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被攆出賈家,作者爲何不明寫?賈寶玉和丫頭房中晨嬉留伏筆

君箋雅侃紅樓 2024-03-28 10:47:21

❂作者:君箋雅侃紅樓

✪插圖:孫溫《繪全本紅樓夢》

❂簽約全網維權,抄襲剽竊搬運後果自負

第七十回最重要的兩個情節是林黛玉的《桃花行》詩,史湘雲的《柳絮詞》所引出的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潇湘館填詞、放風筝。幾個情節環環相扣,表達的核心思想就一個:散!

《桃花行》雖是“行體詩”,卻是林黛玉未來遠嫁離去之谶。可與《題帕三絕》《五美吟》和《折足雁》等酒令對照解釋。爲《柳絮詞》的進一步伏筆做鋪墊。

《柳絮詞》由衆人中最早“定親”的史湘雲提起,便影射了幾人的姻緣。當與“群芳夜宴掣花簽”呼應。

整個七十回,都在鋪墊衆人因姻緣而群芳離散之意。

林黛玉的《桃花行》,講述她離開賈府生命最後的一段似夢似醒的時光交錯。

《唐多令·柳絮詞》,算是林黛玉遠嫁前的“訣別之詞”。

關于林黛玉的遠嫁,實際從寶黛钗三人故事脫胎于《孔雀東南飛》《梁祝》和《钗頭鳳》也能知曉,劉蘭芝、祝英台和唐婉都是(再)嫁後死去,林黛玉亦是,不多贅述。

第七十回既然是重要的“離散”之篇,將之前所有線索歸總到一起再作伏筆,《桃花行》和《柳絮詞》是大觀園衆人最後之谶,終以放風筝結束,詩社的結束,也清楚無誤的告訴讀書人,衆人各自的歸宿。

林黛玉的美人風筝先去,是她離開賈府之谶。黛玉于賈家終是“來亦來去亦去”。

賈寶玉的美人風筝放不起追不上,二人也就無法相伴。

賈探春的鳳凰風筝被另一只鳳凰和雙喜字風筝纏住,挂著響鞭離去。既代表探春遠嫁異國爲王妃,也預示林黛玉離去,是因探春連累。

潇湘妃子,是娥皇女英二女同嫁爲王妃。

芙蓉花簽“莫怨東風當自嗟”的昭君出塞故事,揭開黛玉和探春都有遠嫁異國爲王妃的結局。

鳳凰風筝將二人再次銜接,也是王妃終局。

第七十回,主要就在講述“散”的事實,爲後文賈母壽慶,南安太妃見姑娘鋪墊伏筆日後姻緣鋪墊。

其實這一回開始的兩件事,就已經展開伏筆,也更有余韻嚼頭。

一,怡紅院大清早麝月、晴雯摁住芳官在那膈肢。

二,李纨打發丫頭碧月過來尋找手帕。

這兩件小事看似和《桃花行》《柳絮詞》、放風筝隱喻的群芳離散無關,實際卻是重要的隱筆。

❈我是君箋雅侃紅樓,爲您講述《紅樓夢》裏的那些事兒

(第七十回)這日清晨方醒,只聽外間房內叽叽呱呱笑聲不斷,襲人因笑說:“你快出去解救,晴雯和麝月兩個人按住溫都裏那膈肢呢。”寶玉聽了,忙披上灰鼠襖子出來一瞧,只見他三人被褥尚未疊起,大衣也未穿。那晴雯只穿蔥綠院綢小襖,紅小衣紅睡鞋,披著頭發,騎在雄奴身上。麝月是紅绫抹胸,披著一身舊衣,在那裏抓雄奴的肋肢。雄奴卻仰在炕上,穿著撒花緊身兒,紅褲綠襪,兩腳亂蹬,笑的喘不過氣來。寶玉忙上前笑說:“兩個大的欺負一個小的,等我助力。”說著,也上床來膈肢晴雯。晴雯觸癢,笑的忙丟下雄奴,和寶玉對抓。雄奴趁勢又將晴雯按倒,向他肋下抓動。襲人笑說:“仔細凍著了。”看他四人裹在一處倒好笑。忽有李纨打發碧月來說:“昨兒晚上奶奶在這裏把塊手帕子忘了,不知可在這裏?”

這段怡紅細事看似日常生活的“白描”。一群少年女兒大清早玩鬧,非常鮮活美好。

然而曹雪芹最善于在這種看似日常生活裏埋伏伏筆。既然第七十回整回都在寫離散,這段故事又怎麽可能獨立在外,不做影射呢!

