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648:幹事業運氣很重要,可千萬不要主動作死

花言大帥 2024-04-16 18:49:44

學習內容:卷第一百五十八,梁紀十四(公元538年—544年,共7年)

東、西魏對陣河橋,最終打成平手

【原文】

高祖武皇帝十四

大同四年(戊午,公元538年)

春正月辛酉朔,日有食之。

東魏砀郡獲巨象,送邺。丁卯,大赦,改元元象。

二月己亥,上耕藉田。

東魏大都督善無賀拔仁攻魏南汾州,刺史韋子粲降之,丞相泰滅子粲之族。

東魏大行台侯景等治兵于虎牢,將複河南諸州,魏梁迥、韋孝寬、趙繼宗皆棄城西歸。侯景攻廣州,未拔,聞魏救兵將至,集諸將議之。行洛州事盧勇請進觀形勢,乃帥百騎至大隗山,遇魏師。日已暮,勇多置幡旗于樹顛,夜,分騎爲十隊,鳴角直前,擒魏儀同三司程華,斬儀同三司王征蠻而還。廣州守將駱超遂以城降東魏,丞相歡以勇行廣州事。勇,辯之從弟也。于是南汾、颍、豫、廣四州複入東魏。

初,柔然頭兵可汗始得返國,事魏盡禮。及永安以後,雄據北方,禮漸驕倨,雖信使不絕,不複稱臣。頭兵嘗至洛陽,心慕中國,乃置侍中、黃門等官。後得魏汝陽王典簽淳于覃,親寵任事,以爲秘書監,使典文翰。及兩魏分裂,頭兵轉不遜,數爲邊患。魏丞相泰以新都關中,方有事山東,欲結婚以撫之。以舍人元翌女爲化政公主,妻頭兵弟塔寒。又言于魏主,請廢乙弗後,納頭兵之女。甲辰,以乙弗後爲尼,使扶風王孚迎頭兵女爲後。頭兵遂留東魏使者元整,不報其使。

三月辛酉,東魏丞相歡以沙苑之敗,請解大丞相,诏許之,頃之,複故。

柔然送悼後于魏,車七百乘、馬萬匹、駝二千頭。至黑鹽池,遇魏所遣鹵簿儀衛。柔然營幕,戶席皆東向,扶風王孚請正南面,後曰:“我未見魏主,固柔然女也。魏仗南面,我自東向。”

丙子,立皇後郁久闾氏。丁醜,大赦。以王盟爲司徒。丞相泰朝于長安,還屯華州。

夏四月庚寅,東魏高歡朝于邺。壬辰,還晉陽。

五月甲戌,東魏遣兼散騎常侍鄭伯猷來聘。

秋七月,東魏荊州刺史王則寇淮南。

癸亥,诏以東冶徒李胤之得如來舍利,大赦。

東魏侯景、高敖曹等圍魏獨孤信于金墉,太師歡帥大軍繼之。景悉燒洛陽內外官寺民居,存者什二三。魏主將如洛陽拜園陵,會信等告急,遂與丞相泰俱東。命尚書左仆射周惠達輔太子欽守長安,開府儀同三司李弼、車騎大將軍達奚武帥千騎爲前驅。

八月庚寅,丞相泰至谷城,侯景等欲整陳以待其至,儀同三司太安莫多婁貸文請帥所部擊其前鋒,景等固止之。貸文勇而專,不受命,與可朱渾道元以千騎前進。夜,遇李弼、達奚武于孝水。弼命軍士鼓噪,曳柴揚塵,貸文走,弼追斬之。道元單騎獲免,悉俘其衆送恒農。

泰進軍瀍東,侯景等夜解圍去。辛卯,泰帥輕騎追景至河上,景爲陳,北據河橋,南屬邙山,與泰合戰。泰馬中流矢驚逸,遂失所之。泰墜地,東魏兵追及之,左右皆散。都督李穆下馬,以策抶泰背罵曰:“籠東軍士,爾曹王何在,而獨留此?”追者不疑其貴人,舍之而過。穆以馬授泰,與之俱逸。

