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張靈甫妻子在孟良崮,站在丈夫陣亡的地方,之後留下4字

素慢曆史 2024-05-01 06:55:59

2007年,山東沂南縣孟良崮的一個山洞外,一個79歲高齡的婦人輕輕撫摸著岩壁,岩壁上刻著張靈甫的絕筆信,而這個婦人則是張靈甫的妻子王玉玲。

60年前的這裏,曾經經曆了一場慘烈的戰爭,伴隨著一聲槍響,戰爭隨之結束,蔣介石的愛將張靈甫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而他的死亡也成爲了華東戰場的轉折點,孟良崮戰役後,國民黨的華東軍隊全線潰敗,一退再退……

當時張靈甫的妻子王玉玲剛生下孩子沒幾個月,就得到了丈夫殒命戰場的消息,直到60年後,她才終于有機會踏上丈夫魂斷之地。

在這裏,她看著腳下的土地,看著牆上的絕筆信,她內心感慨萬千,往事如過往雲煙,如今只剩一聲歎息,她緩緩寫下了四個字,便轉身離開。

王玉玲與張靈甫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王玉玲又留下了哪四個字?

抗日名將張靈甫

張靈甫原名張鍾麟,1903年8月出生于陝西省長安縣的一戶農家。雖然家中屬于農戶,但家中經濟情況也並不是十分緊張,所以相比于同村孩子來說,張靈甫還是比較幸運的,能夠在私塾裏讀書。

他從小就天賦異禀,十分聰慧,讀書也是一點即通,後來考進了陝西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而他平時最喜歡的就是書法,曾經還在西安文廟裏研習碑帖書法,也因爲這,他與當時同盟會成員于右任相熟。

于右任當時是國民黨元老,與孫中山齊名,而他平時最喜愛的也是書法。他在來到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時,第一眼就看到了張靈甫臨摹的晚清書法家何紹基的字,大爲驚歎,從此二人就成爲了忘年交。

1923年的中國,正是社會變革風起雲湧的年代。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國家未來的憧憬,張靈甫毅然決然地報考了北京大學的曆史系。經過激烈的競爭,他成功被錄取,踏入了這所中國思想最爲活躍、學生運動最爲頻繁的高等學府。

當時的北京大學,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各種思潮碰撞、激蕩的陣地。在這裏,先進的思想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無論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還是革命思想的傳播者,都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張靈甫身處于這樣的環境之中,深受熏陶。他沉浸于書海中,汲取著知識的養分,同時,他的心靈也被那些激昂的演講、熱烈的討論所震撼。

“革命報國”、“打倒軍閥”的口號在校園中此起彼伏,這些聲音如同春風化雨,悄然滋潤著張靈甫的心田。他逐漸認識到,只有通過革命,才能拯救這個積貧積弱的國家,才能實現民族的複興。這些想法如同種子一般,深深根植于他的腦海中,成爲他日後投身革命的堅定信念。

然而,命運卻給張靈甫開了一個玩笑。由于家庭條件的問題,他的家中再也無法承擔他在北京大學求學的費用。面對現實的無奈和殘酷,張靈甫只能帶著遺憾離開了這所他深深熱愛的學校。

然而,他並沒有放棄對革命的追求。在于右任的舉薦下,他來到了廣州。1925年,他報考了黃埔軍校四期,准備以另一種方式繼續他的革命生涯。

由于張靈甫一向熱愛文學、性格內向,因此最開始他在人才濟濟的黃埔軍校中並不特別突出。就是因爲知道自己有所欠缺,所以在軍校期間,他刻苦學習,穩紮穩打地提升自己的軍事素養和指揮能力。

在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了國民革命軍第一師擔任排長,成爲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中的一員。當時正值北伐戰爭的關鍵時期,張靈甫的部隊被通知開赴戰場參戰。在組織作戰的過程中,他展現出了出色的指揮才能。

有一次,團長被敵人圍困,張靈甫毅然帶領百余人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圍魏救趙”的好戲。他們繞到敵人的指揮部,將敵軍的主要作戰指揮官圍在院中,成功地吸引了敵軍的注意。

當敵軍前線部隊發現自己大本營被人偷襲時,只能放棄圍攻團長,緊急回身馳援指揮部。而張靈甫則在達到目的後,帶著部隊撤回了陣地接應團長。

這一仗讓他一舉成名,從此,他在軍隊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成爲了蔣介石嫡系部隊中的一名優秀將領。

後來由于槍殺愛妻,張靈甫被下了大獄,原本按照南京軍事法庭的處罰,張靈甫要被判處死刑,但此時抗日戰爭爆發了。

七七事變爆發後,日本在中國的土地上肆意屠殺,蔣介石的一系列精銳部隊都去了前線抗日,急需有能力有經驗的將領。在這種情況下,張靈甫被破格釋放,擔任153旅305團團長,奔赴前線。

