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離拿到綠色“身份證”還有多遠

中國城市報 2024-03-20 20:59:01

“作爲穩定可靠的優質綠色低碳電力,核電迄今未被納入我國綠色電力體系,成爲唯一被排除在體系之外的非化石能源。”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長利認爲,這既不利于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也不利于核電行業的長遠發展。核電在綠色市場的定位和價值亟待進一步明確。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楊長利聯合其他13位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關于將核電納入我國綠色電力體系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其中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旗下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盧鐵忠建言,應推動核能全面納入綠色低碳政策體系。

近年來,核電加速發展,而作爲清潔能源中碳排放最低的發電技術之一,核電至今還未拿到綠色“身份證”,也就是尚未得到綠色電力體系的官方認證。爲何核電未納入綠色電力體系的官方認證?核電綠色認證對于我國“雙碳”目標的達成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帶著這些問題,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核電爲什麽亟需綠色認證

核電是綠色低碳的清潔能源。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數據,核電全生命周期內每生産1度電的碳排放量爲5.7克,同口徑下,光伏發電爲74.6克,水電爲64.4克,風電爲13.3克。

“截至目前,我國大陸地區在運在建核電機組總裝機超過1億千瓦,占全球在運在建核電總裝機的21.2%,核電安全運行業績位居世界前列。2023年核電發電量在全國占比接近5%,與燃煤發電相比,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5億噸。”楊長利介紹,我國小堆、四代堆等先進核能技術與國際領先水平保持同步,核電發展規模和質量邁上新台階。

近兩年來,我國核電市場建設加速。僅2022年和2023年就有20台核電機組通過核准進行建設,在數量上創下過去十余年新高,總投資超過4000億元。根據相關預測,到2035年我國在運核電發電量占比將超過10%,核電將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助力“雙碳”目標實現中發揮更大作用。

盡管核電在綠色低碳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常常與風電、水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相提並論,但在綠電交易體系下,核電並未取得官方認證的綠色“身份證”,由此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楊長利分析,核電企業在當前無法提供綠證等官方證明,難以滿足社會對綠電的不斷增長的需求;在市場競爭方面,相關政策要求電網企業、售電公司和電力用戶在購買核電的同時,仍需承擔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和配額,這意味著核電並沒有體現出低碳減排屬性,而是與化石能源放在同等地位,這降低了用戶購買核電的積極性。

“核電每年可提供超過1600億千瓦時的市場化電量,是用戶購買綠電的重要選擇之一。尤其是在華東、華南等地區,核電機組的分布能極大緩解綠電供不應求的局面。”楊長利表示,核電的綠色價值由于缺乏綠證等官方證明而受阻。

據了解,在國際上將核電納入綠色電力體系其實也有不少實例。比如,比利時、荷蘭、芬蘭等11國向核電發放了歐盟來源擔保證書(GO證書),用于向終端消費者證明所用電力的綠色屬性;美國伊利諾伊州、紐約州等在清潔能源配額中細分設置了零排放信用,專門適用于核電,以支撐實現各州減排目標。這些例子表明國際對于核電在綠色減碳的作用予以充分重視,並提供了積極實踐。

核電爲何無法納入綠電體系

爲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發揮綠色電力低碳環境價值,引導社會綠色電力消費,我國于2017年建立了綠色電力證書制度,向滿足條件的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核發綠證,通過交易獲取綠色溢價。截至目前,我國已構建起日益完善的綠色電力體系,建立了綠證交易、綠電交易兩種市場機制,綠證核發範圍拓展至包括水電在內的全部可再生能源。

2021年9月,我國綠色電力交易試點啓動;2023年12月,國家能源局核發首批1191萬多個綠色電力證書,對應電量119億多千瓦時,涉及項目1168個、發電企業755家,初步推動全社會形成了較好的綠色電力消費意識。

既然核電擁有如此多的優勢,又是綠色能源的典型,爲何獲得綠色“身份證”這麽難?

去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國家能源局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全覆蓋工作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的通知》指出,對全國風電、太陽能發電、常規水電、生物質發電、地熱能發電、海洋等發電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所生産的全部電量核發綠證。而對于核電,國家能源局同月在《對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7024號建議的答複》文件中明確,“考慮到國內外對核電、天然氣發電核發綠證還有不同認識,暫不核發綠證。”

綠證是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的電子“身份證”,是我國可再生能源生産、消費的唯一憑證和交易載體,1個綠證單位等于1000千瓦時可再生能源電量。而由于核電還未被綠證核發所覆蓋,電網企業、售電公司和電力用戶購買了核電,也不認爲是使用了綠色能源,仍需承擔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和配額。

對于認可核能綠色低碳屬性的重要性,盧鐵忠表示,綠色認證後有助于核電與可再生電力協同,爲高耗能、高排放的行業提供既穩定可靠又綠色低碳的電力供應組合。此外,核能供電的同時還可以開展供暖、供汽、制氫等核能綜合利用,有助于工業、建築、交通等高排放領域的深度脫碳。

多位政協委員在《提案》中達成的共識,揭示了綠證對于核電的重要性,同樣暴露出市場對于綠色電力的需求不斷增加,而核電與其他清潔能源相比,缺少綠色“身份證”,處于不利的市場競爭地位。

提升我國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話語權

隨著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的加速推進以及全社會低碳消費理念的進一步深化,核電參與電力市場競爭將面臨嚴峻挑戰。

“核電獲取綠證後,並隨電力交易無償劃轉,這樣既能讓購買核電的用戶獲得零碳電力消費證明,滿足供應鏈企業脫碳需求,又不給市場帶來額外負擔。”有業內人士向中國城市報記者坦言,在“雙碳”背景下企業面臨較大的減碳壓力,將核電納入綠色電力體系,對于綠電建設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進而加強綠電、綠證在供給側的協同性。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共55台,裝機容量5703萬千瓦,運行核電機組2023年累計發電量4333.71億千瓦時,占全年發電量的4.86%,居全球第三,僅次于美國和法國,而在建的核電機組數量排名世界第一。據相關預測,中國在運核電裝機規模有望在2030年前超過美國,成爲世界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和國家能源局三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綠色電力證書與節能降碳政策銜接大力促進非化石能源消費的通知》,提出實施可再生能源、核電等非化石能源不納入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這意味著國家已經開始探索核能的綠色低碳屬性和價值。

“從我國國情看,碳減排任務更加艱巨,將核電納入綠色電力體系是實現能源消費側和供給側協同轉型的重要舉措之一,符合現有綠色電力體系促進碳減排的方針定位。水電納入綠證的政策實踐也給核電納入提供了有益借鑒。”楊長利強調,我國已經成爲核電大國,正在向核電強國邁進,應該在引領全球核電發展的政策導向上作出表率。

盧鐵忠同樣表示,我國核工業水平已實現從跟跑、並跑,到局部領跑的轉變,率先明確並認可核能的綠色低碳屬性與價值可以激勵全社會使用核能,推動國家發展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與此同時,也能夠提升我國在國際社會參與全球能源治理的話語權,通過國際合作推動核能作爲低碳能源消費的國際互認,有助于我國在國際貿易中規避關稅壁壘並贏得主動,爲出口企業應對碳關稅提供支撐,從而在全球化的綠色經濟中獲取更多發展機會和競爭優勢。

■來源:中國城市報記者 刁靜嚴

0 阅读:42

中國城市報

簡介:用專業視角發掘新聞,城市觀點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