀:從色彩和音樂的碰撞看張藝謀電影的藝術特征——以《紅高粱》爲例

光影故事的博客 2024-05-09 19:03:39

一、《紅高粱》中的色彩

色彩大師張藝謀在影片《紅高粱》中大量使用了紅色,還有夜戲中的藍色,以及生活象征的黃色,紅色是這部影片的重頭戲,影片中經典的鏡頭都是用紅色渲染使電影主題更加的突出、明確。“根據伊頓的色彩美學三個方面,色彩在電影裏的作用和功能可分爲三個層次:視覺真實、情感宣泄以及象征意義”。[1] 色調即爲色彩構成的影片的色彩主調,一種色調貫穿整部影片,使之趨于某一種傾向,來達到象征目的,即整體象征。如《紅高粱》的紅就是整部片子的主色調。

〈一〉 影片色彩與電影敘事相聯結

“對于一部影片、一個敘事來說,重要的不僅僅是運用什麽情節與何種蒙太奇方式表現人物和故事,同樣重要的是能夠使觀衆理解所表現的人物和故事”。[2]在電影《紅高粱》中,色彩一直推動著電影的發展,渲染著電影所要敘述的事情,渲染演員所要表達的感情,電影的主題意義,色彩就像是故事串聯的一條線,讓觀衆從頭到尾都是在一片火紅中被帶動著。

在電影的開始就是純黑的底色上赫然出現的筆勢張揚的“紅高粱”三個紅色大字,讓人覺得非常鮮豔又刺眼,吸引著觀衆的眼球。接下來在男性聲音的畫外音中,被逼出嫁的九兒臉部的特寫逐漸浮現,九兒那通紅的臉被框定在銀幕畫框之內,主人公出現。全身的紅衣和紅蓋頭以及紅潤的臉成爲鏡頭中獨特的風景,出嫁的九兒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只是一片紅,這紅色是預示著結婚的喜慶還是危險的發生,這樣的設置方法引起了觀衆的好奇心,期待著影片的繼續發展。

在擡轎的過程中,鏡頭裏呈現出的是黃土高坡上土地黃,幹燥火熱的黃土高坡上的黃土混著擡轎的漢子漫天飛舞,擡轎的漢子與黃土混爲一體。雖然這個場景看著是以黃色爲主色調,但是實際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的是那黃土地裏的紅轎子,這樣更突出了紅色的轎子以及坐在轎子裏的人的主題地位。黃色起到了襯托作用。一路上九兒臉上的色彩都沒有變過,而是紅色越來越濃,變化的是臉上的表情,從沒有表情到憎恨憤怒,到看到余占鳌的好奇和渴望。

在經過綠色高粱地的時候,紅色花轎穿過大片大片的綠高粱,萬綠叢中一點紅,這紅色代表著希望,在這個鏡頭裏紅綠搭配讓人看著非常舒服,說明九兒的命運可能會出現轉機,當土匪掀開花轎的簾子的時候,九兒沒有害怕,驚奇的望著土匪,當土匪抓住她的腳的時候,九兒笑了,那臉色紅色的光更加的強烈了,讓人看著非常的擔心害怕,擔心九兒的生命安危,這時的紅色表現出的是危險的信號,讓觀衆的繃緊的神經,不敢呼吸。

整個畫面呈現出的是異常緊張的氣氛。紅色繡花鞋是九兒和余占鳌感情發展的重要線索。新婚當晚,屋內除了微弱的燈光外,就是大片的黑色和九兒身上的紅色,黑色代表九兒無限的恐懼,九兒被這大片黑色包圍著,她只呆在一個小角落裏,九兒手裏的剪刀被紅色照亮,這樣既體現了她還心懷一絲希望,也暗示著危險的信號,整個畫面裏滿身紅色的九兒讓人覺得如此孤獨無助。在接下來的夜戲中,導演還引入了藍色作爲紅色強力的補充,電影中全部的夜戲都以藍色作爲主色調,而在土地的黃色、太陽與高粱酒的紅色的映襯下,藍色的夜沉寂的如生靈般的喘息,隨著一聲尖叫,大片的高粱在藍色的夜裏搖曳著,這又一次爲接下來的劇情設置了懸念。

