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搞錢的3種典型生意模型丨私域避坑系列01

消費面面觀 2024-03-19 17:54:57

如何避免做私域又重蹈公域的覆轍,該怎麽避坑呢?在私域業務中,有三種生意模型,那麽如何判斷哪一種適合自己呢?作者進行了相關解析,希望對你有所啓發。

私域是什麽不重要,但私域怎麽做,關乎你賺錢還是虧錢。

很多人認爲做私域就是把人加到微信上(有的是拉群裏)發廣告,這很正常,因爲大多數都是這麽幹的。

我們大多數人能接觸到的私域,如瑞幸咖啡、KFC、各餐飲連鎖品牌等等,都是在這麽幹。

我不能說他們這樣幹就是對的,但至少他們有這個本錢吧。

首先,他們有流量,當你流量很大而且還有增量時,你是不太會做精細化運營的,批量規模化運營才是你的重心。

其次,他們有品牌知名度,品牌這個東西,就是降低客戶的認知障礙和選擇障礙,你熟悉它,相信它。

此外,他們不是非做私域不可,私域只是他們公域的延伸,他們不做私域可不可以,可以,但你呢?

記住:做私域簡單粗暴發廣告僅限于有品牌知名度的「流量型生意」。(這個下面介紹)

不少人的坑就踩在這裏。

我們絕大多數人,不得不接受的一個現實是我們既沒有品牌知名度,也沒有特別多的流量。

當你好不容易把人引進來,一發廣告,哦豁,人沒了。原因很簡單,因爲你沒有品牌知名度,所以用戶對你的容忍度很低。

于是加進來100個,轉化3個(97個流失),爲了轉化一小戳人,而得罪大多數人,最後能不能賺到錢不一定,至少不持久、不持續,因爲流量的成本只會越來越高。

讓人啼笑皆非的是,當初我們選擇做私域,不就是因爲公域流量成本越來越高嗎,結果“私域又重蹈公域的覆轍”。

坑說完了,接下來怎麽避坑呢?

私域業務裏,簡單來說,有三種生意模型。

流量型生意

培育型生意

介于兩者中間的

01

什麽是流量型生意?

滿足流量大、産品標准化、客單價低的生意。

從行業來講,像快消品、餐飲都屬于。

從形態來講,像淘寶客、團購都屬于。

流量型生意,如果你想簡單點,怼流量就行,銷售額基本和流量成正比。

但正如上面所說,如果你沒有品牌知名度(個人也可以有品牌效應),轉化率可能就那麽回事,甚至算算賬不賺錢。

如果你沒有品牌知名度,産品還同質化,那你就得制造點差異化,否則別人憑什麽選擇你?就因爲你加了個微信,拉了個群嗎?(顯然不會)

怎麽制造差異化?

品牌上,絕大多數人別想,産品上,選品或微創新可以帶來差異化,但比較難,所以對于絕大多數人,可以選擇在銷售或營銷上與衆不同,而在私域裏,這兩方面可以體現在內容上的不同。

具體來說,你可以照片比別人拍的更美一些,視頻比別人拍的有趣一點,文案比別人更能說人話一點(不那麽像廣告)

然後在內容不那麽讓人討厭的前提下(事實上很多私域的內容讓人討厭),提高曝光。

如此一來,即便你品牌、産品都和同行沒什麽區別,但你憑借更多的曝光和更好的內容,你也能從同行中脫穎而出。

這就有點類似于有的人其貌不揚,但架不住人家口才好(口才也是內容)。

流量型生意就只能這樣“怼流量”了嗎?

