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女子安樂死全過程:從清醒到結束僅4分鍾,一句遺言令人淚目

給你壹點料 2024-05-19 12:19:31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

面對生命,你是否熱愛?面對死亡,你又是否害怕?生與死自古以來便是人們面臨的人生課題。

當你身患重病時,無法忍耐痛苦時,對于生或死又會怎麽選擇呢?52歲的小島美奈最終選擇了安樂死,今天讓我們走進她的故事,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麽?

一、艱難成長,自立自強

小島美奈來自日本,與大多數人不同,她出生在一個充滿爭吵的家庭裏,年幼時從未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美奈是家裏最小的孩子,上面還有兩個姐姐。

三姐妹的父母很早便已經離婚,而對于美奈和兩個姐姐也是只生不養的態度,于是美奈從小便跟姐姐們相依爲命長大。兩個姐姐也是十分爭氣,白天在學校讀書,晚上去打工掙學費和生活費。

雖然姐妹三人只能擠在狹小的出租屋,但是彼此相互支撐,日子也能過的下去。姐姐們憑借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東京大學,並且後來逐漸有了穩定的工作。

而對于這個最小的妹妹,兩位姐姐也從不吝啬。美奈心裏也知道姐姐們十分不容易,從小就很懂事,也時刻爲姐姐們分憂。

于是在姐姐們的幫助下,美奈經過不懈地努力,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韓國的名牌大學,開啓了美好的校園生活。

到了大學以後,美奈也沒有松懈。總是能很好的完成各項任務,並且讓自己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美奈的長相也不差,那時就如同“白月光”的存在一樣,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歡和追捧。面對大大小小的追求,美奈確實動心過,也十分羨慕校園裏的情侶。

但由于家庭的緣故,美奈心裏其實一直有傷。對于親密關系很渴望,但又害怕。對于婚姻,她覺得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所以一直到後來,美奈也沒有組建自己的家庭,一直是一個人。畢業之後,美奈回到日本,並且有了一份不錯的工作,生活都在慢慢的變好。

雖然沒有愛人,但她卻有“孩子”,小島美奈工作之余一直有在進行公益事業。雖然未婚未育,但她也很喜歡與孩子們待在一起,當地福利院的孩子們親切的稱呼她爲“美奈媽媽”。

孩子們身上的純真熱情總能給美奈帶去溫暖和快樂,同時也緩解了美奈孤獨的情緒。

二、身患重病,選擇死亡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下去,但意外總是來的猝不及防。在小島美奈50歲那年,她的身體出現了一些問題。

起初,美奈只是感覺使不上力氣,她認爲可能是工作太過勞累了,休息一下就好了。但過了幾天以後,情況還是不見好轉,于是美奈便去到醫院檢查。

抽血化驗、拍CT等等一系列檢查下來,醫生給出的結論是:不是普通的感冒,而是一種罕見病——多系統功能萎縮症。

這種病無法治愈,只能靠藥物延緩病程。剛開始只是渾身酸軟無力,到後面美奈漸漸地只能癱瘓在床上,無法動彈。

不幸中的萬幸是,美奈的兩個姐姐並沒有因爲她身患絕症便抛棄她,兩個姐姐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照顧著她。

對于美奈來說,姐姐們沒有放棄她,她心裏是開心的。但同時她又感到很愧疚,認爲自己拖累了姐姐們,但最後也難逃一死。

她不想繼續忍受病痛的折磨,也不想拖累姐姐們,于是“安樂死”的想法就這樣在她腦海裏萌生了。

兩個姐姐聽到的時候很震驚,很生氣但同時更多的是心疼。姐妹三人相依爲命多年,一起吃過這麽多苦,困難的時候相互扶持才能走到今天。

姐姐們從來沒有覺得美奈是累贅,相反,姐姐們始終相信只要堅持,終會迎來勝利的曙光。

美奈卻跟姐姐們解釋到,自己之所以想要安樂死,除了不想拖累姐姐們,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治療的過程很痛苦,但也無濟于事。

就這樣躺在床上,靜靜地等待生命耗盡,她不想這樣,她想她有選擇生或死的權利。

兩個姐姐雖然不同意美奈的做法,但最終還是妥協了,畢竟美奈自己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安樂死”在日本是不被允許的,並且在全世界範圍內,大多數國家也沒有明文規定可以進行安樂死。