回娘家的路上,九兒奔向太陽,像火燃燒一般的太陽光把九兒包圍淹沒,這裏的色彩又爲故事的發展推進了一步,與昨天的夜裏形成強烈的對比,太陽預示著希望與光明。余占鳌與九兒在高粱地裏野合時,“余占鳌裹著滿身的陽光將高粱踩出一個圓形聖壇,一身紅的九兒躺在了翠綠的高粱上,四個高粱狂舞的疊化鏡頭,構成了一個洋溢著生命意義的性愛儀式。”[1]本該被人唾棄的偷情,在那個保守的年代卻被像推崇似的,“他們在高粱地裏耕雲播雨,爲高密東北鄉豐富多彩的曆史上,摸了一道酥紅”(莫言語)“體現了對人的生命力的呐喊。”[2]這裏的色彩體現了對人的生命力的呐喊。

此時的劇情即將進入高潮,讓觀衆看得熱血沸騰。隨後一個遠景鏡頭裏火燒雲的天氣下,綠油油的高粱與之形成強烈的反差,與前面陽光下的鏡頭也形成強烈的對比,“有時候,對色彩的低限度運用,會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處在一個既定環境中的人們的行事方式。”[3]九兒回到娘家後,一身的紅衣與黑灰的冷色調形成強烈的對比,顯得二者格格不入,預示著九兒與這個家的決裂。老掌櫃死後,九兒用紅高粱酒驅除黴氣,並剪了紅色福字,還有屋外強烈的光線以及旺盛的火苗,那像血一樣紅紅的高粱酒被大家像潑水似的,潑在地上,潑在身上,潑在東西上,結婚時沒有的喜慶這時候到是展露無遺了,那火紅的福字,燃起的旺盛的火苗,都預示著九兒的好日子來了,使電影的故事發展又邁進了一大步。

在九兒去燒酒作坊和余占鳌查看新酒時,主色調都是金黃色,金黃色是所有顔色的一個頂端,暗示著接下來燒酒將到達一個頂峰,在這金黃色的襯托下,紅紅的火焰以及剛釀出了的紅高粱酒更加的耀眼奪目,說明接下來即將是紅火的日子,幸福的時刻。“場景氣氛是使人物的情感、場面的意義寓于環境之中,這種場景的景象,雖然一言不發,沒有語言的表達,但能抒發情感,因爲,它表現的是染有情調色彩的景物形象,因此,能使觀衆觸景生情,産生共鳴。”[4]羅漢大哥死後,,九兒在籌劃報仇的場景裏,院子裏燃燒起了熊熊火焰,還有我爺爺點燃了一碗酒,讓酒的火、柴堆的火,以及兩支粗壯的蠟燭的火,構成了火紅的火世界。

這是電影臨近尾聲,以這樣充滿激情的火世界來展現大家心中的怒火以及誓死與日本人拼到底的決心。使影片又一次揪住了觀衆的心。當男人們在外面准備報仇時,九兒在家准備豐盛的飯菜時,這時的高粱酒被倒在碗裏,如血般紅,暗示著危險與血腥,此時的白色衣服預示著九兒即將死亡。鬼子來了,余占鳌他們的炮沒有響,迎來的就是敵人的大炮,從日本人的汽車裏射出來的槍火,接著是放土炮的大火,以及酒缸的火加上九兒倒下去,那撒了一地的紅高粱酒,還有被大火點燃的汽車,到最後的爆炸,這樣的一系列刺眼的紅色讓所有人都是措手不及,最後的日全食,影片在天空的一片紅火中結束。

