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的這幾個吃食,出了鄠邑區,就很難吃到鄠邑的味道了

雲水終南 2024-04-17 18:17:13

特色小吃,往往是這個地方最具傳統文化的東西。

——這是寫各地特色吃食的時候,我意識到一個問題,特別是有些吃食只有當地有,出了當地,你根本找不見。

比如辣子疙瘩,就是鄠邑區都沒有幾家

吃一次就是過年了:大肉辣子疙瘩

要是問鄠邑區特色吃的,辣子疙瘩當排第一,倒不是有多好吃,是太特色了,特色到什麽地步?我只有在縣城三家吃過:以前戶縣飯店,後來戶縣鍾樓旁邊。

當然,要是你在一些集會上吃過,我就不評價了。

——你不要看鄠邑區人對自己的大肉辣子疙瘩有多自豪,其實他們一年也吃不下幾次。

有人看著就害怕:大肉塊塊子油汪汪的辣子紅豔豔的,吃完就營養過剩了。

看著確實害怕,其實吃起來還好,不膩不辣:肉可肥瘦,湯是酸湯。現在的辣子疙瘩改良多了。

有人說大肉辣子疙瘩其實就是紅肉泡馍,說起來也算是吧。

大肉辣子疙瘩中的大肉有兩種說法:一是豬肉就是大肉,二是碗裏的肉塊塊確實大,和餃子一樣大。

鮮豬臀肉用各種調料煮,七成熟時,用醋烹一下,再加入辣面等炖煨至熟爛後出鍋,同時紅油油的辣肉湯也做好了。

疙瘩其實就是餃子,陝西很多地方都這樣叫,比如銅川。這裏的疙瘩一般是素的,形似大馄饨。

吃的時候用鍋盔馍,可以讓冒一下,也可以邊吃邊泡。一大碗裏有大肉塊,有素餃子,有馍塊,口感不一樣,加上蒜苗等“漂菜”,吃起來就是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的感覺,老陝人麽!

到鄠邑區吃這個沒有啥選擇,就是鍾樓旁邊的那家店,原來就在大槐樹下,後來搞了個廣場,保護古樹,就退後到大樹後面了。

這個大肉辣子疙瘩曆史並不長,說是民國初年戶縣西街書院巷一位姓姬的老者經營:“辣子疙瘩出了巷,街頭街尾到處香,爭先恐後去排坐,只怕遲了不見湯。”

鄉下人進城,外地人來戶縣辦事,吃上一碗辣子疙瘩就跟過年一樣。

當然,不能天天過年,以前是太貴了不能天天吃,現在是營養過剩了不能天天吃,所以,整個鄠邑區就這麽幾家。

陝西的“過橋臊子面”擺湯面

還有一個基本上不出鄠邑區的特色美食,就是擺湯面。

擺湯面以前也只有過紅白事的時候才能吃到,我第一次吃就是如此。每個人發一個碗,碗裏有臊子,一個桌子上一大盆面,各自在大盆撈面,各吃各的。還有人端著臊子盆轉,給需要臊子的人續上。

我對這種吃法甚是驚奇。後來跟人接親的時候,是另一種小碗,一連吃了十來碗,也不算多。

戶縣擺湯面與一般面吃法不同,要“過橋”,一碗面一碗臊子湯。

面條要“薄如銅錢,寬似韭葉”,又薄又有嚼頭:“下到鍋裏蓮花轉,撈到碗裏疊絲線,吃到口裏嚼不斷,咽到肚裏香半年”。現在戶縣本地人家做擺湯面,也是用機器壓面,很難再吃到純正的手擀面了。

擺湯面的湯講究大,講究湯汪味厚,湯亮菜鮮。肉臊子要將肉中油份煸炒而出,炒至酥爛便于入味。配料有黃花、木耳、油豆腐丁、西紅柿、韭菜、蒜苗、蔥花,配戶縣的陳醋。

吃時挑一筷頭面條放入臊子湯中,來回擺動,讓其充分沾上調味汁子,一口吃完,再挑一筷頭,邊擺邊吃。

這算是“過橋臊子面”,在陝西面食中算是很奇特的了。

不過,現在很多人都嫌擺湯面的臊子湯太“汪”,其實就是上面一層而已。

過了點兒就吃不上的軟面

說實話,很多人都沒有吃過正宗的戶縣軟面,不要嘴硬,往下看就知道了。

就是你到戶縣的一些飯館吃戶縣軟面,過了點兒,估計是吃不上的,我就有兩次沒有吃上。

(沒辦法,扈邑區寫著寫著就變成了戶縣,寫成扈邑區擺湯面,寫成扈邑區軟面,咋看咋尴尬)

我第一次吃是在酒後,服務員過來問一圈大家要多少面,戶縣的朋友們開始報“二兩”“三兩”“四兩”,有個沒喝酒的就報了半斤。

大家接著喝,一會兒服務員端上了一大盆拌好的面,旁邊放著一摞碗,大家就自己撈自己的,站著吃完回來接著喝。

從此,我知道了正宗的戶縣軟面都是拌好端上來的。

其次,戶縣軟面的面饧的時間長,一般來說早上饧多少,這一天就賣多少,賣完就沒有了。

你看,你吃過幾次正宗的戶縣軟面?

正宗的戶縣軟面是手擀面,戶縣軟面並不軟,反而地道好吃的還要“硬”一些,才筋道。在戶縣戶縣軟面以前叫做幹面,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了。

一般來說,飯館裏的軟面肉臊子豆腐豆芽韭菜是標配,有時候因季節可以加些青菜,但總的來說就是那麽幾樣。

咋樣,我寫了三種戶縣的特色吃食,是不是和你印象中的一樣呢?

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歡迎關注,歡迎轉發。

1 阅读:329
评论列表

雲水終南

簡介:雲水終南: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