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苻堅的八十萬大軍爲何會被八萬晉軍反推?

悠然修 2024-03-28 16:49:31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帶著號稱可“投鞭斷流”的八十七萬大軍,南下平滅東晉。結果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在淝水被八萬東晉軍速敗,這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又是如何産生的呢?

首先,苻堅伐晉並不是一些朋友認爲的剛統一北方,一時的頭腦發熱或盲目自信。

在古代要突破長江防線進入南方,一般有兩個選擇。一是從襄陽沿漢水突入長江,再南下或是沿江東進。另一個則是控制淮河地區,然後攻入長江下遊的三吳之地,這也是爲何說“守江必守淮”。

公元378年,前秦分兩路同時進攻襄陽和淮南重鎮彭城。379年2月秦軍占領襄陽,同月攻克彭城。不但獲取了南進的橋頭堡,還在荊襄地區牽制住東晉桓沖數萬兵馬,“桓沖在上明擁衆七萬,憚秦兵之強,不敢進”。

所以公元383年苻堅南下伐晉時,不僅已具備了實現戰略意圖的基本條件,也准備了好幾年。

當年8月,苻堅下诏征發全國兵力伐晉,共得八十七萬大軍(號稱百萬)。但11月苻堅兵敗淝水時,大軍實際到達戰場的人數只有二十五萬左右(數據來源爲鄧沛的《淝水之戰秦軍人數小考》),因爲大部分兵馬還在趕赴戰場的路上。

堅發長安,戎卒六十余萬,騎二十七萬,前後千裏,旗鼓相望。堅至項城,涼州之兵始達鹹陽,蜀、漢之兵方順流而下,幽冀之衆至于彭城,東西萬裏,水陸齊進。

《晉書·載記十三》

東晉方面之所以能定下“拒降”的決心,也是意識到前秦大軍彙集的時間差,可以先發制人,通過擊潰先鋒軍的方式阻止前秦的這次南下。

太元中,苻堅南侵,謝石率衆距之。時堅大兵尚在項,苻融以三十萬衆先至。堅遣序說謝石,稱己兵威。序反謂石曰:“若堅百萬衆悉到,莫可與敵。及其未會,擊之,可以得志。”

《晉書·朱序傳》

雖然在淝水大戰時,苻堅手頭只有25萬大軍,但相對于東晉投入戰場的8萬總兵力,還是有絕對優勢。失敗真的是朱序那一嗓子“秦兵敗矣”導致的麽?其實在肥水大戰前,上蒼就給苻堅預演了一次過程和結局,只是苻堅沒當回事兒。

東晉決定以戰拒降後,謝玄命令北府兵劉牢之部(五千人),向秦軍東翼的梁成部(五萬人)率先發起試探性進攻。很快劉牢之和梁成,隔著洛澗(今安徽洛河)展開對峙,“未至十裏,梁成阻澗爲陣以待之”。

常規來說只要不主動“作死”,此戰對梁成不僅毫無壓力,甚至可以說是穩操勝券。因爲梁成不但有十倍兵力優勢,還有隔河之利。

古往今來,渡河作戰都是非常凶險的行爲。首先,進攻方很難一次性過河,會在人數上陷入劣勢。其次,即便是全部過了河,進攻方也非常被動。因爲軍隊作戰不是打群架,需要結成軍陣,不然一盤散沙會毫無戰鬥力。結陣需要時間,而且是人越多時間越長。

梁成很清楚這些,所以他在西岸專門留出空間,就等著東晉軍過河,然後半渡擊之、貼臉輸出。然而梁成遭遇了意外,東晉北府兵的戰術素養超出了他的認知。

牢之直前渡水,擊成,大破之,斬成及弋陽太守王詠。又分兵斷其歸津,秦步騎崩潰,爭赴淮水。士卒死者萬五千人 ……

《晉書·謝玄傳》

劉牢之將麾下部衆分成兩批渡河,第一波部隊過河後既沒有等後續部隊,也沒有結陣,直接就發起了沖鋒。原本想以逸待勞的前秦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北府兵不僅沖入前秦軍中軍陣中,還陣斬了梁成,這導致梁成部迅速潰敗。

此戰對苻堅來說非常重要,不僅損失了五萬兵馬和悍將梁成,還說明東晉的北府兵具備在沖鋒中結陣的能力。而古代絕大部分軍隊,別說沖鋒中結陣,戰鬥過程中都還需要不時後退重組已零散的陣型,方能重新戰鬥。

洛澗大捷後,東晉各部(主要是謝石和謝玄)共計8萬人就沿淮河向西,抵達八公山與苻堅率領的25萬前秦軍,隔著淝水(現淝河)對峙。

起初前秦方面雖然人多,但卻選取的是防禦策略。前秦軍緊貼著淝水列陣和構築防線,導致東晉軍因無登陸空間而無法渡河。主要原因,一是受迫于洛澗之戰,想磨一磨東晉軍的銳氣。二是,想等後續部隊到達,以絕對的實力強推東晉軍。

謝玄遣使謂陽平公融曰:“君懸軍深入,而置陳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陳小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

《晉書·謝玄傳》

謝玄知道拖的時間越長,東晉軍獲勝的幾率就越低,于是就用給前秦主帥苻融下戰書的方式刺激苻堅。前秦方面的衆將領,紛紛建議苻堅拒絕謝玄的提議,繼續保持防禦態勢。除了上面說的兩個原因,還涉及一個戰術問題。

古代軍隊輸出除了箭驽和投石,基本要靠軍士近身相搏。所以軍隊的戰鬥陣面一般不會排的很厚,否則會因後排的人無法輸出而浪費兵力。這樣二十五萬大軍結成的軍陣,就會很寬。加上前秦軍的初始目的,是不讓東晉軍過河,也需保持一個寬大陣面。

所以前秦軍在淝水必然是構建了一個寬達幾公裏的長蛇陣,這樣的軍陣以及其背後的軍營想保持整體性後退,在當時的通訊、訓練條件下,是不可能做到的。在移動過程中非常容易産生混亂,而二十五萬大軍重新結陣耗時會非常長。

苻堅似乎是完全忘記了東晉北府兵在“洛澗之戰”中的表現,他覺得東晉軍過河後一樣會因混亂而重新結陣,幹嘛要放過半渡而擊之的機會,“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篾不勝矣”。

結果前秦軍一開始後退就陷入混亂,“不可複止”。而首批過河的北府兵和洛澗之戰時一樣,一上岸就發起沖鋒,這讓前秦軍更爲混亂並開始崩潰。朱序在這個時候才喊“秦兵敗矣”,實際上如果軍陣未亂,他也不敢喊,不然他怕是會被陣斬祭旗了。

所以東晉在“淝水之戰”能以少勝多,除了北府兵超高的軍事素養外,其實也離不開苻堅這個“神隊友”的幫忙。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