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裙:驚豔了千百年的五彩錦繡

華輿 2024-04-28 14:40:22

『編者案:最近一段時間,曆史悠久又融合了當代生活美學的馬面裙成爲“國風”頂流,引領了新中式時尚潮流,也見證著人們心中日漸升騰的文化自信。馬面裙的曆史究竟有多長?曾曆經多少變化?又如何凝結著中國古人的制衣智慧與美學風尚?』

  ▲電視劇《尚食》官方海報

馬面裙是中國傳統服飾中十分經典和極具代表性的款式。其曆史源遠流長,外觀獨特,工藝精美,功能合理,凝聚了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美用一體、以文載道的人文思想。

就造型結構而言,馬面裙由一條裙腰、兩片長方形裙身組成。每片裙身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個裙門(兩片裙身共計四個裙門),穿著時,兩片裙身的裙門在前身和後中部位兩兩重合,形成裏外裙門相互搭疊、遮掩的形制,外觀只可見兩個馬面裙門,其式樣與宋代二片式旋裙類同。明代馬面裙兩側打活褶,清代馬面裙裙身無褶或打一厘米寬的細褶裥,抑或在細褶間绗縫固定,形成魚鱗狀褶裥;明代馬面裙裙身有裝飾性裙襕,清代馬面裙在外露裙門和裙身上刺繡花卉、禽鳥等裝飾圖案,內裙門則無裝飾。馬面裙的紋樣主要集中在裙擺的位置,下繁而向上逐步簡化,紋樣題材都是具有美好寓意的紋樣並且紋樣間相互組合。

馬面裙的衣身開合方式、裙門疊壓、褶裥結構、圖案裝飾、文化內涵等要素綜合形成了其的運動性、遮蔽性、裝飾性和禮儀性共存的特色,是中國古人高度發達的獨特制衣智慧與美學特色的體現。盡管社會發展、時代更叠,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著裝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但馬面裙穿越百年時光曆久彌新,依然散發著獨特魅力,不僅受到傳統服飾和漢服愛好者的喜愛,亦在國際時尚舞台被西方時裝品牌和設計師們重視和追捧。

馬面裙裙門相交的式樣,活動性與禮儀性兼備

馬面,也稱敵台、墩台、牆台,最早見于《墨子》中的《備梯》與《備高臨》,因外觀狹長形如馬面得名。它是探出城牆的一個T型結構,可與城牆形成角度,以便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面攻擊敵人。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的“史前中國第一大城”石峁遺址內有著現存最早的馬面實物遺址。北宋沈括《途經大夏統萬城遺時址》記載:“至今謂之“赫連城”緊密如石……其城不甚厚,但馬面極長且密,予親使人步之,馬面皆長四丈,相去六七丈。以其馬面密,則城不須太厚,人力亦難攻也。予曾親見攻城,若馬面長則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則矢石相及,敵人至城下則四面矢石臨之。須使敵人不能到城下,乃爲良法。”

將“馬面”用于服飾,可見于明代太監劉若愚《酌中志》關于“曳撒”的記載:“其制後襟不斷,而兩旁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兩旁有耳。”“曳撒”是一種長袍,曳撒亦作“曳”“一撒”。其制爲裙袍式袍服,本爲從戎輕捷之服,以紗、羅、纻、絲爲之,大襟右衽、長袖。衣身前後形制不一,後身爲整片;前身則分爲兩截,腰部以上與後片相同,腰部以下兩邊折有細褶,中間不折,形如馬面,兩腋綴以擺。

馬面裙裙門前後交掩的式樣可溯源至宋代“前後開胯”的“旋裙”。《宋史》列傳第二百四十六記載:“旋裙重疊,以多爲勝。”據司馬光記載,“旋裙”因便于乘騎,宋初流行于京都妓女之中,後影響至士庶間。其實物如福州南宋黃升墓出土褐色牡丹花羅鑲花邊裙,長83厘米,腰頭11.7厘米,腰寬123厘米,下擺寬133厘米,“用四片料子分縫,每兩片豎直縫接成塊,然後按三片寬度上下相對錯疊,居中的一塊大于兩側,頂端合縫,下擺未縫,裙身兩層可以自由離合。上部另加裙腰,兩端綴系裙帶。”因其前後交掩、自由開合,在日常生活中穿著方便,穿者邁腿步伐稍大時,兩側裙片自然分開,行動非常便捷。這種二片式結構被明代馬面裙和清代馬面裙繼承了下來。這種裙門相交的式樣與中國古代流行的開衩袍結構類似,既便于活動,具有較好的活動性能,同時還能遮蔽身體,不暴露內衣,具有較好的禮儀性。

