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新質生産力新引擎之一,商業航天發展正在加速!

銳叔論 2024-05-09 08:18:45

在4月30日的早評中,銳叔曾對5月行情進行了一些展望,其中在市場風格的預期方面,基于日曆效應和政策導向,銳叔認爲科技股有望再次成爲市場的主線之一。而從節後兩個交易日的觀察來看,也確實有這一迹象,如前天的合成生物概念,昨天的商業航天概念,都是代表“新質生産力”的科技成長方向。

在3月兩會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新質生産力”的內容包括“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産業領先優勢,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産業發展,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由此可見,商業航天是與生物制造、低空經濟一起,被列爲新的增長引擎。此前,A股的低空經濟概念已經火得一塌糊塗,與生物制造相關的合成生物概念在節前節後也站上了風口,今天銳叔就想重點來聊一下商業航天。

首先,商業航天之所以在昨天受到資金追捧,與消息面上的幾個催化因素有關:一是市場傳出《中國星網即將發射》新聞,提出據海南商發公司和環球網等媒體新聞透露,中國低軌衛星互聯網星座(中國星網)預計 2024 年上半年開始執行發射;二是昨天11時21分,長征六號丙運載火箭在我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順利將海王星01星等4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三是工信部主管的中國電子報昨天刊發《衛星制造“上新”提速 解碼商業航天》的文章,文章稱:今年“商業航天”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爲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引擎,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四是企查查顯示,瀚訊中標上海垣信衛星的低軌衛星星座通信系統在軌驗證平台和低軌衛星星座系統接入網系統仿真參數配置模塊及協議模塊;五是電信衛星手機直連衛星業務發布會預計5月8日舉行。

發展商業航天背後的主要驅動應該來自于衛星互聯網的需求,商業航天將有望大幅助力我國衛星互聯網建設進程。衛星互聯網采用低軌通信衛星組網方式,消除現有地面互聯網的覆蓋盲點,實現全覆蓋通信。未來衛星作爲基礎設施,依托通信、導航、遙感技術實現全方位衛星網絡解決方案,同時伴隨技術創新可實現各種載荷和傳感器的配備,可實現太空移動鐵塔的功能,是未來實現“空天地一體化”的重要基礎,而“空天地一體化”正是6G通信技術所強調的概念。由此可見,發展商業航天和衛星互聯網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此外,軌道資源的稀缺也倒逼我們要加快商業航天的發展。因爲衛星互聯網目前只能在低軌,而地球的低軌資源是有限的,近地軌道總共只可以容納6萬顆星,根據2019年的國際法規,頻段資源是先到先得,在2020年申請了低軌星座和通信頻段後,對應國家的運營商一共有14年的時間完成星座建設,換句話說,在還剩的10年時間裏,我國要完成大量衛星的發射。

正是基于發展商業航天的重要意義和緊迫性,“十四五規劃”首次將空天科技寫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內容,多地也出台政策搶占商業航天産業鏈布局先機,商業航天産業鏈聚集格局初顯。北京提出構建“南箭北星”千億級商業航天産業集群,2028年形成大規模星座建設運營能力;上海依托G60星座建設航天高科技産業基地;海南依托發射場優勢建立星箭一體生産基地。西安、廣州、重慶、甯波、武漢等城市也陸續出台了商業航天發展行動計劃。

在這一背景下,今年有望成爲中國商業航天的井噴之年。2月2 7日,航天科技集團發布《2023年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並規劃2024年航天活動任務。《藍皮書》預計我國2024年航天發射次數100次左右,同比2023年的67次增加49.3%,多個衛星星座將加速組網建設,長八火箭將執行探月四期中繼星、商業衛星組網等發射任務。隨著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1號工位在6月底具備發射能力,24年商業航天發射次數有望達30次,同比增加50%,發射數量實現躍升。

與此同時,在這一背景下,相關産業鏈也將迎來發展機遇,值得我們關注。

0 阅读:0

銳叔論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