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挖的“坑”,最終由宋太祖趙匡胤來填

學典曆史 2024-03-30 18:58:10

“五代十國”時期上承盛唐,下啓富宋;各個政權之間相互攻伐,導致常年戰火不息,百姓生靈塗炭;直到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持續了近72年的戰亂才宣告結束。

宋太祖建立北宋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清楚,一句話總結就是趙匡胤趁出兵北伐之際在陳橋驿發動兵變,被部下黃袍加身;之後便返回京城開封,代周自立。

細看“五代十國”這段紛繁複雜的曆史便會發現,“黃袍加身”的劇本並非太祖趙匡胤首創;在他之前,曾上演過兩次。

第一次,後唐·李嗣源

李克用原爲大唐王朝的河東節度使,而李嗣源就是他收養的兒子;早年間因善于騎射被李克用之父李國昌賞識,後又跟隨李克用以及其子李存勖南征北戰。

在這期間,李嗣源屢立戰功,先後大敗後梁軍隊,並攻破朱溫建立的後梁都城——開封;而且在李存勖稱帝之後還大敗契丹,因而獲封鎮州節度使。

功高震主的李嗣源遭到了莊宗李存勖的猜忌,並開始疏遠他;李存勖稱帝後寵信宦官,導致政務荒廢,衆叛親離。

公元926年,內部發生叛亂;趙在禮在魏州謀反,李存勖派元行欽率兵平叛;可元行欽連連失利,莊宗無奈,只得啓用李嗣源,李嗣源帶兵平叛,卻被部下擁立稱帝。

這時皇帝親軍指揮使郭從謙也謀反了,他的叔父郭崇韬與宦官有過節因而被李存勖所殺,他殺進宮門就是爲了報仇。

李存勖親自帶兵平叛,結果被亂箭射中,不久便駕崩了。李嗣源回京之後穩定局勢,便登基稱帝了,是爲“後唐明宗”。

李嗣源在位期間,鼓勵臣子積極進谏,減免賦稅,勸課農桑,縮減機構以及打擊宦官;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後唐的國力日漸強盛,經濟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第二次,後周·郭威

郭威年少時父母早亡,成年後因勇猛有力受到了潞州留後李繼韬的重視,並征爲兵卒;後來李繼韬投靠了後梁。

後梁被李存勖滅掉後,李繼韬也被殺了,他的部下全部編入了後唐軍隊,郭威因此成爲了後唐的一份子。機緣巧合之下,郭威被李嗣源的部下石敬瑭看中。

公元936年,石敬瑭爲了篡奪後唐江山,割讓燕雲十六州,並聯合契丹滅掉了後唐,建立了後晉;郭威這個時候跟隨在了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身邊。

石敬瑭駕崩後,養子石重貴不願稱臣契丹,結果被契丹所滅;郭威等人扶立劉知遠稱帝,建立後漢。

公元948年,劉知遠病逝,其子劉承祐即位;劉承祐不甘大權旁落,于是猜忌並誅殺後漢功臣,最終逼反了郭威。

郭威擊敗劉承祐之後,扶立了劉知遠之侄劉赟爲帝;而後率兵北征契丹,相似的劇情再度上演。郭威抵達澶州後,部下將黃袍披在郭威身上,並擁立其爲帝。

郭威在位期間,對內勤政治國,發展經濟,革除積弊,任賢用能;對外則抗擊契丹,開拓疆土,爲後周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不失爲一代明君。

這兩次“黃袍加身”與趙匡胤在陳橋驿的經曆極其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李嗣源與郭威都是被猜忌不得已謀反的,趙匡胤則是不甘久居人下,早有預謀。

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宋太祖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局,可謂是功不可沒。“五代十國”之所以那麽亂,主要是因爲武將權力過大,導致後院起火,以至于皇權旁落。

善于吸取曆史經驗教訓的趙匡胤,立國之後采取了“崇文抑武”的做法;搞了一個“杯酒釋兵權”,成功解除了武將擁兵自重的威脅。“五代十國”這70余年挖下的坑,最終被宋太祖填了。

宋太祖駕崩後,北宋內亂已除,但外患卻不斷。事實證明,趙匡胤用“杯酒釋兵權”來填坑,沒有起到江山穩固的效果;反而無形之中爲後世之君挖了一個“大坑”,可惜兩宋的帝王們用了300多年的時間,仍舊未能填滿。這其中的過錯,又該怪誰呢?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