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楷書才能學行書嗎?楊再春解讀書體關系,歐陽修早已揭示正途

七陸書法 2024-05-26 09:42:19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人們學習書法總是按照一個路徑前進,那就是先從唐楷入手,然後行書,最後草書,如果有額外的精力和喜好,再兼學篆隸、魏碑,大部分的學習精力都會放到唐楷、行書和草書上,依次練習等待漸變。

不過近來很多書法家已經開始否定這樣的學習方式,首先並不完全強調一定從唐楷入門,魏晉楷書和魏碑楷書都可以入門,其次並不主張一定從楷書入門,一些書法家認爲從小篆入門更容易鍛煉筆法和規範結字,還有人認爲從隸書入門也要比從楷書入門更爲高效。

而楷、行、草依次練習的方式也不被書法家支持,更多的書法家認爲如果從楷書入門學習書法,在筆法和結字基本規範以後就需要學習行書了,並不需要等到楷書完全成熟再學習行書,並且楷書和行書、草書要交替練習,方能共同提高。

但是在一些人的思維裏,楷書是書法的基礎,只有練好楷書才能夠學好其他書體,這種楷書崇拜現象,確切的說是唐楷崇拜現象,讓他們堅持用楷書來衡量一個人的書法水平,認爲只有寫出如唐楷般的楷書,其其它書體才可觀,這種觀點支持下的要求讓很多書法家不勝其煩。

漢字書體演變有序,從大篆、小篆、隸書、章草、行書、楷書、小草、狂草遞進演化,彙總爲五種字體,篆、隸、草、行、楷,楷書出現和成熟最晚,卻應用最爲廣泛,也因此在民衆心目當中的地位卻最高。

各種書體之間是繼承的關系,並不相互制約,著名書法家楊再春先生日前對此進行了闡述,他說:“學習書法,各種書體之間不是相互制約的關系,而是相互營養的,不是說寫好了楷書才能寫行書,學會了隸書,魏碑才能寫好。”

“如果我們想更深入的提高,多臨一些不同書體的碑帖,仔細找到它們各自的特點,和運筆中的共性,腦子中的素材多了,才能做到下筆有出處,避免想當然的去創作。”

“從練習的角度上來規劃,我們應當參考歐陽修《試筆》一文中所說的,單日寫草書,雙日寫真書,真書兼行,草書兼楷,十年不倦當得名。”

從楊再春先生的論斷中可以看出,他並不主張楷書成熟以後再練習行書或者草書,而是依據歐陽修的理論,主張交替練習,涉獵廣泛,同時也表示學習書法不能夠急功近利,要有堅定的恒心,十年不倦方可有得。

楊再春先生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創始人之一,但是並沒有在書協中擔任重要職務,在早年時活躍于電視書法講座,出版過很多書法書籍,影響頗大。

且他的書法五體皆能,尤精行草書,個性明顯,筆法凝練勁健,結構奇肆多變,善于將不同書體的筆法和結字融入一爐,雅俗共賞,非常受民衆喜歡。

隨著自媒體的興起,楊再春先生也老當益壯投入到自媒體的書法賽道,繼續爲普及書法做出自己的努力,其很多觀點都具有獨特性,他的書法成就以及學書經驗都是非常值得人們學習借鑒的。

0 阅读: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