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震碎三觀!貝多芬也抄襲?他的九大交響曲來自明朝九和曲?

文史安利官 2024-05-20 20:26:55

貝多芬是西方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九首交響曲被譽爲“音樂界的聖經”。

但實際上,貝多芬的這九首交響曲都是從我國“抄”去的。

那麽,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貝多芬的這九首交響曲跟我國有什麽關聯嗎?

先說說貝多芬九首交響曲中的三首:《英雄》、《命運》、《田園》,爲什麽會這麽命名呢?

西方解釋說,《英雄》曲的命名,是因爲貝多芬與當年的法國皇帝拿破侖同時代。貝多芬起初想獻給拿破侖,後來拿破侖稱帝,貝多芬很不高興,就把曲名改爲《英雄》。

再看《命運》曲,說是貝多芬創作時正在與病魔抗爭,幾乎完全失去聽力,但仍能譜寫出如此壯闊的樂曲,實在令人敬佩。

最後是《田園》曲,說是由于貝多芬已經完全失聰,只有在田園寫曲時,周圍的自然環境才能給他帶來靈感。

這都是西方人對這三首曲目命名的解釋,但實在是有些牽強附會。

其實,這三首曲子的命名跟中國明代祭祀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永樂大典》是明朝所編纂的一部包羅萬象的大型工具書,在其22877卷書中,詳細記載了朱元璋皇帝開始,明朝皇室祭祀用的九首交響樂"和曲"。

其中"凱旋曲"等七首是國家祭祀專用。另外兩首"泰和曲"和"壽和曲"則是皇帝祭祀家人用的。

軍隊出征時奏的曲子就叫"英雄曲",決戰之際奏的曲子就叫"命運曲",凱旋時奏的就叫"田園曲"。

貝多芬《英雄》、《命運》、《田園》,三首曲子的命名,也正與中國當年祭祀軍樂曲目驚人的一致。

順帶說一句,九首中的《第九交響曲》偉大且震撼人心,被稱爲"向歡樂進軍",對應的也正是明太祖時期的"廣和曲"等九首和曲之一。

不過,這些暫且按下不表。讓我們再深入探討一下,爲什麽貝多芬乃至整個西方古典音樂會與明代皇室祭祀音樂有如此巧合的聯系?

事實上,從永樂大典開始翻譯後,整個西方音樂界就風雲突變了。

《永樂大典》總計約3.7億字,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這部書涵蓋了幾乎中華文明的所有內容,無論文化、軍事、農業、科技,無所不包。

這對于當年的西方世界無疑是個重大發現。他們終于找到了可以東施既可以西漸的根源。

然而當時的西方語言詞庫貧乏,許多高級知識無從翻譯。單單英國人就花了200多年,才勉強把《永樂大典》的音樂部分翻譯並出版。

所以直到20世紀上半葉,西方社會才開始大規模湧現諸如貝多芬、莫紮特那樣的"巨人"級作曲家。

其實他們並非是親自創作,而是在西方人翻譯整理《永樂大典》音樂部分的基礎上,將中國明代的祭祀音樂"改頭換面"重新包裝出來的。

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麽留聲機發明多年後,貝多芬的作品還沒錄制出版。是因爲貝多芬時代的西方語言,還沒法將中國祭祀音樂准確翻譯過來。

更有意思的是,希特勒統治時期,德國的聲樂作品突然爆發了。

這是因爲當時正好趕上永樂大典英文翻譯工作,正式突破了音樂部分,于是希特勒便動用國家機器大肆炒作"德意志精神"。

所以曆史上,明朝的和曲與貝多芬交響曲,實際上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淵源關系。

兩者既同源又有所區別,貝多芬等人無非是在明代音樂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演繹而已。

那麽,他們爲什麽要這樣做呢?