馬面裙是明代女子的特色服飾,以對于褶與裝飾性裙襕的強調爲顯著特征

明代女裙以馬面裙最爲流行,也最具知名度。據《嘉靖太康縣志》載:“弘治間,婦女衣衫,僅掩裙腰;富用羅、緞、紗、絹,織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襕,髻高寸余。正德間,衣衫漸大,裙褶漸多,衫惟用金彩補子,髻漸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記錄了馬面裙在嘉靖年間的流行。在明代佚名畫家創作的絹本設色畫《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有許多身穿馬面裙的後妃們。

明代“馬面裙”分前後二片,並用一個裙腰,中間交疊部位無褶,裙門外形爲長方形的“馬面”。明代馬面裙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在裙門的兩側打活褶,這極大地增加了裙身的活動空間,使裙子具有較好的服用性能。其實物如首都博物館藏北京豐台區長辛店618廠明墓出土明中期駝色纏枝蓮地鳳襕妝花緞裙,駝色纏枝蓮緞地,兩大片組成,每片221厘米,用裙料三幅半,幅寬60厘米。裙腰用綢單上,兩側各一袢,腰兩端各一根絲帶,兩胯三個對褶。裙襕寬12厘米,妝花翟鳥圖案。其實物又如甯靖王夫人吳氏墓出土折枝團花緞馬面裙,長78厘米,裙爲兩片布交疊共腰而成,每片布由三幅半的織物拼縫而成,幅寬60厘米。

明代朱之瑜在《朱氏舜水談绮》“明代制裳法”中提到:“予見明制裳有十二幅者,有六幅者,十二幅裳左右各一聯,每聯兩端用全幅,中間四幅,各用半幅,兩聯通爲十二幅,前後有馬面且當兩脅處各做辄子六幅,裳左右各一聯,共用全幅前後有馬面,當兩脅一幅各有六個襞積前後相向”。可知,明代馬面裙的制作爲兩側的褶爲活褶,將矩形布料疊至成褶,加大裙邊放量來滿足下身活動空間。明代合抱褶馬面裙中間爲“合抱褶”,分別相向以等距折出活褶,與腰頭相接。其實物如嘉興王店李湘夫婦墓M4出土明代四季花蜂蝶綢裙,腰長146厘米,長71.5厘米,腰寬10厘米。裙襕爲璎珞紋,裙褶爲中間合抱褶,相向各打三個褶。

  ▲明代四季花蜂蝶綢裙(嘉興王店李湘夫婦墓M4出土,中國絲綢博物館修複)

明代中晚期,馬面裙中“襕飾”出現不同的裝飾方式。“襕”的結構源于戰國至漢代流行上下分裁的深衣。隋代出現了襕袍,證以《舊唐書·輿服志》載:“晉公宇文護始命袍加下襕。”據《宋史·輿服五》記述:“襕衫以白細布爲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襕爲裳……”可見,宋代襕衫之“襕”是指服裝衣身下擺處的“拼布”縫線。宋代服裝上“襕”的結構,又被傳播到與宋代同時期的金朝。案《金史·輿服中》記載:“十五年制曰:袍不加襕,非古也。遂命文資官公服皆加襕。”

明代馬面裙“襕飾”因所飾部位不同,可分爲膝部位的膝襕和裙底擺部位的底襕。以金線織成襕飾者稱“金襕”。其制寬窄不等。據《太康縣志》記載:“(明代)弘治間,婦女衣衫僅掩裙腰,富用羅、緞、紗、絹織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襕,髻高寸余。”富貴女子也廣泛使用襕飾,如武進王洛家族墓出土明代如意雲花緞織金襴折裥單裙,裙長92厘米、腰寬116厘米、下擺寬120厘米、馬面寬31.6厘米。面料爲黃綠色花緞。裙兩側各有8個裥,有馬面,無腰。裙中段用撚金線織有寬11.3厘米的飾帶,飾有有六吉、蓮花、寶瓶和幡狀紋等。下擺處用撚金線織有寬6.5厘米的幡狀紋飾帶。又如,武進王洛家族墓出土明代舞鳳折枝花緞織金襕殘片,舞鳳折枝花緞織金襕殘片殘長57厘米、殘寬45厘米。面料爲棕色花緞。花緞上織有鳳凰、牡丹和蓮花折枝花、雜寶等圖案。織金襕的部分是以片金線花緯織入顯花的,飾有對稱的寶瓶、華蓋等吉祥圖案。

  ▲明代舞鳳折枝花緞織金襕殘片(武進王洛家族墓出土,武進博物館藏)

