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長文:人類爲什麽會把尾巴和體毛進化掉?(建議收藏)

宇宙時空探索 2024-02-17 12:36:16

簡單講,體毛消失的原因在于四個字:自然選擇,當然也包括部分性選擇。有人會說尾巴的消失與直立行走有關,其實在人類遠沒有進化出來時,比如說猿類的尾巴就已經消失了。

讓我們先分析一下人類的體毛爲什麽會消失。

其實嚴格來講,人類體毛並沒有消失,而是蛻變爲了汗毛,遠沒有動物的體毛那麽濃密,爲什麽會蛻變爲汗毛呢?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人類最早起源于東部非洲大草原,位于赤道附近,那裏常年接受太陽暴曬,氣候幹燥炎熱。在這種氣候條件下,草原上的動物,比如說獅子,獵豹,羚羊等都有大量體毛,同時缺少汗腺。如果在烈日炎炎下長時間奔跑,很快就會中暑暈厥。所以,別看那些動物跑得很快,但也只是短跑健將,長時間奔跑甚至無法與人類相比。

而相比之下,人類擁有發達的汗腺,很少的體毛,這就讓早期人類在狩獵過程擁有巨大優勢,因爲發達的汗腺和更少的體毛可以保證更好的散熱,讓早期人類擁有超強的奔跑耐力。

即便是現代非洲的部分原始部落,在捕獵時也充分利用到了動物不停地奔跑會中暑這個特點,在捕獵時並不會急于用弓箭長矛等試圖擊中獵物,因爲動物往往都是很警覺的,如果人類急于用武器,獵物很容易逃到射程範圍之外。

更有效的方法是“圍而不獵”,獵人們會在不同方向上不停地驅趕獵物,一旦獵物停下來就繼續驅趕,讓獵物不停地在烈日炎炎下驚慌失措的奔跑,沒有任何休息時間。如此一來,獵物很快就會因持續奔跑導致體溫過高,然後中暑倒下。這時候獵人就可以很從容地對獵物致命一擊,更加輕松地捕獲獵物。

有人可能會提出質疑:非洲氣候炎熱幹燥,體毛多了是劣勢。但是在溫帶尤其是寒帶,體毛多了不應該更有優勢嗎?

人類祖先走出非洲之後,開始向其他大洲不斷擴散,開啓了大規模的遷徙。其實人類遷徙的原因並不複雜,就是爲了更好地生存,說白了就是爲了獲取食物。即便是對于數量龐大的一群人,如果能捕獲一群野牛,也足以保證這群人接下來幾個月的食物了,所以這也是人類爲什麽願意穿越無邊的草原甚至冰原,來到歐洲,亞洲,甚至美洲。

確實,對于溫帶尤其是寒帶的人們來講,沒有體毛並不利于保持體溫。不過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隨著腦容量激增,直立行走,逐漸學會了使用火來取暖,還可以制造出簡單的獸皮衣服用來保暖。同時,人類也不再居無定所,而是會長期居住在山洞,自己搭建的簡易帳篷裏。

在各種保暖措施下,人類缺乏體毛來保暖的劣勢幾乎不會對人類生存有任何影響,自然也不需要進化出體毛來保暖。

之所以現代人類會感到困惑,會誤認爲“體毛多就是優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爲很多人並不知道人類祖先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與如今有很多不同。

不過,還有一個問題,人類體毛並不能無限生長,但是我們頭部的毛發,比如說頭發和男性胡須爲什麽可以無限生長呢?

頭部確實是人類體毛最密集的地方,我們其他地方的毛發基本上都退化了,成爲汗毛,並不能無限生長,但是唯獨頭發和胡須,如果任其生長,幾乎可以無限生長下去。

最關鍵的一點是,人類的頭發胡須在生長的時既消耗能量,也很不方便。那麽人類爲什麽要殘留下這種看起來不適用的東西呢?

用進化論的自然選擇很難去解釋,唯一可能的原因就是:性選擇。

其實,性選擇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比如說我們經常說的“待我長發及腰”,其實就是性選擇的一種,表明人們更喜歡長發的女孩,這樣的女孩更受青睐,也更容易找到男朋友。

據科學研究發現,人類祖先極有可能也是有各種發型的人,考古方面的證據也支持這樣的假設。古人類已經有了非常豐富的發型設計,通過打理自己的頭發,獲得性選擇上的優勢。

其實不僅僅在人類社會,性選擇在動物世界也很常見。

比如說很多人都見過的雄性孔雀開屏,其實的開屏並不利于雄孔雀的生存,但由于更受雌孔雀的青睐,所以,雄孔雀會朝著美麗的尾巴進化。這表明性選擇很多時候會違背自然選擇,對于一個物種來講,繁衍後代甚至會優于生存本身。

公雞的顔色通常也是五顔六色的,其實這並不利于公雞隱藏自己,但架不住母雞喜歡。

還有炎熱的夏天,雄知了會不知疲倦地喊叫,這更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但不這樣做,就沒有與雌性知了交配的機會。

自然界有太多這種性選擇的例子存在,性選擇的力量也幫助很多物種進化出了豐富多彩,怪異,甚至華而不實的功能和外觀。其實,按照自然選擇,很多功能和外觀本應該被淘汰,但爲了更好地繁衍後代,很多物種不得不這麽做。

再回到我們人類,剛才說了,因爲性選擇,人類男性有胡須,那麽爲什麽女性沒有胡須呢?