“如果說光線給影視畫面以鮮活的生命,那麽,色彩就給影視畫面注入了豐富的情感。影視畫面中的色彩比繪畫中的色彩更加注重整體性和傾向性。”[5]影片《紅高粱》以紅色這樣一個線索串聯起了整個故事,也推動了整部影片的發展,讓觀衆的情緒隨著色彩的變化來了解整個故事一步步的發展著,這樣,導演將影片的色彩與電影的故事情節緊密相連,使兩者之間互相作用著。深化影片的主題思想。影片的色彩就這樣在無聲之中推動故事的發展分,訴說了導演的情懷,渲染了觀衆的情緒,真是此處無聲勝有聲。

〈二〉電影色彩的象征意義與電影藝術的結合

象征的概念廣義性以及它本身的暧昧性表現爲兩種形式:一種是直接意義與象征意義之間的遊移不定,另一種則是在若幹象征意義之間的猶豫所造成的混亂和歧義。“黑格爾明確的告訴我們,象征一般由兩種因素組成,一個是意義,一個是意義的表現。色彩本身有一種意義——這是由色彩的物理屬性決定的。但色彩除本身以外還有一種意義,那就是色彩的象征意義,即超越自身的意義。”[1]紅色,在中國有著特殊的文化底蘊。從周朝開始,紅色就成爲當時的流行色,更重要的是,紅色與人的血液的顔色相同,特別是中國特別重視的大紅,更是與中國文化傳承生生不息的血脈流淌相聯系著,因而紅色是中國的傳統色,是華夏民族對于生命本身的崇拜和敬重。

它是太陽和火的顔色,象征著溫暖、熱情、沖到、激烈、躁動等感情。代表著喜悅、吉祥和喜慶。民間的大喜字、婚宴嫁娶等都是一片的火紅,在影片《紅高粱》中,不論是紅彤彤的高粱地,我奶奶的大紅棉襖,還是天邊的紅雲,或者是那血一般的紅色高粱酒,最後與日本人厮殺後的血紅,張藝謀將紅色這一色調所帶來的沉重、悲壯氣氛得到較好的展現,使觀衆有了一次視覺盛宴的享受。影片中的紅色不是它原本的象征意義,它始終伴隨的是主人工的悲催的命運,九兒無法抗拒命運的安排,最後一切的美好都在一片火紅中消失了,這裏的紅色成爲了一種帶有悲劇意味的色調,從而給觀衆一種強烈的視覺反差,也成就了這部作品的紅色經典。

張藝謀對紅色的背反,使得傳統的中國紅有了新時期以來對于傳統的反思特征。同時,他對于紅色在象征意義層面的背反,使的張藝謀的紅有著超越其形式上的內在情緒,在他看來,紅色不再僅僅是溫暖和快樂,它背後的痛苦和沉重或許比它表現出來的快樂更加濃烈,這就這部影片色彩的獨特的象征意義,這樣的象征意義使的電影的藝術表現的更加的獨特,使電影具有不一樣的色彩、意義。

〈三〉電影色彩的美學

“電影美感就是電影通過流動的畫面和音響、通過它表現出來的空間和時間的各種狀態、畫面描述的時空建築體的內容和結構、畫面的變化與組接、音響的結構和意義、音響的言說和消失、畫面與音響的沖突與融合等等,來形成特定的藝術表達,給人以美感和其他信息。”[2]“其中主要包括鏡頭感、表演的電影感、音樂和音響的電影感、畫面與音響互相作用的藝術感。”[3]《紅高粱》這部電影的色彩美學就是體現在電影美學的鏡頭感中,加上音樂與鏡頭的結合,使的電影的色彩美學表現的更加突出,影片的每個鏡頭都讓人看著特別的漂亮,有意義。紅配綠是經典搭配,綠油油的大片的高粱與九兒一身的紅在鏡頭裏就異常放彩。

〈四〉影片色彩是一種視聽語言

“視聽語言又被稱爲20世紀以來的主導語言,是在以電影、電視、電子遊戲爲主的視聽媒體在當代社會極度繁榮以及相關的視聽技術高度發展下生成、定型並體系化的”[4]“電影的視聽語言就包括影像、聲音、剪輯等,色彩也是視聽語言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在影像中,色彩的表達可能有多種不同的形式。燈光、布景、道具與服裝的色彩,都可以影響畫面的色彩譜系,從而構成不同的敘事內涵”。[5]