明代中晚期盛行雙襕馬面裙。此時女襖衣長直至膝部,甚至僅離地5寸,證以《升庵外集》:“靖中,四方婦人與男子無異,直垂至膝下,去地僅五寸,四尺余。”嘉靖《洪雅縣志》:“其服飾則舊多樸素,近則婦女好爲豔裝,髻尚挺心,兩袖廣長,衫幾曳地。”嘉靖年間,長身女襖最爲流行。由于膝襕被上衣遮蔽,所以底襕逐漸變大。其實物如明代馬面裙紅色暗花緞繡雲蟒裙、明代蔥綠地妝花紗蟒裙、明代藍色纏枝四季花織金妝花緞裙。後者裙長88厘米,腰圍104厘米,上部鑲紅色紗裙腰,藍色緞織錦膝襕爲纏枝四季花,底襕有三道裙襕,從上至下依次爲:織金雲鸾紋、鳳穿牡丹、五彩絲線挖織鳳穿牡丹和蓮花璎珞紋。又如江蘇鎮江明墓出土明代花卉紋綢馬面裙,面料爲花卉紋綢,腰兩側有裙褶,裙爲寬膝襕窄底襕的設計。又如貴州張守宗夫婦墓女室出土明代嘉靖時期回雲紋緞馬面裙和麒麟芝草蓮塘鹭鸶紋馬面裙。前者通長90厘米,腰圍長106厘米,腰邊寬7.5厘米,裙擺寬368厘米,攤開呈扇形,淺駝色素緞,回形雲紋、菊花紋樣。裙門馬面可打開,左右打褶的馬面裙。後者裙門開衩,左右打褶,茶色緞馬面裙,膝襕爲麒麟芝草和連續回紋花15厘米;底襕20.5厘米包括一層樹紋和鹿鳥紋5.5厘米及另層蓮塘鹭鸶紋15厘米蓮塘鹭鸶紋。

  ▲明代紅色暗花緞雲蟒馬面裙(孔府舊藏)

  ▲明代藍色纏枝四季花織金妝花緞裙(孔府舊藏)

清代馬面裙樣式豐富,其中褶裥被條狀襕幹替代的一類頗具立體效果

馬面裙到了清代盛極一時,成爲清代漢族女子的日常和標志性著裝。它是由兩片相同的裙片組成,穿著時需要將裙腰上的扣子或繩系好。

清代前期,馬面裙裙門四周(腰頭部分除外)飾一條到多條不等的緣飾。裙門有龍紋、鳳紋、海水江崖、亭台樓閣、雲紋和蝴蝶花卉等圖案裝飾。圖案底端適合裙門的四方形狀,上端則靈活多變。其實物如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清代青暗花綢地繡花卉紋馬面裙,長100厘米,下擺寬105厘米,前裙門繡牡丹、菊花、佛手、紅蝠、寶瓶等吉祥紋飾,寓意“洪福齊天、吉祥富貴”。裙門兩側繡散點花卉、蝙蝠紋飾,與主紋飾相呼應。清末民初,隨著生活方式節奏加快和審美簡化,馬面裙裙門的結構仍然存在,但是圖案逐漸消失,最後僅剩緣飾。

到了清代,明代馬面裙用于增加活動空間的矩形面料折疊而成的褶裥結構,被三角形或梯形面料拼接且拼縫處裝飾襕幹的工藝取代,時稱“襕幹裙”。其實物如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清醬紫緞地三藍繡側褶裙,長97厘米,下擺寬107厘米,裙門采用三藍平針繡、三藍打子繡及盤金繡工藝繡牡丹花、八寶紋和海水江崖牙。又如清代大紅色三藍繡蝶戀花馬面裙、綠緞地彩繡四龍八鳳紋馬面裙、清代寶藍緞貼布繡平生富貴馬面裙。後者長97厘米,下擺寬144厘米,裙門裝飾寶瓶與牡丹組合的富貴平安紋飾,鑲嵌黑色襕幹,“襕幹”中裝飾豎條狀牡丹和寶瓶紋樣。

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記載,揚州女性日常服裝有“二十四褶”的“玉裙”其實物如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清杏紅暗花綢地繡牡丹蝴蝶紋馬面裙,長99厘米,下擺寬88厘米,前裙門滿繡牡丹、梅花、蝴蝶等紋飾,鑲嵌有玄青地繡花卉花邊,裙兩側打褶,每個褶底分別彩繡穿枝花卉紋,並鑲嵌共24條花邊。杏紅色綢地的裙幅黑色“襕幹”邊的紗向爲斜向,紗向垂直于底邊,馬面上的黑色“襕幹”也采取一致的方向,表現出緞面光澤質感。黑色襕幹不僅具有遮蓋裙幅拼合線的作用,還可通過不同紗向加固拼合裙幅形狀,並有利于形成“膨脹錐形”的造型效果。