魏兵複振,擊東魏兵,大破之,東魏兵北走。

京兆忠武公高敖曹,意輕泰,建旗蓋以陵陳,魏人盡銳攻之,一軍皆沒,敖曹單騎走投河陽南城。

守將北豫州刺史高永樂,歡之從祖兄子也,與敖曹有怨,閉門不受。敖曹仰呼求繩,不得,拔刀穿阖未徹而追兵至,敖曹伏橋下。追者見其從奴持金帶,問敖曹所在,奴指示之。敖曹知不免,奮頭曰:“來!與汝開國公。”追者斬其首去。

高歡聞之,如喪肝膽,杖高永樂二百,贈敖曹太師、大司馬、太尉。

泰賞殺敖曹者布絹萬段,歲歲稍與之,比及周亡,猶未能足。魏又殺東魏西兖州刺史宋顯等,虜甲士萬五千人,赴河死者以萬數。

初,歡以萬俟普尊老,特禮之,嘗親扶上馬。其子洛免冠稽首曰:“願出死力以報深恩。”及邙山之戰,諸軍北渡橋,洛獨勒兵不動,謂魏人曰:“萬俟受洛幹在此,能來可來也!”魏人畏之而去。歡名其所營地爲回洛。

是日,東、西魏置陳既大,首尾懸遠,從旦至未,戰數十合,氛霧四塞,莫能相知。魏獨孤信、李遠居右,趙貴、怡峰居左,戰並不利。又未知魏主及丞相泰所在,皆棄其卒先歸。開府儀同三司李虎、念賢等爲後軍,見信等退,即與俱去。泰由是燒營而歸,留儀同三司長孫子彥守金墉。

王思政下馬,舉長矟左右橫擊,一舉辄踣數人。陷陳既深,從者盡死,思政被重創,悶絕。會日暮,敵亦收兵。思政每戰常著破衣弊甲,敵不知其將帥,故得免。帳下督雷五安于戰處哭求思政,會其已蘇,割衣裹創,扶思政上馬。夜久,始得還營。

平東將軍蔡祐下馬步鬥,左右勸乘馬以備倉猝,祐怒曰:“丞相愛我如子,今日豈惜生乎!”帥左右十余人合聲大呼,擊東魏兵,殺傷甚衆。東魏圍之十余重,祐彎弓持滿,四面拒之。東魏人募厚甲長刀者直進取之,去祐可三十步,左右勸射之,祐曰:“吾曹之命,在此一矢,豈可虛發!”將至十步,祐乃射之,應弦而倒,東魏兵稍卻,祐徐引還。

魏主至恒農,守將已棄城走,所虜降卒在恒農者相與閉門拒守,丞相泰攻拔之,誅其魁首數百人。蔡祐追及泰于恒農,夜,見泰,泰曰:“承先,爾來,吾無憂矣。”泰驚不得寢,枕祐股,然後安。

祐每從泰戰,常爲士卒先,戰還,諸將皆爭功,祐終無所言。泰每歎曰:“承先口不言勳,我當代其論敘。”

泰留王思政鎮恒農,除侍中、東道行台。

魏之東伐也,關中留守兵少,前後所虜東魏士卒散在民間,聞魏兵敗,謀作亂。李虎等至長安,計無所出,與太尉王盟、仆射周惠達等奉太子欽出屯渭北。百姓互相剽掠,關中大擾。于是沙苑所虜東魏都督趙青雀、雍州民于伏德等遂反,據長安子城,伏德保鹹陽,與鹹陽太守慕容思慶各收降卒以拒還兵。長安大城民相帥以拒青雀,日與之戰。大都督侯莫陳順擊賊,屢破之,賊不敢出。順,崇之兄也。

