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狂、事兒逼、臭脾氣,但他仍是最優秀的中國導演!

我亦是行人 2024-03-27 16:30:00

姜文可能是中國最優秀的導演,沒有之一。

因爲,只有極少數極少數的導演,能拍出這種水准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

上世界70年代初,中國,北京。

大人們忙著“鬧革命”,顧不上家裏的孩子。老師們忙著“挨批鬥”,顧不得班上的學生。

因此,某軍隊大院裏,一幫十五六歲的男孩沒人管,整天的打架鬧事,馬小軍就是其中的一個。

[夏雨] 飾 [馬小軍]

在那個無所事事的夏天,馬小軍迷戀上了鑰匙,制造出了各種萬能鑰匙。

他先是把自己家的鎖一一打開,偷看大人的秘密:爸爸的日記本、軍功章、匕首、偷玩避孕套…

後來,自己家的鎖失去了挑戰性,就去開別人家的門鎖。

但是,馬小軍很有原則,只開鎖,不做賊。他只是在這陌生的房間裏玩,玩累了,就躺在陌生人的床上睡一會兒…

馬小軍從未被人抓住。一方面,是因爲那時候的人們上班從不溜號。另一方面,是因爲沒丟東西,也就沒人報警…

爲了保證安全,馬小軍向來只開明鎖。但是,有一天,他鬼使神差的打開了一個暗鎖…

這是一個陽光充沛的房間,幹淨的地板,整潔的床單,櫥櫃裏有兩盤白菜餡餃子…

忽然,馬小軍在牆上發現了一張少女的照片…

這張照片,讓馬小軍失魂落魄。他終日遊蕩在這棟樓的周圍,焦躁不安的守候著畫中人出現。

照片中的少女,像是一個幽靈,來無蹤,去無影。她只是在馬小軍的感覺和嗅覺裏,留下了痕迹和芳香…

終于,馬小軍終于知道了她的名字:米蘭。

[甯靜] 飾 [米蘭]

這部《陽光燦爛的日子》改編自王朔小說《動物凶猛》,是姜文從中國最好演員(之一)轉身成爲中國最好導演(之一)的作品,豆瓣8.8分,IMDB8.3分,高居豆瓣TOP250的第83位。

有網友評論道:中國內地電影的巅峰之作。中國真正的導演,只剩下姜文了。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陽光燦爛的日子”,但電影的拍攝過程,卻是陰雨連綿,電閃雷鳴…

1991年,王朔丟了一本小說給姜文,他很不在意的說:你拿去看吧。

姜文也很不在意的拿了過來,瞄了一眼書名:《動物凶猛》

那天晚上,姜文睡得很晚,臨睡前想看點東西,順手拿起了這本小說…

結果,他拿起來就沒能放下,一直看到天亮。

姜文說:王朔的小說像針管插進我的皮膚,血突然“嗞”的一下冒出來…

姜文想讓王朔把小說改成劇本,但王朔不願意。

事後,王朔回憶道:我拒絕作編劇…我尤其痛恨給有追求的導演作編劇,慘痛經曆不堪回首。

王朔在電影中客串演出

剛開始,王朔說推薦別的編劇,後來,他幹脆對姜文說:我也別推薦別人了,我就推薦你吧。你改,你自己改。

當時,姜文心裏沒底,他不相信自己能寫劇本,但王朔不願意改,又沒錢請人,就只好自己做了。

就這樣,趕鴨子上架,姜文自己動手寫起了劇本。他關了BP機,拔了電話線,把自己關在小屋裏,悶頭寫,也不知道寫了幾天,連日子都忘了。

寫累了,就打開窗戶看看窗外,恍惚間,他覺得窗外的世界是不真實的,這紙上的世界才是現實…

姜文說:好像有什麽東西在支使我的手,“嘩嘩嘩”的寫,筆跟不上腦子,稀裏糊塗就寫出這麽多東西,挺奇怪的。

1992年6月13日,姜文寫完了劇本。6萬字的小說,被寫成了9萬字的電影劇本。

姜文說:我還畫了很多草圖,怎麽拍怎麽拍,其實我一分錢都沒有,也不知道能不能拍成。

時間來到1993年4月,在劉曉慶等朋友的幫助下,總算籌到了投資,姜文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正式立項…

