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帥說傅作義贏了是僥幸,傅作義自己也承認,張宗遜卻有不同意見

近現代史源 2024-05-16 21:58:40

1946年解放戰爭初期,張家口是我軍晉察冀根據地首府,地理位置和政治意義都十分突出。但張家口面臨兩面受敵的情況,爲改變敵我態勢,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請示中央後,決定發起大同集甯戰役,重擊華北國軍。但戰役結果卻很難令人滿意,我軍不僅沒能打下大同,不久後還丟了更重要的張家口。晉察冀軍區兵力嚴重受損、根據地迅速收縮,形勢非常被動,直到平津戰役前基本上處于守勢。

聶帥把這一仗當成教訓,軍政生涯中始終耿耿于懷。不過晚年撰寫回憶錄時,聶帥稱傅作義取勝有“僥幸因素”,並且引用了傅作義本人的話:集甯會戰得到勝利是一個僥幸。兩位重要當事人,都說國民黨軍“運氣好”才打了勝仗,那事實確實如此嗎?有一位解放軍指揮員持有不同意見,他認爲當年的這場會戰從根上就錯了、不該打,而非運氣使然。

說這話的人,是開國上將張宗遜。張宗遜級別比聶帥低,但很敢說話,因爲大同集甯這一仗,跟張宗遜將軍的名譽也是密切相關的。當年我軍的一線負責人,正是時任大同前線指揮部司令員的張宗遜,統一調度晉察冀軍區、晉綏野戰軍及地方部隊共9個旅的兵力。張宗遜的部隊將敵將董其武的3個師壓縮在大同城內,敵人非常困難。

董其武是傅作義嫡系愛將,傅作義自然不會坐視不理,他派出援軍第101師等部隊,于9月12日與我方接戰。面對這個變化,張宗遜司令員做了一個決定:將全力攻城改爲“先打援,後攻城”。這是聶榮臻事後最惱火的一件事,他認爲董其武已經陷入絕境、心驚膽戰,我軍應當堅持住、繼續全力攻擊大同城內敵人,而非分兵拒敵。後來董其武與援軍兩面夾攻,戰場形勢逆轉,我軍不得不撤離戰場,完全沒有達成作戰目的。

涞源會議上張宗遜遭到聶榮臻嚴肅批評,被批爲“指揮不力”;但張宗遜認爲晉察冀軍區首長應該負有主要責任,自己下令阻援沒有問題,爲此跟聶帥鬧得不愉快。由于將帥失和,不久後張宗遜被調離這一戰區,到西北戰場輔佐彭老總去了。若非大同集甯一戰,也許張宗遜不會成爲西北野戰軍副司令員。

話說回來,到底是誰的責任呢?後人看待史料,只能見仁見智,不好妄加評議。跟聶帥一樣,張宗遜將軍也有回憶錄,詳細分析了當年的那次失利。他總結道:晉察冀前期主動裁軍過多,打大仗時兵力不足,是一大問題;軍區上下彌漫輕敵情緒,堅持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打攻堅戰,是其二;最後張宗遜強調:毛主席及黨中央,事先3次發電指示“勿動傅作義部隊”,軍區相關首長不以爲然,並給中央提供錯誤反饋。

孰是孰非難以論說。但不能看出,大同集甯戰役是張宗遜將軍的一大心結,晚年仍然十分遺憾。有意思的是,關于這一戰,傅作義確實曾自稱“僥幸”,這裏面有兩個因素:傅作義是一代名將,很會打仗,戰後總結時比較理智全面,不願自誇;另外傅作義在49年北平起義後,終歸屬于“棄暗投明”的將領,講話謙虛低調也屬正常。

“史源曆史專欄”由中國近現代史作家運營,專注于黨史、軍史、戰史研究,以專業視角爲您還原曆史全貌,帶來精彩曆史細節。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