扶風公王罴鎮河東,大開城門,悉召軍士謂曰:“今聞大軍失利,青雀作亂,諸人莫有固志,王罴受委于此,以死報恩。有能同心者可共固守,必恐城陷,任自出城。”衆感其言,皆無異志。

魏主留阌鄉。丞相泰以士馬疲弊,不可速進,且謂青雀等烏合,不能爲患,曰:“我至長安,以輕騎臨之,必當面縛。”

通直散騎常侍吳郡陸通谏曰:“賊逆謀久定,必無遷善之心。蜂虿有毒,安可輕也?且賊詐言東寇將至,今若以輕騎臨之,百姓謂爲信然,益當驚擾。今軍雖疲弊,精銳尚多。以明公之威,總大軍以臨之,何憂不克!”

泰從之,引兵西入。父老見泰至,莫不悲喜,士女相賀。華州刺史宇文導引兵入鹹陽,斬思慶,禽伏德。南渡渭,與泰會,攻青雀,破之。太保梁景睿以疾留長安,與青雀通謀,泰殺之。

東魏太師歡自晉陽將七千騎至孟津,未濟,聞魏師已遁,遂濟河,遣別將追魏師至崤,不及而還。歡攻金墉,長孫子彥棄城走,焚城中室屋俱盡,歡毀金墉而還。

東魏之遷邺也,主客郎中裴讓之留洛陽。獨孤信之敗也,讓之弟诹之隨丞相泰入關,爲大行台倉曹郎中。歡囚讓之兄弟五人,讓之曰:“昔諸葛亮兄弟,事吳、蜀各盡其心。況讓之老母在此,不忠不孝,必不爲也。明公推誠待物,物亦歸心;若用猜忌,去霸業遠矣。”歡皆釋之。

九月,魏主入長安,丞相泰還屯華州。

東魏大都督賀拔仁擊邢磨納、盧仲禮等,平之。

盧景裕本儒生,太師歡釋之,召館于家,使教諸子。景裕講論精微,難者或相诋诃,大聲厲色,言至不遜,而景裕神采俨然,風調如一,從容往複,無際可尋。性清靜,曆官屢有進退,無得失之色,弊衣粗食,恬然自安,終日端嚴,如對賓客。

冬十月,魏歸高敖曹、窦泰、莫多婁貸文之首于東魏。

散騎常侍劉孝儀等聘于東魏。

十二月,魏是雲寶襲洛陽,東魏洛州刺史王元軌棄城走。都督趙剛襲廣州,拔之。于是自襄、廣以西城鎮複爲魏。

魏自正光以後,四方多事,民避賦役,多爲僧尼,至二百萬人,寺有三萬余區。至是,東魏始诏:“牧守、令長,擅立寺者,計其功庸,以枉法論。”

初,魏伊川土豪李長壽爲防蠻都督,積功至北華州刺史。孝武帝西遷,長壽帥其徒拒東魏,魏以長壽爲廣州刺史。侯景攻拔其壁,殺之。其子延孫複收集父兵以拒東魏,魏之貴臣廣陵王欣、錄尚書長孫稚等皆攜家往依之,延孫資遣衛送,使達關中。

東魏高歡患之,數遣兵攻延孫,不能克。魏以延孫爲京南行台、節度河南諸軍事、廣州刺史。延孫以澄清伊、洛爲己任,魏以延孫兵少,更以長壽之婿京兆韋法保爲東洛州刺史,配兵數百以助之。法保名祐,以字行。既至,與延孫連兵置柵于伏流。

獨孤信之入洛陽也,欲繕修宮室,使外兵郎中天水權景宣帥徒兵三千出采運。會東魏兵至,河南皆叛,景宣間道西走,與李延孫相會,攻孔城,拔之,洛陽以南尋亦西附。丞相泰即留景宣守張白塢,節度東南諸軍應關西者。是歲,延孫爲其長史楊伯蘭所殺,韋法保即引兵據延孫之柵。