道理其實大家都懂得,因爲女性長了胡須,即便是再好的身材和臉蛋,再好的發型皮膚,也都會因爲胡須的存在而黯然失色,沒有哪個男性接受擁有胡須的女性。

什麽?留有胡須的女性就是女漢子?你就喜歡這樣的女性?

不排除真有這樣的人,那只能說你的審美標准完全退化到了百萬年前的原始人類社會了,口味太重。

說完了胡須,再來看看人類的尾巴,尾巴爲什麽會消失?

尾巴消失是因爲直立行走嗎?看起來似乎合乎情理,但從進化角度來講,並不成立。

因爲在人類出現之前,很多靈長類物種的尾巴早就消失了,比如說2500萬年前的猿類就沒有了尾巴。因此,更嚴謹來講,“人類爲什麽把尾巴進化掉了”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因爲人類的祖先,猿類本來就沒有尾巴。

那麽,猿類爲什麽會把尾巴進化掉呢?

在靈長類物種的漫長進化當中,猿與猴是在大約2500萬年前分道揚镳的,但是人類的祖先直到大約500萬年前才出現。

絕大多數猴類都有尾巴,但是猿類是沒有尾巴的,無論是黑猩猩,大猩猩,長臂猿等都沒有尾巴。因此,猿與猴很重要的區別之一就是看有沒有尾巴。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早在最早的猿類直立行走之前,尾巴就消失了,那麽猿類的尾巴爲什麽會消失呢?

雖然猴子與猩猩看起來外形比較像,其實兩者的運動方式有很大不同,猿類主要依靠搖擺運動,而猴類依靠跳躍,可以從一棵樹上輕松跳躍到另一棵樹上。

猴子的運動是奔跑跳躍型的,在不同的樹枝上來回跳躍,用尾巴保持平衡。而猿類主要是依靠搖擺來運動的,抓住一根樹枝然後搖擺到其他樹枝。

對比之下,猴子在樹上顯得更靈活,而猿類更笨拙,主要原因可能是猿類的體型相對猴子還是太大了,雖然四肢力量更強壯,但由于體重太大,根本就無法在樹枝之間來回跳躍,樹枝也承受不了猿類跳躍産生的巨大沖擊力。

即便樹枝能承受,猿類也無法承受跳躍對自身的沖擊力,因爲就會用相對溫和的搖擺運動,依靠強壯的四肢來捕殺獵物,比如靈活的猴子也會成爲猿類的獵物。

既然猿類根本用不著跳躍,那麽用來平衡的尾巴就沒有多大作用了,沒有尾巴的猿類顯然比有尾巴的猿類更具生存優勢,畢竟尾巴的存在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而自然界的能量對于動物界來講是相當匮乏的,能充分利用能量的物種存活的機會就更大。

還有一個問題,人類爲什麽還保留了腋毛呢?

看起來沒有用的腋毛,其實在繁殖過程中還是有用的,腋毛有利于性信息素的持續傳播。這對于人類祖先是相當重要的,只不過由于後來人類文明不斷發展,穿上了衣服,尤其是使用了香水之後,腋毛變得越來越沒用了。

除了腋毛之外,其實人體還有不少無用的器官和組織,比如說盲腸,爲什麽會這樣?

從進化的角度來講,沒有用並不代表一定會廢退,因爲進化原本就沒有目的,也就是說進化是沒有方向的,只是大自然的選擇是有目的和方向的。進化從來都會刻意廢掉什麽東西,只要不影響物種的生存,看起來再多余的東西都可能會保留下來。

舉個例子,人類嬰兒都具有掌抓握反射,其實這種反射是幾百萬年前靈長類物種長期進化的結果,是靈長類嬰兒爲了更好抓住媽媽不掉下來的本能,而這種本能在猿類直立行走之後其實就沒多大用途了,但一直保留到今天。

還有,人類胚胎的整個發育過程,都殘留了千萬年來的生物特征,比如說人腦中腦幹,小腦裏數量龐大的遠古神經系統,這些都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當然,人體殘留下來的無用或者拙劣的組織器官還有很多,相比之下,盲腸只是小兒科,但所有這些組織都不影響人類生存。

當然,以目前人類幾千年的短暫進化史,也根本不足以淘汰什麽組織器官。而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人類的進步越來越不依賴基因,而更多的依賴教育,所謂的優勝劣汰不再是人類基因進化的基石,優秀的基因並不一定得到延續,後天的教育和學習更能延續自身的基因,這也是人類與動物界的一個很大不同。

當然,隨著人類科學不斷發展,尤其是基因工程的快速發展,或許未來某天人類能徹底參透人類基因組,實現對人類基因的任何編輯。到了那一天,優秀基因很可能成爲搶手貨,甚至會成爲“私人財産”那樣,成爲誰都不能剝奪的個人權利,這種背景下會衍生出新的倫理道德標准。

完!

0 阅读:171

宇宙時空探索

簡介:用通俗的語言诠釋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