當然不是。

流量型生意也可以精細化運營,前提是你要有數據化能力。

數據化能力是說,你能基于大量的用戶數據做分析,發現一些問題或規律,然後做出相對應的決策,以此爲企業帶來真金白銀的運營收益。

比如我們陪跑過的一個餐飲案例,通過對上千萬條會員數據的清洗和分析,得出了以下幾個重要的會員成交節點(不僅是餐飲行業,大部分行業都可以以此做參考):

1. 2023年中,當年有消費的老會員(2023年前注冊並消費)僅占到會員總量的15%。意味著15%會員帶來的收入,剛剛能解決品牌溫飽問題;激活剩余沉默會員是品牌賺錢和變值錢的關鍵。

2. 2023年新注冊的會員,僅有7%有第二次消費行爲。意味著在培育新客到超級用戶的過程中,提高二銷率是核心。

3. 針對第2項數據進行下鑽,首次消費的會員在28天內不進行第二次消費,則基本不會産生複購。意味著在首銷後的28天內是觸達會員複購的黃金機會。

4. 除了充值,使用積分是帶動複購的有利武器。在門店未進行引導的情況下,會員在第6次消費時,會主動使用積分。意味著可以在會員即將進行第5次和第6次消費時,用積分進行引導。

通過數據分析,我們找到了有效的策略:

沉默會員:觸達開始的35天內,再消費一次。

新會員:成爲新會員的28天內,再消費一次。

老會員:用積分權益,帶來第5/6次消費。

這就是數據化能力帶來的價值。

比較遺憾的是,當下大多數的私域,別說數據化能力,連數據都沒有。

我個人認爲流量型生意嚴格來說不是真正的私域,因爲它仍然是流量的邏輯,優化內容也好,結合數據化分析也好,這個邏輯沒變。真正的私域的追求的是客戶終身價值(LTV),即客戶在生命周期內的總價值。

說完流量型生意,再來說說培育型生意。

02

什麽是培育型生意?

用戶對你的産品或品牌沒有認知,需要培育一段時間,才能成交的生意。

那啥是培育?

培育就是一個通過傳遞品牌理念、價值主張、産品信心,讓用戶從不知道你到購買你的過程。

爲什麽需要培育?

這得從社交說起。

私域的內核是基于社交關系的運營。

用戶不在是公域平台的一個個數字,而是活生生的人。

用戶從不知道你到買你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伴隨著你和用戶關系的演變過程:從“不知道你——知道你——了解你——熟悉你——信任你——購買你——再買你”

品牌與用戶關系演變過程

這個過程就是培育,並且過程中的不同階段,我們培育的重心也不一樣。

這種業務客單價通常不低,並且在私域裏培育的結果通常不是直接成交,而是發生某個特定行爲,比如引起1v1私聊咨詢,比如引導進入直播間,比如引導到線下。

當然,IP屬性強的除外。

不同的特定行爲,對應了不同的轉化場。

而培育也是有場域的,在哪裏培育呢?

可以在公域,也可以在私域。

在私域,可以培育用戶的場域(觸點)就非常多,1v1私聊、社群、朋友圈、公衆號、視頻號、直播間、小程序、企業微信等。

做的好的通常是多觸點的組合,比如:

1v1私聊+朋友圈+公衆號

視頻號+社群+朋友圈

視頻號+社群+直播

企業微信+公衆號/視頻號+社群

這也是私域的魅力所在。

只要用戶加進來,就有很多的地方可以培育他們,最終影響他們決策並成交,當然,這裏有個前提是你能先讓他們留下來。

我們通常說的留存,其實是留+存,留是留下來,存是把數據存下來。

這又解釋了文章主題,爲什麽不能粗暴發廣告,尤其是培育型生意,客戶剛加過來,對你都不了解,廣告導致客戶反感拉黑你,客戶被你發沒了,你連培育的機會都沒了,還做個毛私域。

因此,培育型生意一定要記住,先培育,讓客戶留下來,別一上來迫不及待想要成交。

只是該如何培育呢?

不同業務不同的培育方法,這個以後再寫。

總結下

做私域前,我建議你先判斷下自己的生意模型。

如果你是流量型生意,你就好好搞流量,但記住一定要有差異化,如果品牌、産品都不具備足夠的差異化,就在內容上下足功夫吧,如果你具備數據化能力,那你很容易超越同行。

如果你是培育型生意,一定要先培育,把客戶留下來,想想在哪些場域(觸點)培育,當然,培育的關鍵是內容,讓用戶從不知道你到想知道你,到了解你、熟悉你、信任你,再到購買你和再買你。作者:大江吳 。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