東魏將段琛等據宜陽,遣陽州刺史牛道恒誘魏邊民。魏南兖州刺史韋孝寬患之,乃詐爲道恒與孝寬書,論歸款之意,使諜人遺之于琛營,琛果疑道恒。孝寬乘其猜阻,出兵襲之,擒道恒及琛,崤、渑遂清。

東道行台王思政以玉壁險要,請築城,自恒農徙鎮之,诏加都督汾、晉、並州諸軍事,並州刺史,行台如故。

東魏以高澄攝吏部尚書,始改崔亮年勞之制,铨擢賢能,又沙汰尚書郎,妙選人地以充之。凡才名之士,雖未薦擢,皆引致門下,與之遊宴、講論、賦詩,士大夫以是稱之。

【原文華譯】

大同四年(公元538年)

1 春,正月一日,日食。

2 東魏砀郡捕獲一只巨象,送到邺城。正月七日,東魏大赦,改年號爲元象。

3 二月十日,南梁皇帝蕭衍親耕天子籍田。

4 東魏大都督、善無人賀拔仁攻打西魏南汾州,刺史韋子粲投降,丞相宇文泰屠滅韋子粲全族。

東魏大行台侯景等治兵于虎牢,准備收複河南諸州,西魏梁回、韋孝寬、趙繼宗都棄城西歸。侯景攻打廣州,數十天未能攻拔,聽聞西魏救兵將至,集合諸將商議,行洛州事盧勇自告奮勇,到前線觀察形勢。于是率騎兵一百人到大隗山,與西魏軍遭遇。

當時已是黃昏時分,盧勇多置幡旗于樹頂;夜裏分騎兵爲十隊,鳴起號角,沖入敵營,生擒西魏儀同三司程華,斬儀同三司王征蠻而還。廣州守將駱超于是獻出城池,投降東魏,丞相高歡任命盧勇兼管廣州的事務。盧勇,是盧辯的堂弟。于是南汾州、颍州、豫州、廣州等四州重新回到東魏版圖。

5 當初,柔然頭兵可汗剛返國時,侍奉北魏,非常盡禮。永安年以後,雄據北方,漸漸驕慢倨傲,雖然信使不絕,但不再稱臣。頭兵可汗曾經到過洛陽,心中向慕中國,于是設置侍中、黃門等官職。後來,他得到汝陽王的典簽淳于覃,對他十分寵愛信任,任命爲秘書監,讓他掌管文書。兩魏分裂之後,頭兵可汗轉而不遜,數次成爲邊患。

西魏丞相宇文泰因爲新近定都關中,又要和東魏作戰,想要和他聯姻,以安撫他,以舍人元翌的女兒爲化政公主,嫁給頭兵可汗的弟弟塔寒。宇文泰又報告西魏主元寶炬,請廢黜乙弗皇後,娶頭兵可汗的女兒。二月十五日,命乙弗皇後出家做尼姑,命扶風王元孚前往柔然,迎接頭兵可汗的女兒爲皇後。頭兵可汗于是扣留東魏使者元整,也不再遣使到東魏報聘。

6 三月二日,東魏丞相高歡以沙苑之敗,自請解除大丞相職務,皇帝元善見下诏批准;不久,又恢複如故。

7 柔然將頭兵可汗的女兒送到西魏,嫁妝有:車七百乘、馬一萬匹、駱駝兩千頭。到了黑鹽池,與西魏派往迎接的鹵簿儀衛相遇。柔然的營幕,門都向東開,扶風王元孚請正南面,皇後說:“我還未見到魏主,還是柔然女兒。魏國儀仗隊可以面向南方,我自己面向東方。”

