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卷入撤店風波,快時尚如何進入2.0時代?

肖明超 2024-04-24 10:44:21

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10年,快時尚品牌集體進入中國並快速擴張,來勢洶洶,瞬間掀起了一陣快時尚風潮,這股風吹了十幾年,直到2016年,快時尚品牌們才發現。在中國,錢沒那麽好賺了。

從2016年開始,快時尚品牌迎來關店潮。2017年曾火爆一時的韓國品牌Spao率先關閉中國店鋪,隨後New Look、American Eagle Outfitters、Forever 21在2018.19年逐一關閉所有中國門店退出中國市場,2020年疫情爆發,加速了快時尚品牌的退出,Old Navy、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也都告別了中國市場。至此,大部分快時尚品牌都已離開中國,快時尚巨頭ZARA依舊堅守。

直到最近兩個月,又有“ZARA連關9家門店計劃撤出中國市場”的消息傳播,難道快時尚徹底“完蛋了”?連ZARA也終于扛不住了?

01

ZARA怎麽了?快時尚怎麽了?

這次“ZARA撤出中國”的消息越傳越真,一方面是因爲此前已有多家快時尚品牌離開中國,另一方面是ZARA在中國的市場確實逐年萎縮,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財報顯示2018年ZARA在中國內地的店鋪數量是183家,而到了2024年不足100家,縮減了近一半的門店。

在看似消費者愈發關注穿搭,更愛買衣服的背景下,服飾品牌本有機會獲得更確定的增長,爲何ZARA這樣的品牌生意不增反降?回顧ZARA在中國的發展曆程,無論是做産品還是做品牌,都存在不能忽視的漏洞。

在做産品方面,ZARA的價格、質量、尺碼、款式都屢被中國消費者吐槽。

“沒有一件ZARA能完整的走出洗衣機。”這是消費者們評價ZARA的一個梗,也真實反應了如今ZARA的質量,洗後縮水、掉色、起球等問題讓ZARA的很多産品都是成爲了一次性消費,對于日常服飾而言不耐穿是最大的bug,況且現在的ZARA價格也不低,價格和質量不匹配,引起很多消費者的不滿。

此外,還有尺碼和款式的問題,來自歐洲的品牌在設計時自然考慮的是適合歐洲消費者,而對于中國消費者而言就不那麽合身了,“最小碼褲子都能讓我從脖子穿到腳踝”,尺碼過大不合身是大多數消費者對ZARA的試穿體會。

在做品牌方面,ZARA多次被負面消息纏身沒有妥善處理,很多中國消費者已經失去了對ZARA這個品牌的好感和信任。

比如,ZARA曾卷入到“新疆棉”事件引起中國消費者的不滿,損耗了品牌形象,而在此之前,ZARA也多次陷入“辱華風波”,醜化中國人形象、將台灣稱爲“國家”、疑似聲援香港極端勢力等等,一邊在中國瘋狂開店撈金,一邊又試圖抹黑造謠中國,在中國消費者中的口碑一落千丈,很多消費者以行動抵制ZARA。

然而上述的這些問題不只是ZARA的問題,可以說幾乎所有快時尚品牌都面臨著産品和品牌的雙重困境。之前的快時尚品牌敗走中國還可以找借口說是個別品牌的原因,而如今全球排名第三西班牙排名第一的ZARA也在中國失利可見這並非是某個品牌的原因。換言之,舊的服裝消費觀念已經被打破,消費者對服裝的需求和喜好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02

消費者對服飾的需求變了

除了快時尚逐漸消沉之外,近來我們還看到了很多和服飾消費相關的熱點事件,比如多巴胺美拉德穿搭的火爆、沖鋒衣成爲冬季爆款單品、軍大衣取代羽絨服、戶外運動帶起戶外機能風、輕奢服飾市場的萎縮......

通過對這些服飾現象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如今的消費者對服飾消費正在呈現這樣的變化:

其一,不僅要穿得好看,還要穿出功能。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當生活愈發豐富,深度參與各項活動,融入各種場景的機會和頻率也就越來越大,因此對服飾産生了功能性的需求。

比如日常防曬的需求就滲透到了各類産品中,化妝品,防曬傘,就連服飾也要有防曬功能,這兩年功能性防曬服飾賽道火熱,防曬衣、防曬帽、防曬面罩、防曬手套都成爲日常防曬的必需,有預測表示,2026年中國防曬服市場規模預計增長至960億元,對應2023-2026年年複合增長率爲8.9%。

在防曬之外,消費者都服飾功能的細分也更加看重,即便在運動場景下也會針對不同運動再細分出小場景,每一種小場景下都需要不同功能的服飾,極寒、速幹、防水、滑雪、潛水、騎行、登山等等,服飾品牌在打造産品時,也要關注這些大場景和小場景,研發特定場景下的功能性産品,以強功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其二,通過穿搭表現個性、態度和喜好。

消費開始從“物質富足”走向“精神富足”,更加看重消費中的情緒滿足、感官愉悅、自我建構以及可以帶給自己的精神自留地。在這樣的大趨勢下,穿衣服也已經成爲內在自我的一種外化呈現方式,什麽樣的心情穿什麽樣的衣服,穿衣服更是爲了取悅自己,表達自己。

