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舞台上的四川元素——評話劇《蘇母》

藝科新傳 2024-05-10 17:50:03

作者:胡淼

圖片來源:百度

大型原創話劇《蘇母》,作爲全國第一部以蘇母程夫人爲主角的話劇作品,以小切口展現大天地,以獨特的立意和視角,成爲蘇學題材舞台藝術創作中的一個角兒,書寫家風傳承經典。在近三個小時的鋪陳與烘托裏,《蘇母》在程家小姐如何成爲蘇母的故事線索下,逐漸勾勒出程夫人這一女性形象。

《蘇母》裏的程夫人更多還是三蘇視角下的程夫人:在蘇洵眼中,她是支持自己選擇的賢妻、尊重自己意向的知己;在蘇轼、蘇轍眼裏,她是幹練溫柔的母親,是智慧果斷的導師。因此,舞台上的程夫人成了集合著多維度的立體角色,傳遞著具有指引性、精神表征的個人品質和魅力。

《蘇母》的意義和價值,不僅在于它呈現了曆史中的一位女性人物並敘述了她的生平境遇,而且作爲一部根植于四川、誕生于四川的原創話劇作品,在創作中探索著四川文化,並將地域元素推上舞台,以實際行動推動著中國戲曲特色與四川地域文化的碰撞,對話與交融。

《蘇母》以現實主義筆觸書寫程夫人的故事時,也描摹著地域特色與地方文化。《蘇母》取材于程夫人勸夫以進、教子以學、持家以富等曆史史料,這一立足點決定了《蘇母》的現實主義表達。同時,在舞台故事的背面,也可見作品借助現實主義表現手法探索四川文化表達的嘗試。三蘇故事主要發生于北宋時期這一文化高光時刻,而這一時代留在程夫人身上的印記,則是她順應時代選擇相夫教子,重視教育,傳承家風。

通過蘇母的個人選擇和生平經曆,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北宋時期的時代氣候,還有北宋時期四川地域的地方環境,如家庭教育氛圍濃厚,地方性詩詞賦文的發展等。在北宋文化對話劇舞台的點綴中,舞台成了曆史的敘述者,也成了地方曆史與地方文化的說書人。

除展現四川在北宋時期的曆史圖景和文藝作品,《蘇母》將四川地區的民俗文化融入其中,較爲直接體現的如四川方言的使用,在具有感染力的語言上增強作品的地方感,以及販夫走卒、家丁雜役等群像戲演,婚喪嫁娶的戲劇情節,都屢屢折射著地方民俗與人文風情。

在舞台形式上,《蘇母》以簡潔雅致的宋代美學,作爲舞台設計的核心理念。貼近宋代的服飾裝配,從外在形式上增強故事發生的曆史時空感。懸于半空的梅花,點綴舞台,也成爲舞台意象,表意高風亮節的品質,與程夫人的形象品質與精神象征形成一種呼應。

同時,《蘇母》的舞台置景注重詩意性、寫意性的設計,這既是爲增強舞台的美學效果,也能體現宋代詩詞文化的高度發展,從而實現美學與文化意函的結合。如在其中一段場景裏,一輪明月高懸于空,“眉州蘇家,青銅照子”的辭賦下,前台是年輕時的蘇轼、蘇轍並坐一起,撐著油紙傘的另一個人物行走于後台。兩組人物豐富寓意多重時空,也豐富舞台的視覺效果。

整個舞台布局宛如一副中國畫,重留白,重寫意,在缱绻的情緒營造中,傳遞氛圍和情緒。在舞台上,詩情畫意的古典風,幹淨寫意的文化底蘊,不斷拉近著當下與北宋的時空距離,讓我們能透過舞台想象曆史,想象地方。

舞台藝術對地域文化的傳播,不僅表現在上述具體的地域文化的融入與呈現,還在于通過舞台打通曆史和當下,實現抽象的、形而上的精神品質、文化意涵的傳遞。

對《蘇母》而言,其通過一位曆史人物的真實故事,形塑了一名堅韌、智慧、仁義、善良的女性角色,彰顯出她的特質和品格。程夫人作爲一位出生于四川、成長于四川的女性,其品格和精神也是地域文化的縮影。因此,通過對程夫人的再現和書寫,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將人物與地方合二爲一,以人物之精神表達地方之精神。

在《蘇母》裏,蘇家上下事無巨細都與程夫人有關,需要她維持的紗縠行生意,支持丈夫的選擇,照顧孩子,料理家庭,承擔家庭教育。由此可見,程夫人的活動軌迹既向外也向內,既需要兼顧家庭也需要走出家庭謀求生計,這意味著她對這個家庭的奉獻與付出,也側面展現了她的所選與所舍。而她的奉獻與犧牲,顯得尤爲珍貴與難得。

當話劇《蘇母》誕生爲一部藝術作品時,故事裏的程夫人也就成了一種精神象征。這種象征自然是精神上的指向,它的意義既在于頌揚,也在于通過曆史觀照當下。透過程夫人的故事,我們在看到母親,看到程夫人之前,還應看到的是真實的個人,具體的女性,這才是更具當代意義的藝術創作。

中國戲曲特色與四川地域文化的融合,不僅是形式上的融合,內容上的融合,更是精神和寓意上的融合,曆史與當下的融合。蘇學文化作爲四川的一張文化名片,意味著蘇學文化的傳播,即是四川文化的傳播,中國文化的傳播。藝術創作的意義既在于呈現,也在于表達,在表達後人對先人先賢的敬仰,對蘇東坡的敬仰,對程夫人的敬仰中,敬仰曆史也敬仰文化。

作者簡介

胡淼,四川傳媒學院編導藝術學院教師。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