三月十七日,立皇後郁久闾氏。三月十八日,大赦。任命王盟爲司徒。丞相宇文泰到長安朝見,再返回屯駐華州。

8 夏,四月二日,東魏高歡到邺城朝見皇帝,四月四日,返回晉陽。

9 五月十六日,東魏派兼散騎常侍鄭伯猷出使南梁報聘。

10 秋,七月,東魏荊州刺史王則侵犯南梁淮南。

11 七月六日,南梁皇帝蕭衍下诏,因爲東冶(東郊冶煉場)苦工李胤之得到如來佛舍利子,大赦。

12 東魏侯景、高敖曹等包圍西魏獨孤信于金墉城,東魏太師高歡率大軍跟在後面。侯景縱火燒毀洛陽全部內外官衙及民居,只剩下十分之二三。西魏主元寶炬打算入洛陽祭拜園陵,正巧獨孤信等告急,于是與丞相宇文泰一起東下,命尚書左仆射周惠達輔佐太子元欽守長安,開府儀同三司李弼、車騎大將軍達奚武率騎兵一千人爲前鋒。

八月三日,丞相宇文泰抵達谷城,侯景等計劃嚴陣以待其至,儀同三司、太安人莫多婁貸文請率所部擊其前鋒,侯景等堅決制止。莫多婁貸文仗恃其勇,自用自專,不接受命令,與可朱渾道元率一千騎兵前進。夜,與李弼、達奚武于孝水遭遇。李弼命軍士擂鼓呐喊,在馬尾後拖曳樹枝來回奔走,揚起沖天塵土(假裝兵多),莫多婁貸文退走,李弼追擊,將他斬首,可朱渾道元單騎逃回,部衆全部被俘虜,送到恒農。

宇文泰進軍瀍水東岸,侯景等夜裏解除洛陽包圍,撤退。宇文泰率輕騎追侯景,追到黃河岸邊。侯景列陣,北據河橋,南接邙山,與宇文泰合戰。宇文泰的馬被流箭射中,驚恐逃逸不見,宇文泰墜地,東魏兵追上來,左右都失散了,都督李穆下馬,用馬鞭抽打宇文泰背部,罵道:“你這狼狽小兵!你的長官呢,爲什麽就你一個人在這裏?”

追兵于是不疑心他是大人物,放棄他繼續向前追。李穆把自己的馬給宇文泰,與他一起都逃脫了。

西魏兵重新振作起來,攻擊東魏兵,大勝,東魏兵向北退走。

京兆忠武公高敖曹,心中輕視宇文泰,特別在陣前豎起旗蓋,西魏人盡銳攻擊,高敖曹全軍覆沒。高敖曹單騎逃走,投奔河陽南城。

守將北豫州刺史高永樂,是高歡的堂侄,與高敖曹有怨,閉門不受。高敖曹仰頭大呼,請求放下吊繩,城上不給。高敖曹拔刀想要砍開城門,還沒砍穿,追兵已至。高敖曹伏在橋下,追兵看見他的隨從奴仆手持金帶,問高敖曹何在,奴仆指示給他。高敖曹知道必死無疑了,擡頭說:“來!給你一個開國公。”追兵斬其首而去。

高歡聽聞,如喪肝膽,杖打高永樂二百棍,追贈高敖曹太師、大司馬、太尉。

宇文泰賞殺高敖曹者布絹一萬段,每年給一點,直到北周滅亡,還沒付清。西魏又殺東魏西兖州刺史宋顯等,俘虜甲士一萬五千人,投入黃河淹死的東魏兵數以萬計。

當初,高歡因爲萬俟普地位尊崇且年齡大,對他特別禮遇,曾經親自扶他上馬。其子萬俟受洛幹脫下帽子,叩頭說:“願出死力以報深恩。”等到邙山之戰,諸軍北渡河橋,唯獨萬俟受洛幹勒兵不動,對西魏人說:“萬俟受洛幹在此,能來的就來!”西魏人畏之而去,高歡將他的軍營所在地命名爲回洛。