其實是否有伏筆,只看幾個當事人是誰就清楚。

這裏共出現了六個人:賈寶玉、襲人、晴雯、麝月、芳官和碧月。

先說打鬧遊戲的幾人。

襲人,雖說襲爲钗副,實際本叫珍珠改名襲人,她又姓花,與林黛玉同爲二月十二生日,注定是影射钗黛的人物。

襲人經曆、性格、品德與寶钗相似。但結局外嫁蔣玉菡則影射的是林黛玉的外嫁姻緣。她沒參與衆人玩笑,也暗示她與衆人結局無關。

芳官,先被襲人說成溫都裏納,是指出産在西洋的金星玻璃。被賈寶玉看作是耶律雄奴,是匈奴外族名字。

金星玻璃源于西洋,耶律雄奴源于昭君出塞,對應的還是林黛玉外嫁西海沿子之谶。

芳官姓花是草木人,影射黛玉。溫都裏納是來自西洋的金星玻璃又是金玉人,影射寶钗。耶律雄奴又影射黛玉。

芳官與襲人一樣爲钗黛之影,但于黛玉更多。

晴雯,晴爲黛影,不多贅述。

麝月,被稱公然又是一個襲人,襲爲钗副影射寶钗。

這幾人都是寶黛钗三人姻緣之谶,絕不是巧合。

根據晴雯判詞“霁月難逢,彩雲易散”來看,麝月就是王夫人的眼線,導致晴雯與芳官被攆影射黛玉被迫離去。

麝月留到最後,則寶钗嫁給寶玉爲妻。

正因這段打鬧情節,才引出後文《桃花行》柳絮詞和放風筝的故事。

當時芳官、晴雯和麝月滾成一團,賈寶玉又加入後便成了一團亂麻。像極了寶黛钗三人姻緣糾纏不清的現實。

這裏幾個人都與钗黛有關,沒有秋紋、碧痕其他人亂入,地下的春燕、四兒也沒加入,就說明曹雪芹是在故意爲離散和寶黛钗三人結局伏筆。

寶黛钗姻緣如一團亂麻,難解難分,就像衆人亂作一團,誰來將他們拆解開?

林黛玉爲什麽會離去?

賈寶玉爲什麽娶薛寶钗?

怡紅院幾人的打鬧終究還有什麽伏筆?就要從李纨派來的丫頭碧月講起。

碧月奉李纨的命過來尋找手帕,親眼見到了怡紅院衆人亂成一團的玩笑。

她一出場,衆人肯定也就不鬧,勢必就都“散”了。

可見碧月就是爲了衆人之“散”而出場。

而碧月來尋手帕,手帕又是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定情信物”。

當日他被打後派晴雯給林黛玉送去兩條舊手帕,作爲白天訴肺腑的接續,是借《西廂記》紅娘替張生和莺莺傳手帕的典故表達情意。具體可以參考賈芸與小紅的手帕緣分。

林黛玉體會出賈寶玉藏在手帕中的深意,才作了《題帕三絕》詩,分別講了寶黛之情的緣起、發展和緣滅。

尤其第三首的意思基本與後文的《桃花行》契合。

碧月既然是來沖“散”衆人玩鬧。她來尋手帕,便證明其身上有賈寶玉和林黛玉“離散”的重要線索。

循著這個角度再來看“碧月”這個丫頭,就會發現她的名字不簡單。

首先,碧月是唯一一次出場。李纨的丫頭平時都是素雲。

碧月與麝月二人又是《紅樓夢》極爲罕見的以“月”爲名者。

晴雯判詞“霁月難逢,彩雲易散”,影射她被攆走與“月”有關。雖然這個月指麝月。但晴爲黛影,林黛玉的離去卻與“碧月”有關。

丫頭碧月肯定沒有這個能力,勢必與“碧月”所隱喻的人有關。

其次,與麝月不同,碧月這個名字的隱喻極大。

碧者,天也。月者,帝王也。

碧月,其實可作帝王解釋。

《紅樓夢》裏的日與月,都有帝王之隱喻。比如“日邊紅杏倚雲栽”“雙懸日月照乾坤”。林黛玉父親林如海死于九月初三,也源于白居易的《暮江吟》,暗示新舊黨爭的慘烈(可考詩文背景):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紅樓夢》最重要的代表災禍的日子,更都發生在十五日:元宵節、中秋節、三月十五等等,表明月圓之夜所代表的皇權是災禍之源。

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是林黛玉和賈探春嫁作王妃的伏筆。必然要帝王賜婚,災禍來自皇帝。

林黛玉的芙蓉花簽,又是昭君出塞故事,同樣也是帝王賜婚遠嫁異國,客死他鄉之谶。

林黛玉的判詞圖畫,是“四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

“枯木”代表林黛玉,“玉帶”代表皇權,說明林黛玉之死與皇權有關。

晴雯被攆走後不久死去,林黛玉遠嫁離開賈府後不久也去世。可見黛玉之死爲皇權所害也是事實……

如此一來,這段看似日常的怡紅院清晨小事,當碧月過來尋找手帕後結束,實際代表寶黛钗三人姻緣的最終結局。

“碧月”所隱喻的皇權,將一切迎刃而解。

林黛玉被賜婚與賈探春遠嫁海外異國爲帝王妃,成了晴雯芳官被攆走的對照。

而賈寶玉後面迎娶薛寶钗,以麝月留到最後呼應。

因爲這段故事鋪墊,再看後面《桃花行》《柳絮詞》和放風筝,就更好的理解了衆人的宿命。

至于是不是,每人各有角度,權當君箋雅侃紅樓“自洽”一笑了。

✍以上觀點根據《紅樓夢》80回前故事線索整理、推論。

5 阅读:1531
评论列表
  • 2024-04-23 11:13

    結社吟詩即結黨營私,詩社結了幾次,分別代表各黨曆史,李纨結社蘆雪庵寫萬曆(李纨)年間的萬曆三征,李纨是組織者。黛玉結社桃花社寫明朝文人的曆史幾個片段。四大名著中,紅樓夢受影響最大的是西遊記(文字影響于金瓶梅,映射影響于西遊記,這是公認的),西遊記裏有個蟠桃會,實際寫的是蕃王(四大名著中,不好的人都與潘有關,紅樓裏的薛蕃潘又安,都是蕃王的意思),這個桃即借用蟠桃之意,明初到朱棣之間時期文人的故事

  • 2024-03-29 07:43

    [吐舌頭咯]

  • 2024-05-07 08:15

    紅學還是能養活人的。[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