所以走在街上會發現,現在的人們穿衣服越來越風格化,能表達自己的喜好和性格,簡約而不簡單的複古老錢風、古典有韻味的中式風、活力滿滿的城市戶外風、複古優雅的法式風等等,因此服飾品牌也要做有特點的品牌,而不是追隨時尚潮流做千篇一律的熱賣款。

其三,服飾消費的兩級分化更加嚴重。

服飾消費的兩級分化是指,貴價奢侈品和低價實用品的市場依舊火熱發展,而處在中間不上不下的“輕奢”市場不斷萎縮。消費能力強的人們,購買奢侈品是看重它的保值價值、品牌文化、産品設計以及使用時帶來的身份地位象征的體驗,而對于更多消費者來說,他們看清了消費的本質,不願意被層層中間商賺差價,不願意被消費主義洗腦,所以在日常購買服飾甚至所有産品時都更加追去低價和實用,過去我們看到的1688小鎮火爆,軍大衣替代羽絨服等現象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總的來說,當下消費者進行服飾消費,要麽買奢侈品的保值和品牌價值,要麽買“1688”的實在和耐用,都是在買“值得”。

其四,更在意服飾品牌的品牌價值觀。

知萌《2024中國消費趨勢報告》中提到,越來越多消費者會用自身行動來踐行切實可靠的減碳低碳行動,同時對可持續發展理念和對社會責任的關注提升,更關注企業的ESG表現更看重企業在環保可持續方面的動作。

作爲全球第二大汙染環境最嚴重的行業,服裝紡織業在可持續性和環保上的表現備受消費者關注,可持續發展不僅是時代所需,更滿足了消費者對服飾品牌的期待。

消費者對服飾的需求已經發生了變化,服飾品牌也要隨變化而變,但這並不代表著快時尚已經過時要被淘汰,在服飾行業的新發展階段,快時尚行業也依舊有立足之地,只不過需要應時而變,進入快時尚的2.0階段。

03

快時尚的2.0時代

快時尚就是快速的時尚,起源于20世紀的歐洲。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快速、時尚是其最大的特點,快時尚服飾將當下流行的款式、顔色、元素融入産品中,以低價款多激發消費者的興趣。

在過去,快時尚確實是消費者所需,以剛進入中國時的ZARA爲例,ZARA以兩周的速度上新,每年推出上萬個新款的供應能力“秒殺”同行,同時ZARA的産品大多走平替模仿路線,上一周還是秀場上的大牌,下一周ZARA同款就能穿在普通消費者的身上,極大滿足了消費者對時尚服飾的需求。

但當時代和消費需求變化,快時尚品牌卻還停留在過去的輝煌裏,快時尚沒有錯,是這些快時尚品牌落伍了。

首先,低價的吸引力在慢慢消失,快時尚主打低價卻不是真正的低價。現在ZARA的衣服均價在200-400元,在這個價位區間,消費者有很多質量更好或是更知名品牌的選擇,價格不斷升高的快時尚品牌們不再是唯一的選擇。

其次,快速更叠的快時尚和消費者的“長期主義”,“可持續主義”背離。當下消費者的時尚觀已經改變,比起穿一次就閑置快速更新衣櫃,一件能穿很久並且很百搭的衣服成爲現在的長期主義時尚。所以基礎款居多質量又好的Uniqlo一直受到消費者歡迎,同時Uniqlo也在嘗試更多可持續的時尚轉型,發起「Re.Uniqlo」的回收服裝計劃、推出節水牛仔褲、使用再生面料等等。

最後,快時尚品牌對時尚的定義過于廣泛對潮流的概念過于執著,從而失去了品牌自己的特點。以前的快時尚品牌通過量大廣撒網吸引消費者,流行什麽就去做什麽,在想到快時尚品牌時,消費者心中並沒有明確的品牌形象,而現在做品牌,需要做消費者一下就能想起的品牌,要有鮮明的品牌特點,這就需要品牌更專注。比如成立于2012年的chuu是韓國本土網紅少女品牌,走可愛又帶有一些酷感的少女風,一想到就是充滿年輕充滿活力的,記憶點鮮明,而過去的快時尚品牌,卻沒有這樣的記憶點。

在快時尚2.0時代,快時尚品牌要解決的是定位問題,是向上做更高端的品牌,還是向下做更實惠親民的品牌,此外還要沉澱專屬品牌的特征,做更專一更明確的定位。

在ZARA要退出中國市場的輿論風波即將愈演愈烈之時,ZARA品牌方站出來回應“網傳ZARA撤出中國爲不實消息,兩個多月關閉9家店的數字也不准確,ZARA在過去兩個多月裏共關閉惠州、東莞、上海寶山這三家店鋪。”

雖然這場鬧劇以ZARA的回應而收尾,快時尚風波逐漸平息,但如果快時尚品牌們還不能調整戰略,做出改變,推動快時尚進入2.0時代,那麽市場不斷萎縮直至走向覆滅是遲早的事情。更何況,在商業市場也同樣存在“一鯨落,萬物生”的道理。

0 阅读:7

肖明超

簡介:商業、互聯網、營銷及消費趨勢的獨立洞察和深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