這一天,東、西魏雙方陣地都非常大,首尾相距很遠,從天亮纏鬥到下午,戰了數十個回合,霧氣四塞,彼此都沒法辨認。西魏獨孤信、李遠居右,趙貴、怡峰居左,作戰不利;又不知道西魏主元寶炬及丞相宇文泰所在,于是都抛下部隊自己先回了。開府儀同三司李虎、念賢等爲後軍,見獨孤信等撤退,即刻與他們一起離開。宇文泰因此只好燒營而歸,留儀同三司長孫子彥鎮守金墉。

王思政下馬,舉長槊左右橫擊,一舉手就擊倒數人。陷陣既深,跟從的人都死光了,王思政身受重傷,昏厥。這時天黑了,敵人也收兵了。王思政每次作戰,都穿著破衣弊甲,敵人不知道他是將帥,所以得免于難。帳下督雷五安在戰場上哭喊尋找王思政,正巧他蘇醒過來,雷五安割下衣裳,爲王思政包紮,扶他上馬。直到深夜,才得以回營。

西魏平東將軍蔡祐下馬步行戰鬥,左右勸他乘馬,以防萬一,蔡祐怒道:“丞相愛我如子,今日豈能愛惜生命!”率左右十余人合聲大呼,攻擊東魏兵,殺傷甚衆。東魏人包圍他十幾重,蔡祐彎弓持滿,四面射擊。東魏人招募盔甲厚的,持長刀直進,離蔡祐三十步,左右勸他發射,蔡祐說:“我們的性命,就在此一箭,豈可虛發!”走近到十步,蔡祐才發射,持刀人應弦而倒,東魏兵稍稍退卻,蔡祐也徐徐帶兵撤回。

西魏主元寶炬抵達恒農,守將已棄城逃走,所俘虜的東魏降卒在恒農的一同關閉城門,進行抵抗,丞相宇文泰攻拔,誅殺其魁首數百人。

蔡祐在恒農追上宇文泰,夜,見宇文泰,宇文泰說:“承先(蔡祐的字),你來,我就沒有什麽擔憂了。”宇文泰心中驚恐,不得安寢,枕著蔡祐的大腿,才得以安睡。

蔡祐每次跟從宇文泰作戰,常常身先士卒。戰鬥結束回來,諸將都爭功,蔡祐則始終不發一言。宇文泰每每歎息說:“承先從不說自己功勞,我要替他說。”

宇文泰留王思政鎮守恒農,任命他爲侍中、東道行台。

西魏東伐時,關中留守兵少,前後所俘虜東魏士卒散在民間,聽聞西魏兵敗,密謀作亂。李虎等回到長安,無計可施,與太尉王盟、仆射周惠達等奉太子元欽出城屯駐渭北。百姓互相搶掠,關中大擾。于是在沙苑戰役中被俘虜的東魏都督趙青雀、雍州平民于伏德等造反,趙青雀占據長安子城,于伏德占領鹹陽,與鹹陽太守慕容思慶各收東魏降卒,以抵抗西魏班師大軍。長安大城百姓聯合起來抵抗趙青雀,每日交戰。大都督侯莫陳順襲擊東魏降卒,屢次戰勝,賊兵不敢出子城。侯莫陳順,是侯莫陳崇的哥哥。

西魏扶風公王罴鎮守河東,大開城門,召集全部軍士,對他們說:“今聞大軍失利,青雀作亂,人心不穩。王罴受任于此,以死報恩。有能同心者,可以一起固守;擔心城池陷落的,可以自由出城離開。”衆人被他的話感動,都沒有二心。

西魏主元寶炬留在阌鄉。丞相宇文泰認爲士馬疲弊,不可速進,並且認爲趙青雀等不過是烏合之衆,不能爲患,說:“我到長安,以輕騎臨陣,必定將他綁了。”

通直散騎常侍、吳郡人陸通進谏說:“賊逆謀久定,必無改過之心。蜂虿尚且有毒,怎能輕視!況且賊詐言東寇將至,如今我軍如果只是輕騎前往,百姓見了,必定信以爲真,更加驚擾。如今大軍雖然疲弊,精銳尚多。以明公之威,率大軍以臨之,何愁不克?”