經過挑選,最後美奈決定在瑞士的一家機構進行安樂死。2018年,美奈如約而至。

安樂死的方式很簡單,將藥物用輸液的方式輸進身體裏,4分鍾以後人便會像睡著一樣毫無感覺的死去。

安樂死全程都有錄像,開始前,工作人員問了美奈的名字、生日和到這裏的目的,在問完問題之後,美奈便打開了開關。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說到:“謝謝你們各方面的幫助,真沒想到能被大家這樣守護著走到人生終點,我覺得身體並沒有那麽難受,因爲你們總是來醫院看我,真的特別幸福。”

說完這幾句話,美奈便徹底睡了過去,而此後,再也不會醒來。姐姐們一直在流淚,也在道謝,謝謝美奈的堅強,謝謝美奈來到這個世界上成爲自己的妹妹。

親人的離世不是狂風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濕。只希望下輩子健健康康,彼此還能相見。

三、安樂死之爭

美奈的做法在當時的日本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人指責她這種行爲是不尊重生命,也有許多人表示理解。

那麽“安樂死”究竟是什麽?安樂死本意上就是指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療或使用藥物,讓病人無痛苦地死去。

安樂死的發展其實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最早的時候亞裏士多德就曾表示過支持這種做法,柏拉圖也表示贊成這種解決痛苦的辦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宗教文化和人文主義逐漸興盛,自殺這種行爲被許多人認爲是對神明的背叛,或者是對人權的不尊重。

16世紀以後,安樂死便沒有出現在公衆眼前。直到德國納粹黨對猶太人實行滅種政策時,安樂死再次活躍在公衆眼前。

在1935年,英國成立了第一個自願安樂死合法化委員會,此後,歐洲各國也相應的成立了一些委員會盡管大多數國家沒有法律明確立法規定,但是支持的人卻很多。

這些機構協會的成立主要目的還是希望安樂死能夠合法化,不過提案卻總是被否決。直到1987年,荷蘭成爲第一個開始在法律明文中規定醫生可以爲絕症患者實行安樂死的國家。

而在我國,安樂死的問題還沒有被大肆討論,也沒有立法同意。但從1994年開始,每年人大代表都會收到關于安樂死的立法提案。

在沒有合法的情況下,安樂死在我國算是故意殺人罪。1986年在陝西漢中,醫生蒲連生應患者兒女要求爲其執行了安樂死,但卻檢察院以“故意殺人罪”逮捕,經曆6年的艱難訴訟,才被無罪釋放。

這也是我國首例安樂死的案例。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同樣事情在發生,這也警示著國家加快安樂死立法的過程。

不過安樂死涉及廣泛,到目前爲止也只是在不斷討論中,立法之路遙遙無期。

安樂死作爲一個敏感的話題,在社會上的爭議也是不斷的。最大的爭議便是生命神聖與生命質量的問題。

生命神聖的觀點認爲人的生命是偉大的,珍貴的,擅自結束生命是對神明的背叛與亵渎。

這一結論主要基于宗教信仰的人群,由于世界上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宗教盛行,在大部分西方國家都十分認同這個觀點。

而生命質量的問題則更多注重人的實際情況,強調人權。活著或者死亡,都是人可以選擇的權利。

比如身患絕症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們,有一部分人確實很樂觀,積極配合治療想要活下去;但有一部分人,他們承受不了治療的痛苦,強行治療只會讓其的痛苦加重,而生命質量得不到保證。

對于生命質量的評估,其實不是靠別人的評價,而是自己的感受。這就好比“以中有足樂者,不止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或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生命質量說也包含了生命自主和生命尊嚴的觀點,例如古代屈原爲心中大義英勇殉國,抗日戰爭期間先輩英烈爲民族舍生取義等等,不能單純的把他們的死去認爲是對神明的背叛。

還有的社會爭議便是資源分配問題,這也是學者們討論的熱門話題。有一部分學者認爲,對于身患絕症的患者,運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救治或者維系,實際上沒有任何結果,反而是對醫療資源的一種浪費,安樂死可以更好的節約資源。

而另一部分人認爲,每個人平等的享有活下去的權利,以“節約資源”的名義放棄治療那些絕症患者,實際上是剝奪人的生存權,會破壞社會的公平正義。

此外,對于安樂死之爭還有很多。尊重人權與情境選擇之爭、傳統孝道和現代親情之爭、救死扶傷與減輕痛苦之爭等等,這些問題值得人們探究與思考。

結語

安樂死不僅涉及醫療方面,也與人權、倫理、道德、法律等方面息息相關。這也關系到人性道德的深層矛盾,同時也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問題。安樂死立法之路道阻且長,相信有一天針對這個問題會有兩全其美的解決辦法。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

日本紀錄片

https://www.nhk.or.jp/

【NHK特別篇 她選擇了結束生命 ~日本女性安樂死紀實~】

2 阅读:2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