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印度觊觎西藏,尼赫魯爲何轉變態度與新中國建交?

兵說視界 2024-03-24 11:01:41

作者:海風

聲明:兵說原創首發,已開通全網維權,抄襲洗稿搬運必究

1949年12月31日,印度方面致電周總理,表示承認新中國,願意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當天,周總理將這一情況向正在蘇聯訪問的主席作了彙報。

1950年1月4日,新年的鍾聲還在耳邊萦繞,周總理代表中方向印度總理尼赫魯複電,同意中印建交。中印雙方立即互派代表進入建交的准備工作,經曆一系列磋商和談判,1950年4月1日,中印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尼赫魯】

印度是第九個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比大家熟知的紅色陣營古巴、老撾、南斯拉夫,還更早建立外交關系。

1947年8月印度獨立後,一直希望繼續享有英國在西藏的一切特權,排斥中國對西藏的政策。爲何在1949年的最後一天,印度會主動向新中國伸出友好的橄榄枝呢?

印度獨立之時,西方和紅色陣營正處于對峙局面。英國認爲紅色陣營對其構成威脅,以抵禦紅色陣營爲幌子,聚集各種軍事力量,企圖到處擴張,這嚴重影響了印度這個新獨立國家的安全。

爲了謀求生存和發展,尼赫魯不願倒向任何一方的陣營,采取不結盟政策。無論與西方陣營國家還是與紅色陣營國家的交往,印度方面都十分小心謹慎,千方百計站在中間位置。新中國的建立,使美國失去了在亞洲的落腳點,美國迫切需要尋找下一個落腳點,便選中了印度。美國提出要給印度經濟援助,熱情邀請尼赫魯訪美。

【杜魯門】

1949年10月,尼赫魯首次訪美,受到隆重接待。會談中,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能滿足印度關于經濟援助的所有要求,但是有附加條件。尼赫魯認爲,美國希望從印度這裏獲取更多的回報,這不符合印度的不結盟政策,于是拒絕了美國。美印雙方會談,沒有發表聯合公報,可謂相聚一場,不歡而散。

尼赫魯自擔任印度總理以來,一直有野心稱雄亞洲。他說:“印度將在太平洋地區發揮重要影響,也將成爲印度洋地區經濟和政治活動的中心。”1948年12月,尼赫魯在大會說:“中國現在忙于內戰,我們應趁機建立一個以印度爲中樞的亞洲聯邦。”

在外交上,尼赫魯繼續沿用英國殖民者的政策,企圖繼承對西藏的政策和一切特權。當英國人撤出印度後,英駐西藏拉薩的代表機構,變成了印度的機構,最後一任英國駐拉薩代表理查遜,也保留了原來的職務。同時,在西藏北部邊境的一些暫時沒有劃定邊界的地方,也被印度“繼承”。

英國1913年召開西姆拉會議,擅自劃定侵占中國9萬多平方公裏領土的麥克馬洪線。1944年,英國繼續向北推進。1945年以來,中國方面指責英國私自越過麥克馬洪線地帶,侵犯了我主權。

1947年2月,印度駐華使館剛成立,中國立即對中印邊界線問題進行交涉。印度聲稱,東北地區的地帶屬于印度的領土。後來中國駐新德裏大使撤離使館時,再次告誡印度,中國認爲西姆拉會議無效,中國不承認麥克馬洪線。

尼赫魯企圖繼續加強印度在西藏的勢力,1947年英國司令官、陸軍中將弗朗西斯.圖克對尼赫魯說:“與其讓中國占領西藏,不如印度去占領這個地區。”

新中國剛建立,就迅速與世界各國建交,在亞洲形成了新的格局,並改變了中西方力量的對比。中國恢複在西藏的主權,引起了印度右翼勢力的驚慌。國際風雲瞬息萬變,尼赫魯不得不重新審時度勢,探索一條新的外交路線,以適應形勢變化。

【尼赫魯】

同時,印度國內的形勢也並不樂觀。英國殖民者長期以來對印度的統治和經濟掠奪,使得印度處于貧窮落後的狀態。獨立之後的兩年,印度也毫無起色。尼赫魯意識到,印度要發展經濟,必須有一個和平的國際大環境做後盾。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建立,宣示願意與遵守中國五項外交原則的任何外國建立外交關系。周總理將此公告發往各國,向全世界表明中國的態度。

尼赫魯考慮到此時與中國友好,就等于在亞洲有和平相處的鄰居。印度與中國同屬于東方文明古國,有著2000多年的友好聯系。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骞出使西域,張骞帶回了有關西域和南亞、印度等地的見聞。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先後派出十余批使者向西南進發。從此,印中交往沿著綿綿山路展開。自東晉開始到唐代,中國有170余名教徒到印度西行求法。最有名的是玄奘大師曆經艱辛,獨自到達印度取回真經。

明朝時,鄭和七下西洋,船隊多次到達印度半島沿海許多港口,贈送禮物給印度國王,並帶回印度國王的禮物,促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增進了相互了解。民國時期,印度詩人泰戈爾來到中國,受到中國文化界的熱烈歡迎。

在近代,兩國都飽受帝國主義欺淩。印度淪爲英國殖民地,中國遭受帝國主義的剝削和壓迫,兩國有著相似的命運,也更容易相互理解。

尼赫魯在深思熟慮以後,多次在公開場合說:“我們有熱愛和平的民族傳統,印度的發展需要和平的內外環境。”盡管印度國內政客希望謀求在西藏的特權,但尼赫魯面對現實不得不做出另一種選擇,對華友好。

尼赫魯堅持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確實收獲到許多好處。印度不與任何軍事集團結盟,但是既與西方友好,同時與紅色陣營國家和平相處。這樣做,使印度不介入東西方的矛盾糾紛,同時還可以左右逢源,獲得漁翁之利。尼赫魯在國內宣稱,絕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面。

不管印度國內對西藏問題有多少指責和紛爭,尼赫魯力排衆議,下定決心,在1949年的最後一天發出對華友好的聲明。中印建交後進入了甜蜜的合作期,雙方多次相互訪問,增進友誼,共同推動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

參考資料:

《1962:中印大戰紀實》 師博主編,中國大地出版社

0 阅读:94

兵說視界

簡介:聚焦國際風雲,深耕戰爭軍事,獲評“百名網絡正能量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