宇文泰聽從,引兵西入。父老們見宇文泰到了,莫不悲喜交集,相互慶賀。華州刺史宇文導引兵襲擊鹹陽,斬慕容思慶,生擒于伏德。南渡渭水,與宇文泰會師攻打趙青雀,擊破。太保梁景睿因病留在長安,與趙青雀一同密謀叛亂,宇文泰殺了他。

13 東魏太師高歡從晉陽率七千騎兵至孟津,還未渡河,聽聞西魏軍已經退走,于是渡河,派別將追擊西魏軍隊到崤山,沒有追上,撤回。高歡攻打金墉城,長孫子彥棄城逃走,焚毀城中室屋,高歡更將金墉城徹底鏟平,班師。

東魏遷都邺城時,主客郎中裴讓之留在洛陽。獨孤信戰敗,裴讓之的弟弟裴诹之隨丞相宇文泰入關,任大行台倉曹郎中。高歡囚禁裴讓之兄弟五人,裴讓之說:“當年諸葛亮兄弟,事吳、蜀各盡其心,況且我家老母在此,不忠不孝的事,我必定不會幹的。您若推誠待物,物亦歸心;若用猜忌,離霸業就遠了。”高歡于是將他們全部釋放。

九月,西魏主元寶炬進入長安,丞相宇文泰還師屯駐華州。

14 東魏大都督賀拔仁攻擊河間郡變民首領邢磨納、盧仲禮等,將他們討平。

盧景裕本是儒生,太師高歡釋放他,召他做自己的家庭教師,教兒子們讀書。盧景裕講論精微,批評他的人有時態度惡劣,大聲厲色,出言不遜,而盧景裕神采俨然,風度如一,從容問對,沒有一點破綻。性情清靜,做官屢有進退,無得失之色;弊衣粗食,恬然自安,終日端莊嚴肅,如同接待賓客。

15 冬,十月,西魏將高敖曹、窦泰、莫多婁貸文的首級歸還給東魏。

16 南梁散騎常侍劉孝儀等出使東魏報聘。

17 十二月,西魏車騎大將軍是雲寶襲擊洛陽,東魏洛州刺史王元軌棄城逃走。西魏都督趙剛襲廣州,攻拔。于是自襄州、廣州以西城鎮又納入西魏範圍。

18 北魏自正光年以後,四方多事,百姓逃避稅賦勞役,多出家爲僧尼,以至二百萬人,寺廟三萬余座。至此,東魏朝廷下诏:“州牧、郡守、縣令、縣長擅自建立寺廟的,計算其耗費的工程費用,以枉法論處。”

19 當初,北魏伊川土豪李長壽任防蠻都督,積功升遷至北華州刺史。孝武帝元修西遷,李長壽率其徒衆抵抗東魏,西魏任命李長壽爲廣州刺史。侯景攻拔其壁壘,殺了他。他的兒子李延孫再收集父兵以拒東魏,西魏的貴臣、廣陵王元欣和錄尚書長孫稚等都攜家帶口前往投奔他,李延孫資助路費,派人護送他們抵達關中。

東魏高歡深以爲患,數次遣兵攻打李延孫,不能攻克。西魏任命李延孫爲京南行台、節度河南諸軍事、廣州刺史。李延孫以蕩平伊水、洛陽地區爲己任。西魏認爲李延孫兵少,又任命李長壽的女婿、京兆人韋法保爲東洛州刺史,配兵數百人以協助他。韋法保名韋祐,以字行世,到任之後,與李延孫連兵,構築營壘柵欄于伏流。