在影片《紅高粱》中導演張藝謀就應用了一系列紅色的意象貫穿整部影片,有紅高粱酒、紅衣服、紅蓋頭、死人的血等。讓他應用這些色彩來給觀衆傳達影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主題內涵。不同的場景所應用的色彩都傳達了導演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意圖。“電影語法的核心是觀衆的視覺感受”[1]那麽視聽語言就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電影《紅高粱》中的色彩就是這部電影的一條線索,一條推動電影情節發展的線索。

二、影片中的民俗音樂

<一>電影中的迎親樂

我們知道電影作品是一門融合多種元素爲一體的藝術,也被稱爲“第七藝術”電影中的音樂爲人物的塑造、故事情節的發展和電影主題思想的渲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音樂也被大量的應用,更能凸顯電影的民族韻味,“民歌作爲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反映民俗生活的許多內容,又在一定的民俗場合傳唱,二者形成了十分密切、相互依從的關系”。[2]尤其是電影《紅高粱》中的民俗樂,爲觀衆進一步的解讀這部電影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時也使的這部電影的自身價值更高,音樂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影片中的配樂與影片的情節融合的非常好,影片一開始主人公還沒有出現,黑幕下,那嘹亮的唢呐聲就響起了,一開場就點醒了觀衆,迎親時的吹打樂,采用了唢呐、腰鼓和人聲的結合。同時爲了表現出結婚的喜慶和祥和,采用了大調作和聲。大片的黃土地隨著腳步揚起、轎夫們黝黑的皮膚和這樣熱情奔放的音樂結合在一起,渲染著人們生命的激情可貴、黃土高原人的豪邁熱情。

在這個場景裏,轎內的九兒在哽咽,轎外的轎夫們在喜氣洋洋的唱著顛轎歌,通過這樣強烈的畫面對比,在加上音樂的烘托,更加體現出了九兒的命運的悲催。第二次出現顛轎的音樂是在九兒送飯被日本人搶殺的時候,九兒倒下了,血紅的高粱酒撒了一地,豆兒也向娘跑去,余占鳌舉著炸藥沖向敵人,這三個鏡頭出現的時候,音樂響起了,這時的音樂體現出了死的如此慘烈,讓觀衆的情緒一下子升到了高潮。兩次的音樂給人的感覺完全相反,使電影的主題思想更加明確具體。

〈二〉電影中的“酸曲”

“陝北民歌裏有一類特定稱謂的歌子叫“酸曲”,是全國民歌裏獨一無二的分類,它特指陝北民歌中宣泄男女感情的那一類”。[3]就如《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這首歌曲在影片中出現的兩次最讓人難忘,九兒與余占鳌在高粱地裏野合後,九兒騎在驢上幸福的偷樂著,余占鳌唱起了歌曲《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余占鳌用他那粗狂沙啞不帶任何修飾的聲音,把這首淳樸又帶著調情的歌唱的振奮人心,這歌聲唱出了陝北男子的狂野和樸實,把余占鳌對九兒占有後的喜悅心情和對九兒那種肆無忌憚的愛意深刻體現出了,使觀衆也産生了共鳴。在影片的結尾時,這首歌再次響起,面無表情的余占鳌像哀嚎一般的唱起了這首歌,歌聲配合著搖曳的高粱,讓觀衆也産生了無限的悲傷,兩個同樣的歌聲卻帶給觀衆截然相反的感受,音樂在這裏結合著不同的劇情,使它發揮了不同的作用。

〈三〉 電影中的敬酒歌

《酒神曲》在影片中也出現了兩次,與《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羅漢大哥的帶領下,釀成新酒的夥計們唱起了《酒神曲》,那歌聲充滿了激情與喜悅,高昂的歌聲體現了陝北漢子的樸實與善良,還有一種高粱酒醇烈般的特質。再一次出現這首歌的時候羅漢大哥已經被日本人殺害,大夥讓爲他報仇的時候,此時的歌聲既有對日本人的憎恨也有對羅漢大哥的哀傷,人們悲痛的嘶喊著,那聲音在十八裏坡久久的回蕩著,推動著影片的情節再次走向了高潮。

