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曾出現三次盜墓高峰,其中包括現代

人文之光 2024-03-20 13:15:15

盜墓這個話題相信很多人都爲之感到津津樂道。甚至很多人根據盜墓小說的描述,真的從事了盜墓活計。比如去年就有幾個青年人根據《北派盜墓筆記》的描述去盜墓。其實那個小說小編看過一些,從文學角度來看,那個小說挺有趣味性的,但是如果指望根據這本書當盜墓指南去盜墓,個人覺得只能說想多了——雖然小編沒盜墓經曆,但多少知道一些科學常識。該書的不少內容,看起來並不那麽科學,所以如果當娛樂來看沒問題,當行動指南則太尴尬了。

在中國曆史上,曾出現過三次盜墓高峰。

1、西漢時期

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次盜墓高峰出現在西漢時期。西漢和戰國時期,間隔了秦朝。秦作爲一個朝代來說,存在了十五年,但其實最後三年已經有名無實了——比如秦國對齊國的有效統治也就十二年,秦始皇去世以後,齊國就很快複辟,脫離秦的統治。

所以秦末的那些豪傑人物,幾乎無一例外有過戰國時代的生活經曆。包括劉邦。劉邦雖然是西漢皇帝,但他的人生裏,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戰國時代生活的。

戰國乃至先秦時期,很多王公貴族在去世後,都會在墓葬裏陪葬大量青銅器。比如商朝墓葬出土的青銅器四羊方尊就是典型。西周時期,周朝更喜歡把銘文鑄造在青銅器上,並由此衍生出金鼎文出來。到了戰國時期,生産力比照之前的時代有了突飛猛進模式的進步,所以,諸侯王裏的青銅陪葬品數量也隨之激增。記得有說法認爲,出土青銅器的主體部分,其實就是戰國時期的。

西漢初年,漢廷宣布允許民間鑄造錢幣。當然說到這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驚訝:民間可以鑄造錢幣,豈不是意味著天下大亂?但是要知道,西漢的貨幣是五铢錢,主體來說是銅幣,而銅器即便是在西漢中期也是重要戰略資源——雖然理論上說戰國時代已經有了鐵制兵器,但是在西漢中期的時候,很多漢軍依舊配置青銅兵器,因爲銅資源有限,所以即便允許民間鑄幣,前提也得是民間有那麽多的銅資源才可以。

因此很多民間豪傑有了新的念頭:那就是既然朝廷允許民間鑄幣,而戰國時候的墓葬裏,又有大量的青銅陪葬品,那麽,如果去盜挖這些墓葬,獲取青銅器以後,經過二次冶煉,鑄造成銅幣,豈不是發了大財?所以在這種思想刺激下,民間盜墓活動出現了一次高峰。

2、清代盜墓

中國曆史上第二次盜墓高峰是在清朝。清朝是中國曆史上最爲特殊的一個王朝。說最爲特殊並不是因爲清朝是胡人做皇帝,而是因爲清朝不是一個完全的古代王朝。因爲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就進入了近代階段。所以清朝之後的七十年時間,是在近代。

古代人對于史書的記載深信不疑。但是到了晚清近代以後,隨著考古等思想隱約對學術圈産生影響,很多學者開始質疑古代史書的真實性,于是出于考古和學術研究等驅動,于是助長了盜墓研究的現象。比如1880年代,就有很多殷商時期的甲骨被盜墓者盜挖出來,並最終成爲了後世了解商朝曆史的重要資料。而這種盜挖高峰,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3、現代盜墓

第三輪高峰就是現代了。一般認爲,從1980年代到現在,隨著科技的提高,很多盜墓賊采取現代技術進行盜墓,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盜挖出文物以後用于銷贓。記得安祿山的墓葬裏,還發現了英語磁帶。記得當時有媒體表示:想不到盜墓賊還喜歡學英語。

1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