獨孤信進入洛陽時,想要繕修宮室,派外兵郎中、天水人權景宣率工程兵三千人出去采運。正巧東魏兵到,黃河以南地區全部叛變,權景宣從小道向西,與李延孫相會,攻打孔城,攻拔,洛陽以南地區不久也歸附西魏。丞相宇文泰隨即留權景宣鎮守張白塢,讓他統率東南諸軍響應關西。這一年,李延孫被他的長史楊伯蘭所殺,韋法保即刻引兵接收李延孫大營。

東魏將領段琛等據守宜陽,派陽州刺史牛道恒引誘西魏邊民。西魏南兖州刺史韋孝寬深以爲患,于是僞造牛道恒給自己的書信,其中談到有投誠之意,讓間諜把信遺失在段琛軍營,段琛果然懷疑牛道恒。韋孝寬乘他們猜疑不和之際,出兵襲擊,生擒牛道恒及段琛,崤山、渑池地區于是得以平定。

東道行台王思政認爲玉壁地形險要,請求在那裏築城,從恒農遷往鎮守,朝廷下诏,加授王思政爲都督汾州、晉州、並州諸軍事及並州刺史,行台職務如故。

20 東魏任命高澄爲攝吏部尚書,廢黜崔亮的年資排隊制度(公元519年記載),遴選賢能人才;又淘汰原有尚書郎,精心選擇世家門第的子弟擔任。凡有才有名之士,就算沒有人舉薦擢升,高澄也把他們吸引到自己門下,與之遊宴、講論、賦詩,士大夫以此稱頌高澄。

【學以致用】

01,組織的領導者要重視思想建設

這句話說的是高歡

結合上一篇來看

高敖曹隨手殺了劉貴的使者,接著一言不合就要砍劉貴, 事後沒什麽代價,高歡也不過問,

高歡的堂侄高永樂,因爲與高敖曹有舊怨而害死了他,代價也僅僅是兩百軍棍

這意味著什麽呢?

意味著這些人心中只有個體,只在乎個人的利益、個人的情緒

而沒考慮到組織,沒有考慮到老大的損失

高永樂敢報私仇,是因爲他是高歡的侄子

高敖曹敢於一言不合就殺人,是因爲他有業績,是一員猛將,高歡需要他

但是他們都沒有站在高歡的角度思考過

反過來講,這種事情也要怪高歡沒有拉開他們的思想格局,沒有建立大局觀意識。

我們可以身臨其境體會下高歡這一段的角色,作爲一個創業期的老大,真的很難。

但是,他的這個現象,值得我們注意,可以借助“古田會議”的指導精神來化解

在當下企業裏面,我們當然也會遇到高歡這種問題,員工有能力卻各自爲戰,外部市場地位不確定,內部又有腐敗現象,更重要的是,有個旗鼓相當對手逼的很緊.....

所以,統一思想,統一認知就很重要,

就像古田會議一開,打破地域觀念,打破宗族觀念,打破個人恩仇,先完成民族大義(去除鬼子)...

因此,作爲公司的老大,是要格外重視這一點。

02,幹事業運氣很重要,可千萬不要主動作死

夜,見泰,泰曰:“承先,爾來,吾無憂矣。”泰驚不得寢,枕祐股,然後安。

唯有創過業的人才能體會到宇文泰的這種狀態

壓力太大,很難有“安”的時候。

同時能在戰場中活下來都是運氣,否則,曆史可能就要改寫了。

在看另外兩人

比如王思政,很穩

思政每戰常著破衣弊甲,敵不知其將帥,故得免。

比如高敖曹,喜歡扛大旗,耀武揚威,把聚光燈吸引到自己身上

京兆忠武公高敖曹,意輕泰,建旗蓋以陵陳,魏人盡銳攻之,一軍皆沒

所以,只要不作死,在加上點運氣,就不會輕易“下牌桌”。 不下桌,才有機會繼續幹事業。

1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