清代還流行百褶馬面裙,李鬥《揚州畫舫錄》卷九記載:“近則以整緞褶以細裥道,謂之百折。”百褶裙的兩側向中間壓褶,每褶僅寬1厘米左右,固定褶裥,時稱“順風褶”。清代李漁曾稱此裙“此裙宜配盛服,又不宜家常,惜物力也。”其實物如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清紅暗花綢地繡地景梅蝶紋百褶魚鱗馬面裙,長97厘米,下擺寬76厘米,兩側各捏50條細褶,和之正滿100之數,是名符其實的“百褶裙”。正面裙門與背面裙背中央繡有“麒麟送子”“五子奪魁”“官帶傳流”等紋樣。裙門鑲邊寬大,由內至外共飾四層邊飾,第四層爲白緞地平針繡折枝花邊,于裙門中段做成如意雲頭式樣。

晚清《清代北京竹枝詞·時樣裙》稱:“鳳尾如何久不聞?皮棉單夾費紛纭,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褶裙。”爲了使這些細褶不易散亂、走形,以一定的方式用細線绗縫交叉串聯固定褶裥,穿著者行走時,裥部形似魚鱗鱗甲,故稱“魚鱗百褶裙”。縱向褶隔2厘米左右固定縫合,橫向活褶縫合點上下交錯,如此類推,整個褶面呈有彈力的活褶皺,“魚鱗褶”細膩均勻,頗具美感。其實物如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清草綠色暗花綢印花魚鱗裙,長103厘米,下擺寬80厘米,裙門采用镂版漏印精致的小花,加裝黑綢如意雲頭邊飾,裙門下擺處以“雕繡”兩枚如意雲頭,並用黃色絲絹鑲邊,內襯紅絹;又如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清紅色暗花芝麻紗繡人物地景紋魚鱗裙,長98厘米,下擺寬72厘米,紅色暗花芝麻紗地,魚鱗裙樣式,裙門中央繡人物地景紋,以打籽繡花果、山石、屋宇、遠山,以齊針繡人物面部,以盤金、釘線繡勾勒輪廓;再如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清藕荷暗花綢地平金繡花卉紋百褶魚鱗裙,長87厘米,下擺寬60厘米,前裙門處以平金繡花卉,鑲嵌有機織蝴蝶花邊,兩側打褶,褶痕細密,裙褶加飾飄帶,飄帶尾端做如意雲頭裝飾,並綴有金屬珠及月白色線穗。

多色褶裥彩緞拼縫的“月華裙”也是清代的潮流單品。由于過于費料費工過于浪費,清人李漁稱月華裙“人工、物料,十倍常裙,暴殄天物,不待言矣。”其實物薛雁《霞裙曳彩虹—中國古今女裙》書中收錄中國絲綢博物館藏大紅色暗花綢月華裙(圖45),兩片重疊圍系形成裙門,馬面和裙下擺有兩道緣飾,外一道爲藍素緞地彩繡折枝牡丹花卉紋,白素段鑲邊;內一道爲黑素緞地蝶戀花、壽桃和葡萄紋縧帶,以藍白色機織花邊鑲邊。該裙兩側褶裥處用綠色、銀灰、紫色、橙色、白色、藍色、玫紅、黃色、淺粉紅和水紅色共十種顔色的綢料拼成,五彩斑斓,風吹動色如皎月暈耀光華,被稱之月華裙。

  ▲大紅色暗花綢月華裙(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清代鳳尾裙則是一種由彩色條布接于腰部而成的條狀女裙。又因其末端爲尖角狀,形似鳳尾而得名。其中兩條較闊,余均做成狹條。每條繡以不同花紋,兩邊鑲滾金線,或綴以花邊。背部則以彩條固定,上綴裙腰。穿著時須配以襯裙,多用于富貴之家的年輕女子,士庶婦女出嫁時亦多著之。因其造型與鳳尾相似,故名,流行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間。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卷九載:“裙式以緞裁剪作條,每條繡花,兩畔鑲以金線,碎逗成裙,謂之鳳尾。”鳳尾裙常作爲附屬服飾圍系于馬面裙之外,時稱“鳳尾馬面裙”。

鳳尾裙後期又與長衣相連,衍生成禮儀婚嫁服飾及戲曲演出中出的“舞衣”,如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緞地彩繡舞衣,鳳尾部分沿用了布條式剪裁的形制由雙層鳳尾繡片組成,色彩豐富、刺繡精美,非常華麗。(完)

作者/賈玺增

來源:文彙報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