按照原始劇本的設定,馬小軍的故事,要從7歲拍到30多歲,需要三個“馬小軍”…

最先確定的是30多歲的馬小軍,由姜文自己出演。因此,在尋找童年馬小軍、少年馬小軍時,都以姜文的長相爲基准。

姜文說:不是我自戀,非得找個像我的人來演。因爲三個人演一個角色,爲了方便好找,就說找一個像姜文的。

當10幾個“長得像姜文”的小孩站在姜文面前,他蒙了。姜文說:到底誰像,我也不知道。

工作人員都樂了:你咋不知道自己長啥樣呢?

後來,姜文的母親來了,她說,夏雨像姜文讀中學的時候。

這男主角,才算是定了下來。

從正式開拍起,《陽光燦爛的日子》劇組就波折不斷。

姜文回憶說:我已經演了10部電影了,好歹也懂一點,可真當了導演,把決定權交你手上,就不一樣了。就像看別人開車,你一直坐旁邊,也偷偷開過一兩次,可真把車交給你,旁邊又沒人,就慌了…但最後,我産生了逆反心理,去他媽的,我開吧,反正就這樣了。

而且,姜文是一個天生的完美主義者,他對劇組的要求,可以用“苛刻”來形容。

比如,馬小軍在遊泳池的鏡頭,成片裏只有3分鍾,卻拍了兩個多小時的素材,動用了5台攝像機,水上水下拍…

比如,爲了找到“穿得發白的軍裝”,道具組費了好大的勁…

比如,有一場澡堂戲,演員在水龍頭下淋了三天三夜,洗得脫了皮,拍完之後,夏雨說一個禮拜都不想洗澡了。

這一切折騰,都是因爲,姜文覺得“非這樣拍不可”。

這部《陽光燦爛的日子》拍了25萬呎膠片,圈內人都說:姜文是中國耗片率最高的導演。

姜文的拍攝筆記

更要命的是,在拍攝過程中,劇組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沒錢了!

片子開拍那年,正遇上中國房地産蕭條,雲南某間房地産公司在影片開拍前撤回了投資,再加上來自香港的投資也沒能全部到位,劇組遇到了巨大的危機…

制片主任二勇回憶:有人離開了,但大多數人留了下來。當時我們只有一個想法,把這件事情劃上一個句號,而不是逗號、省略號。

爲了把片子做出來,姜文搭光了自己的錢,四處借債,制片人連死的心都有了…

據王朔回憶,那時候姜文一副沒精打采的樣子,大家問他什麽時候能拍完,還有人開玩笑說幹脆改名叫“大約在冬季”,當時,姜文差點跟那人急了…

有一天,有個燈光師對姜文說:姜文,你脾氣不好,經常得罪人,而且我們兩個月沒領工資了。但爲什麽大家願意堅持,因爲每次看樣片,你都給了大家一個希望。

幾經周折,拍攝過程中並沒有多少陽光,也並不燦爛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總算是拍完了。

1994年9月9日,《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放映時把英文拷貝錯放成了意大利文字幕的拷貝,評委們連蒙帶猜的看了個大概,就這樣,夏雨還評上了威尼斯影帝。

時至今日,姜文已經是我心中最值得期待的中國導演之一。我真心的喜愛他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邪不壓正》,我也真心沒看懂《一步之遙》拍了些啥玩意…

無論怎樣,我都難以忘懷,他這部並不青澀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

1997年姜文把《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拍攝過程,整理成了一本書:《一部電影的誕生》

他在書中寫道:仿佛有一個聲音在告訴我,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有的時候,不是我在有意識的創作,而是覺得非這麽做不可…找到這種感覺,我就有充分的自信。我自信時,覺得世界上沒有人能和我比,我眼裏沒有大導演。當我不自信時,我覺得任何一個人都比我好。

我相信,這是天才才會有的感覺。中國電影,需要姜文這樣的天才。

0 阅读:1

我亦是行人

簡介:給枯燥的生活多放一點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