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你要控制孩子的一生,還要他有迎戰困難的自控力

那群媽媽 2024-04-25 15:29:21

講一句貼心的話,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你要記住,不是他要來的,如果他要選擇未必會選你,你是單向選擇。

每個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說,心裏是這樣想的。各行各業,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個共性的特質,這些人一定是輸得起的人,輸了再來,最後就贏了。

而我們現在的教育,你只讓他成功,不讓他輸,作爲家長,你跟兒子下棋他會輸嗎?他肯輸嗎?十個有九個孩子是不肯輸的,有的孩子還會拿象棋砸媽媽的頭,他輸了就急。怎麽會這樣呢?你想要讓他成功,卻不讓他有成功的品質。

當今的孩子

背負著沉重的情感負擔

回想我們小時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難投入過多的關注在某一個孩子身上。但是現在的孩子是什麽樣?

上海這樣的城市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有六個人圍著他,這六個人會把最好的付出給他。那麽六個人愛一個孩子,你能體會到這個孩子的感受嗎?你知道這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嗎?他內心裏面的苦悶你知道嗎?

其實人都有一種本能,誰對自己好,他就要報恩。我看到一個四歲的孩子跟奶奶說:奶奶,我長大後賺錢給你用。是因爲他覺得奶奶對他太好了。可是等到十幾歲他就搞清楚了,他報不了這個恩,爲什麽?因爲這些大人又不會要他的錢來回報,他們要的是孩子去讀名牌大學。

可名牌大學在中國就這麽幾所,憑什麽就你們家孩子去呢?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高三的學生來找我咨詢,他們所有的症狀都是一樣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學習,整天看手機,整天看小說。你問他想不想考大學?他回答,想,還要考好的。那爲什麽不投入呢?因爲他們焦慮不堪。

我只要說一句話他們就會淌眼淚,我說:“你可能考不到你覺得理想的大學,然後你會覺得實在對不起你的家長,他們對你太好了,是不是?”

孩子們一聽眼淚就淌下來。孩子們太可憐了。我跟這些孩子說:“誰告訴你,你家長的幸福要你來負責任?孩子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對另外一個人的幸福負責任。比如說兩個人談戀愛,一個男的對女的說‘嫁給我吧,我會給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結果沒有三天就吵翻天了。孩子們,你記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觀人生體驗。”

幸福不是別人能給的

有一個媽媽,她培育了一個博士兒子,這個博士後來做了外交官,誰都羨慕這個媽媽,但是她天天在吃抗抑郁症藥。

還有一個媽媽,她的兒子只不過是個普通工人,但是我們看到這個媽媽天天在樂呵呵地跳廣場舞。所以,幸福不是別人能給的,而是自己的主觀體驗。父母們要告訴孩子不要背這個包袱,輕裝往前走,這個才是給孩子正能量。

講一句貼心的話,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你要記住,不是他要來的,如果他要選擇未必會選你,你是單向選擇。

我跟我兒子經常說的話是,“兒子,咱們母子一場,彼此不要嫌棄,你不嫌我,我不嫌你。”孩子沒有這種重擔,他才能輕裝往前行,他才不會有一考試就焦慮。

我們能看到現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學業壓力,這只是顯性的,而隱性的東西是孩子們整天跟焦慮高危人群在一起,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師。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學校、在家裏都要面對一群焦慮的人,人人對孩子拉橡皮筋,老師在學校裏不停強調考試、學習;孩子回到家,家長也在強調考試、學習,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慮的人在一起,會疲憊不堪,我們孩子所遇到的壓力是全世界沒有的。

美國的學校不應試嗎?也應試的,人家的學習任務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師和家長不是我們這樣的內心世界,我們(父母)自己太脆弱、不夠強大。

當今的孩子

對話語權要求很高

現在孩子的第二個特征是對話語權要求非常高。這絕對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在中國幾千年來是沒有的。我有時候在思考,獨生子女政策雖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會推動民主進程。爲什麽呢?

首先,人的環境不一樣。

我們小時候被教育成“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我們認爲這是天經地義的。

現在孩子的生活是這樣的,他在家裏沒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對話,爲什麽你說話我不可以說話呢?反過來看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者,還是秉承老一套。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學生被老師教育的時候,老師在訓他,這個中學生就這樣子,“你講好了。差不多了講好了吧?我可以進教室了吧?”

他根本不會聽你講的。爲什麽?因爲你不了解他話語權要求很高,你沒有給他平等的對話。

這也就是我們職場上馬上要面對的93年以後的人。曾經有個老總找我,說他有一個名牌大學的實習生,這個實習生在開會的時候負責做記錄,會上老總發完言,實習生說:“我也來講。”老總說:“怎麽輪到你講?”他說:“我爲什麽不可以講?我也了解啊!”