〈四〉電影中的童謠

影片即將結束了,豆兒在一片血紅裏唱起了:“娘,娘,上西南……”豆兒那童稚又高亢的聲音回蕩著,日食出現了,鏡頭裏的血紅充斥著觀衆的眼睛,此時鑼鼓聲和唢呐聲再次響起,影片結束。

三、電影色彩與音樂相結合與碰撞

紅色是這部影片的一個整體的基調,貫穿成影片的一條線,紅色是生命蓬勃不息的象征,陝北的傳統的民族樂也在影片中貫穿始終,音樂與色彩的合理結合使影片不單單只是色彩或者只是音樂對其有影響,而是它們兩個共同的作用,在影片一開始,就是以音樂來開場,嘹亮的唢呐聲來交代故事情節,喜慶的婚禮,此時的音樂與紅色結合顯得更加的有張力,接下來的就是《酒神曲》釀酒時那旺盛的火苗,夥計們的呐喊,加上高粱酒的紅,此時觀衆不僅在視覺上有所震撼,眼睛被紅色充斥的同時,加上那神聖又高亢的《酒神曲》感情基調變得更加的濃烈了,同樣的歌曲,在羅漢大哥死後,一樣的火一樣的歌聲,卻給人以完全相反的兩種感覺,喜悅與悲涼。

九兒死了,血紅的高粱酒撒了,唢呐聲響起了,這樣的鏡頭與音樂的結合與九兒和余占鳌在高粱地裏是的畫面與音樂的結合又是完全不同的情緒渲染,讓觀衆的感情隨著這色彩與音樂的結合就已經把握得當了,影片的最後,戰後現場的血紅,高粱的大幅度搖擺,日食的出現,天空變成了紅色的海洋,鏡頭被一片紅色充斥著,豆兒的歌聲加上唢呐的聲音,色彩與音樂再一次的結合在一起,張藝謀運用這樣的拍攝技巧,不僅使觀衆的情緒達到了高潮,也進一步的深化了影片的主題思想,更加的表現出了張藝謀的個人情懷,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生命的頑強、英雄的氣節、女性主義,在影片中都有一一的彰顯出來,張藝謀不愧是色彩大師,攝影師出聲的他,將色彩與民族樂在影片中運用的如此恰到好處,稱得上是中國電影的一個標杆,一個裏程碑。

《紅高粱》這部影片是張藝謀走向國際化的一個標志,也是中國電影走出國門走向國際的一個標志,影片中色彩與音樂的運用更加的值得我們後人的學習,張藝謀的民族情懷、愛國情懷在他影片中一直有體現著,《紅高粱》以抗日戰爭爲背景,使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更加的有深度,有意義,讓影片不僅僅是一場視覺盛宴,也有思想上的飽和度,不顯得那麽單調、空洞。在寫完這篇論文的時候,我才真正的了解了張頤武教授在90年代初就曾說過:張藝謀已經成了20世紀90年代的大陸中國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奇迹”他在《紅高粱》中的造詣就已經讓他的盛名享譽世界了,希望我們後代們可以以他爲標杆,繼續在電影之路上有所成就。

參考文獻:

[1]梁明,李力,《電影色彩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第265頁。

[2]劉雲舟,《電影敘事學研究》,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6月,第1版,第19頁。

[3]帕蒂·貝蘭托尼《不懂色彩 不看電影》,吳澤源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年7月,第1版,第28頁。

[4]呂志昌,《影視美術設計》,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第2版,第125頁

[5]李傑,王俊,《影視畫面分析》,國防工業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102頁。

[6]朱小豐,《電影美學》,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第55頁。

[7]邵清風,李駿,俞潔,彭驕雪,《視聽語言》,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頁。

[8]聶欣如,《電影的語言》,複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第27頁。

[9]呂政軒,《民歌陝北》,甯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第3頁。

[10]壟耘,《信天而遊》,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2年12月,第1版,第177頁。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