從曆史的發展脈絡來看,這是一種文化入侵,也是在樹立西方人偉大形象的一種廣告。

翻開小學語文課本,我們會發現裏面有一篇課文叫《月光曲》。

這篇文章極盡渲染之能事,把貧窮兄妹家中求學無門的情節,與貝多芬偶然進門即興創作《月光曲》的情節杜撰在一起。

但實際上,這部實際上名爲《月光奏鳴曲》的作品,是貝多芬于1801年創作,題獻給他的學生朱麗葉塔的。與兄妹倆的故事相去甚遠。

再者,課文中貝多芬"隨意進入"貧民窟的行爲在當時是有悖于禮數的。

根據記載,1801-1802年貝多芬主要駐足于維也納,並未到處漫遊。鋼琴在那個時代也是奢侈品,貧民家中根本不可能擁有。

不可否認,不同文明在相互借鑒、交流的過程中,總會存在一些曲解或誤讀的情況。但我們要本著開放的心態,欣賞其中的精華所在,而不是過于執著于表層的體現形式。

正如中國人欣賞莎士比亞的戲劇一樣,西方人學習和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一件積極的事情。

關鍵是以平等的態度相互理解和包容,而不是武斷地貶低或誇大其中任何一方。

文化的多樣性和交流對人類文明的進步至關重要。

貝多芬的音樂成就,也正是在這種文化交流過程中應運而生的。

貝多芬出生于1770年的德國波恩,父親是一名小有名氣但酗酒成性的男高音歌手,母親則是一個爲人溫和慈祥的仆人。

家境貧寒的他,自小就在酗酒暴力的父親嚴厲要求下,開始了慘無人道的鋼琴訓練。一旦練習有誤,就會挨罵挨打。

4歲時貝多芬就在父親的威逼下開始公開演奏,被炒作爲"神童"。直到11歲,他才得以拜師學習正規音樂知識。

17歲那年,老師認爲貝多芬的天賦已超越自己,便建議他前去維也納向當時最著名的音樂大師莫紮特學習。

來到維也納後,貝多芬結識了莫紮特,但後者生前因事務紛繁未能收他爲徒。

此後十幾年間,年輕的貝多芬一直在城市中勤奮工作、學習和創作,但生活環境始終十分拮據。

在照顧酗酒父親和兩個弟弟的同時,他還得兼職當家教貼補家用。

然而,一場生命的巨變就在這期間發生了。

貝多芬在20多歲時,就開始出現嚴重的聽力障礙,耳鳴和耳聾反複纏擾。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這是致命的打擊。

眼看著事業渺茫,貝多芬一度陷入嚴重的絕望和自殺傾向。但他終究沒有被命運壓垮,反而化解了生命的苦難,創作出更多觸及靈魂的佳作。

1824年,貝多芬完成了被譽爲"人類精神自由的贊歌"的《第九交響曲》。

首演時他親自指揮,但因爲完全聽不見樂團的演奏,反而被一個小女孩拉住指揮棒,並被樂團成員轉身示意,這才發現他們已經演奏完畢。

現場觀衆沸騰了,久久不能平靜,而貝多芬卻渾然未覺,他只是茫然地注視著人群,不知所措。

這一幕何其感人,無情的命運奪走了他的聽覺,卻無法阻擋音樂對靈魂的呼喚。

此後幾年,貝多芬繼續沉浸在音樂創作的世界,不顧世人瘋狂的贊譽與非議。他的生活環境一直十分簡陋,唯一追求就是爲世人創作出更多的精神食糧。

1827年3月27日,貝多芬在朋友的臨終關懷下,與世長辭,止年57歲。

他的葬禮引發整個維也納震動,數萬人湧上街頭,有人在現場高呼:"音樂永垂不朽!"

人們不僅爲這位天才的謝世而哀悼,更爲他熱情執著、追求理想的精神折服。

盡管一度被貧困、疾病和命運重重考驗,貝多芬用自己的音符爲人類證明了——在藝術和理想的追求面前,任何苦難都不足構成絆腳石。

他的離世標志著一個輝煌時代的終結,也開啓了另一個屬于藝術傳統的新篇章。

無論曆史如何追溯和評判,貝多芬都將永遠被視爲人類音樂發展史上最重要的裏程碑之一。

參考文獻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