于是這個老總就看不懂了。我跟他說,你要看懂他們話語權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讓他有話語的可能性,他就到網上去說,你堵不住他的。所以各位,你想想看,有這種平等話語權要求的民族,它怎麽不是進步的呢?

這是對我們幾千年文化的一種挑戰。你要面對的是我們的文化怎麽來銜接。只有把它銜接好了以後,孩子才能夠平穩地過渡,而不受到他前代人的壓制,這是我們所遇到的問題。中國正在經曆一個激蕩的大年代,社會變化日新月異。這一代孩子所面對的世界已經不再是原來那個世界,誠心的希望家長和老師能夠讀懂這一代人!

當今的孩子知識面寬廣

各位老師你不要生氣,現在的孩子他未必是要到你這裏來接受知識的。好多課都有光盤,他可以買來光盤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師講的。現在的老師沒有權威性。

不像我們小時候,家裏如果沒有一本書,老師就是萬寶全書,現在沒有這樣的老師。你也別指望你做這樣的老師,或者說你可能得不到這樣老師的感受。老師不理解這點就會打擊學生,就否定現在的學生不如過去的學生。

其實這就是時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話,那是老師的問題。在上海,有的孩子讀初中的時候,已經走過半個地球了。老師在教室裏面講加拿大,學生說,“我在加拿大待過很長時間,老師你去過沒有?”

那麽各位,這個書怎麽教?我講的都是非常實際的東西,教育要針對這些問題才能對未來的學生有用。

當今的孩子都很善良

我們所有的1993年以後孩子的父母都會說他的孩子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有一點,孩子是非常善良的。這就是中國的希望所在。

理由如下:

你在馬路上,但凡看到一個乞丐,小孩子的腳步就有點邁不開了,他會拖住他媽媽盡量慢一點,實際上他想讓他的媽媽捐點錢給這個乞丐。

小孩子很善良,原因是他有愛,他是浸潤在愛當中長大的,他是在一個物質豐厚的時代裏長大的,這樣的人他一定善良,一定有愛心。

愛心不是空穴來風,愛心是有條件的。現在的孩子具備了基礎條件,所以他有同情心,他同情弱者,他愛別人。所以他的道德判斷水平要比我們這代人高多了。因爲不同的身世,兩代人的道德水准是不同的。所以我覺得非常有信心,後面的年輕人他們會越來越好,這一代孩子是有希望的。我們做家長的絕對不要辜負了他們,他們都是好孩子。

當今都市裏的孩子

現實感非常弱

當今都市中的孩子現實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結果。我們的孩子從小到大一切現實事務都被替代了,他們只知道好好學習。而我們的學校也沒有提供給孩子處理事務的可能性,除了學習和補課沒有其他活動。孩子在現代化的電腦世界裏生活,現實感很弱。他們在虛擬的世界體會到真實感,在真實的世界裏有虛擬感,這就是他們的特征。

比如說現在的中學生都在玩“手辦”,人數大概比例是1/4。什麽叫手辦?“手辦”就是以日本動漫爲模板所制作的那些玩偶。他一個人跟這些玩偶在玩,有的時候玩偶還帶一些色情,一個男孩子玩到他會愛上這個玩偶,然後就會在虛擬世界裏搗鼓真實感。

他們在網上交流,似乎這個玩偶是一個活人一樣,最後他反而在真實世界裏有虛擬感。兩個人在網上聊好了以後准備見面,坐在一起,居然沒有話,結果說,“我們網上去說吧,再見。”就到網上去說了。

你跟孩子說不好好學習,將來會過什麽什麽苦日子,他會跟你說,“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會去死的。”人家連死都不怕還會怕什麽?讓我們怎麽教育?

如果正在讀這篇文章的有負責德育的校長,請思考一下:我們現在中小學的德育活動應該做什麽?

因爲孩子們現實感很弱,學校應該提供這種幫助:模擬法庭,模擬超市,模擬社區……去搞這些東西。

有一個高中生跟我說,學校請來一個老掉牙的戰爭年代的老軍人跟他們說,“我們戰爭年代如此艱苦,你們這些人到現在滿腦子資産階級思想,天天想著穿名牌。”那個高中生說,“老爺爺,你們革命不是爲了我們穿名牌,是爲了什麽呀?”所以我們的德育教育真該動動腦筋了。孩子缺什麽?你要給他什麽?