在抗日戰爭期間,張靈甫積極抗日,參加了著名的“八一三”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萬家嶺戰役……其中萬家嶺戰役與平型關大捷、台兒莊大捷並稱爲中國抗日戰爭史上著名的抗戰三大捷,張靈甫在其中的貢獻極大,也因此名揚天下。

此後,張靈甫更是不惜一己之身,成爲抗日戰場上的“拼命三郎”,幾乎所有重大戰役裏,都有張靈甫的身影。很多次,面臨絕境的時候,張靈甫都拒不投降,拒不撤離,哪怕就剩最後幾個人,他也要抱著機槍沖向敵人。

後來在敵人的機槍掃射下,他右腿受傷,也因爲指揮作戰耽誤了治療,而瘸了腿。

命喪孟良崮

抗日戰爭結束後,在當時湖南政府主席程潛的牽線並主婚下,張靈甫與當時17歲的富家千金王玉玲結爲了夫妻。原本他們以爲硝煙散去,可以過上安穩的生活,但沒想到幸福竟然那麽短暫。

1946年,國共談判破裂,蔣介石發動內戰,並著重進攻山東和陝北解放區,張靈甫所在的74師被派上華東戰場。

1947年5月,張靈甫所在的74師與陳毅和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正面對抗。曾經他們並肩作戰對抗日軍,也曾因爲對方的才能而感慨贊歎,時至今日,他們卻站到了對立面,這一仗,只能是你死我活的戰爭。

在戰爭開始時,張靈甫得知自己對抗的是華東野戰軍主力後,就帶領74師去了孟良崮,想要以自身爲誘餌,將華東野戰軍主力吸引到戰場的中部位置,方便國民黨主力軍從四面對華東野戰軍進行包抄。

這個戰術本沒有問題,張靈甫覺得只要自己的74師能堅持幾天,堅持到蔣介石派遣的10個整編軍對華東野戰軍進行反包圍後,就能取得勝利了。

但這樣的想法陳毅和粟裕又怎麽會猜不到呢?在74師到達孟良崮後,華東野戰軍確實按照張靈甫的想法,派遣20萬主力軍對74師進行了包圍。

張靈甫本覺得孟良崮易守難攻,能堅持一段時間,但陳毅和粟裕知道,時間拖得越長對戰況越不利。所以張靈甫預計能撐半個月,但實際上,只花了一天一夜的時間,74師就全軍覆滅了,張靈甫也中彈身亡了。

實際上,孟良崮本身的地勢確實是易守難攻,但問題是,孟良崮本身就是岩石山,山上可以說是寸草不生,難以掩藏。而張靈甫原本決定在山上構築防禦工事,卻發現孟良崮的石頭極爲堅硬,除了一層薄薄的土,剩下的都是石頭,最終防禦工事也沒有建好。

20萬人對4萬人,這4萬人完全是靶子一樣暴露在戰場上,失敗是顯而易見的。原本他想以身爲餌,爲國軍爭取時間,但他的死亡卻並沒有給國軍爭取太多的時間。

雖然張靈甫是國民黨將領,但他曾經對抗日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陳毅和粟裕也是無盡感慨,專門買來一副厚厚的棺椁,將張靈甫隆重下葬。

張靈甫死後的十天,王玉玲和他的孩子出生了。而直到張靈甫去世後的幾個月,王玉玲才知道他離世的消息,她悲痛欲絕。但孩子尚在襁褓,爲了孩子,她還是逼自己挺了過來。

隨後,她輾轉去了台灣、美國學習工作。那時候,她什麽都沒帶,就只帶了丈夫當年從戰場寄回家的信。

信裏從來沒有戰爭沒有炮火,也沒有抱怨和哀歎,相反,信中是張靈甫在哪裏見到有花開放,在哪個雨夜聽著雨聲想起了她。張靈甫還在信中畫了他們的家,描述著以後院子的哪個角落要種什麽花……

她不敢回到中國,她怕回到丈夫喪身的那片土地,也怕見到當年丈夫同僚對自己同情的目光……

直到1973年,在周總理的邀請下,王玉玲才終于回到中國。那時候她才知道,沒有人將張靈甫當成曆史的罪人。周總理也跟王玉玲說:“張靈甫也是我的學生,當年沒把他爭取過來是我的遺憾。”

2007年,山東沂南縣舉辦紀念孟良崮戰役60周年的活動,王玉玲才終于鼓起勇氣來到孟良崮。她看著孟良崮的岩洞,看著那個絕筆信,她淚如雨下。她讓兒子站到身側,在這裏拍下了唯一一張“全家福”。

最後,在臨走的時候,王玉玲拿筆寫下了四個字:“和平統一”。這四個字是王玉玲的心願,也是張靈甫的心願,因爲這四個字,張靈甫早早犧牲,“和平”二字,屬實難得。

根據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爲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爲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5 阅读:1628
评论列表
  • 2024-05-08 14:47

    我爺爺就是在孟良崮戰役中受得傷 手被機槍子彈擊中 他經常說74師是他遇到過最難打的國民黨部隊

    平常心 回覆: 情非得已
    04年去世
    情非得已 回覆:
    我沒有說過這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