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那點事:財政困境逼唐玄宗“昏聩”?賢相與弄臣的巅峰對決!

台台君說史 2024-05-06 19:33:21

本期台台君來說說唐朝的衰落。

很多人認爲唐朝的衰落就是開元盛世爆發出來的安史之亂。

極盛轉極衰又是因爲什麽呢?

我們來看唐玄宗。他前期勵精圖治,任用了很多賢相,比如姚崇、張九齡等。但到後期,他卻開始沉迷女色,還任用了李林甫、楊國忠等小人。

這當然是教科書式的答案。

但,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看。

自大唐帝國建立,財政制度還不完善,整個帝國只能采用各種權宜之計來運轉。

當時長安只有 730 個中央官員,問題還不算太嚴重。但到了唐高宗時期,官僚隊伍不斷擴大,這就出現了問題。而且,那個時候經濟中心已經逐漸往南方轉移了。

把南方的糧食運到長安成了一個大難題,走陸路運費成本比糧價還高,走水路又繞不過黃河三門峽這個天險。

于是唐高宗就經常去洛陽,說白了就是把滿朝文武都帶到一個更便于運糧的地方。這種情況他用了七次。

由此可見,中央的財政有多緊張。後來到一代女皇武則天上位,就直接不整高宗那套了,直接所有人待洛陽不走了,還給洛陽取了個“神都”的名字。

武則天知道財政問題的嚴重性,她清查積稅,整頓財政,采用的是正規的財政制度,確實有些效果。

但到了唐玄宗時期,問題就更嚴重了。那時他的宮女就有四萬人,再加上宦官、官員以及皇族、官員子弟等,長安已經無法負擔這麽多人的開支了。

唐玄宗剛上台時,雖然啓用了一批賢明的宰相,但這些宰相注重清廉和輕徭薄賦,在民間名聲很好,但從財政角度看,卻存在問題。

賢相嘛,一說到要增加賦稅,或者搞錢,這些人就唱反調了,爲啥?輕徭薄賦可是儒家的核心理想。

那國家沒錢咋辦?就只有找那些搞錢厲害的人了,最著名的就是李林甫和楊國忠了。唐玄宗前期搞平衡,讓賢相治理國家,安撫百姓,而另一撥人則負責爲他搞錢。

但這兩撥人之間矛盾很大,比如宇文融,他一年就爲國家增加了幾百萬貫稅收,但賢相們卻看不慣他,認爲他對老百姓太狠了,所以就把他趕下台了。

後來唐玄宗問當時的宰相裴光庭,說宇文融走後國家財政又不夠用了,誰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那些賢相卻開始裝聾作啞了。

到了玄宗後期,國家財政問題越來越嚴重,唐玄宗沒辦法,要賢相沒用了呀,只有全面啓用這些搞錢厲害的人。

比如李林甫,他當了 19 年宰相,就是因爲他能解決財政問題。

比如節度使制度,把邊軍的行政、軍事、財政都交給節度使,尤其是那些不屬于世家大族的胡人節度使,朝廷就不用管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財政負擔。

當然,用今天的眼光看,李林甫看似解決了財政問題,其實是把問題隱藏起來了,還引發了更可怕的問題,這也是安史之亂的根本誘因。

楊國忠上台後,身兼四十幾個職務,不是因爲他是楊貴妃的哥哥,而是因爲他真的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把國庫打理得井井有條,國庫也沒有出現財政危機。

所以說,唐玄宗後期並不是昏庸,而是財政問題迫使他不得不啓用那些能解決財政問題的人。雖然這些人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帝國的財政問題,但就像止痛藥一樣,至少在當時可以止痛的。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