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輸某些東西。你要把他育成一個健康的人,不然一個沒有現實感的人,到後來他的人格會有問題的。

曾經有一次有個重點中學高中的學生,她帶了一個手機給我們看,她說,“老師,我們在玩這個東西”,我一看嚇一跳。玩什麽?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嗎?這種行爲我們怎麽理解?這就是現實感缺乏的表現,他必須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真實的存在。可惜,我們教育者全然不知。我們只知道他的成績上去了還是下去了,而成績下來有太多的因素。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的孩子,這些都是他的內心的一些痛苦點。

當今的孩子

個性化要求非常高

他們還有一個特征,個性化要求非常高。我們小時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裏的一滴水,你是沙漠裏的一粒沙”,現在的孩子是“我來過了,雁過留聲,你們怎麽可以不知道我來過?”他必須要展現個性。

那麽我們的教育允許嗎?設計出來讓他展現個性的平台了嗎?我們班級的班會課是不是提供了呢?

有一個孩子跑到我這邊,說他就是非要留長頭發,穿花衣服,校服到門口就脫掉了,結果教導主任跟他說,要不剪頭發就不要來。

後來我打電話給他班主任,我說,“你知道嗎?這個孩子的動漫知識,我連做他的小學生都不配。你把一節班會課給他,讓他展現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從此就會改變。”

這個是我們現在孩子的又一個特征所在。如果你要壓抑他,他就抗爭。抗爭的途徑方法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們叫逆反。

爲什麽逆反?逆反是因爲你不允許他長大。逆反有“硬抗”這樣的形式,就是你說東他一定要說西,你說要好好讀書考高中,他就跟你說要考職業學校。那麽“硬抗”還好一點,如果“軟抗”就麻煩了。

如果老師、家長“強大無比”,是“不可戰勝的”,孩子反抗的能量應付全部轉移到裏面,結果各類精神問題都出來了,導致現在15歲以後的孩子,神經症高發。我們培養孩子健康是很要緊的,所以要充分滿足他的個性展現,我們的學校德育活動要有這樣的意識。

當今的孩子

活在“第三只籠子”裏

最後我想總結的是,現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籠子”裏的。

假設,我們有這樣一個籠子,讓一個老鼠在籠子裏,籠子外面裝一個門,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這個門,門打開以後有一個食物會進來,這個老鼠踩一下,食物就進來,踩一下,食物就進來,老鼠會怎麽做呢?會一直踩。

如果第二只籠子是這樣的,老鼠踩一下,電擊一下,踩一下,電擊一下,以老鼠的智力會怎麽做呢?不踩了。

如果“第三只籠子”我們是這樣設計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電擊,老鼠就不知道應該踩還是不踩,這個老鼠會在裏面糾結死。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家長對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時給他壓力,就像電擊,孩子們如同老鼠在第三個籠子。

每個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說,心裏是這樣想的。各行各業,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個共性的特質,這些人一定是輸得起的人,輸了再來,最後就贏了。

而我們現在的教育,你只讓他成功,不讓他輸。

家長們見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話問的是,“寶寶,你今天得幾個五角星啊?”“一個。”“小明得了幾個啊?”“兩個。”“你明天要超過他,要得三個。”

作爲家長,你跟兒子下棋他會輸嗎?他肯輸嗎?十個有九個孩子是不肯輸的,有的孩子還會拿象棋砸媽媽的頭,他輸了就急。怎麽會這樣呢?

你想要讓他成功,卻不讓他有成功的品質,你一開始就不培養這種品質,他不就是第三只籠子裏的老鼠嗎?

還有,我們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數學難題、物理難題能夠迎戰,锲而不舍。學奧數的時候再難的題目也能克服,我們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強,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從哪裏來的嗎?

在上海,家長們從小學開始給孩子找最好的學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學校,等高考完了以後,再幫孩子找什麽樣的專業讀大學以便運用關系找得到工作,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後,覺得差不多了,就買一套房子給孩子,發動親朋好友給孩子介紹女朋友,然後再拿錢出來給孩子辦婚事,婚事辦好了養孩子,最後自己幫孩子帶孫子。

你要控制他一生,還需要他有一種迎戰困難的自控力,這是個悖論。

這個人不是在第三只籠子裏是在哪裏?其實他都知道自己應該成爲什麽樣的人,非常明確,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這是不可以的。特別是對獨生子女,你不把一個很具體的目標告訴他,這個人要崩潰。實際上高要求只有對自己,不能對別人。

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標在哪裏,可是心裏也很清楚,自己是沒有這個能力的。那麽你想想看,他不是糾結死嗎?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籠子裏的感受。

希望父母或者老師,可以重新了解下這代人到底需要什麽?

本文轉自| 藍橡樹

版權聲明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內容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更正或刪除。

據我們粉絲反映,關注【那群媽媽】的媽媽更加年輕漂亮了、孩子更乖了、老公更愛她了……關注【那群媽媽】的爸爸更加帥氣成熟了、孩子更上進了、老婆更體貼了……快來關注我們一起共同成長吧!

版權聲明:本號致力于好文推送,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用,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感謝您的支持理解!

0 阅读:1

那群媽媽

簡介:主要分享育兒經驗和家人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