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灣改編後秋收起義軍的組織沿革,從中走出了羅榮桓譚政陳伯鈞宋任窮張宗遜等將帥

黨史博采 2024-04-17 19:15:28

文/盧慶洪

1927年9月,毛澤東以中共中央特派員的身份,組織發動了湘贛邊界秋收武裝暴動,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這是大革命失敗後,我黨組建的第一支工農革命軍。但部隊在遵照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進攻長沙時遭到了重大損失。三灣改編後,部隊又有了新的發展。現將湘贛邊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在十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曆史發展作一介紹。

縮編成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1927.9—1928.4)

湘贛邊秋收起義爆發後,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分三路向長沙發起進攻。但因敵我力量相差懸殊,起義軍遭受了重大損失:總指揮盧德銘(南下途中)、第三團黨代表徐麒等犧牲,第一團團長鍾文璋、第二團團長王興亞、黨代表張明山等脫隊。師長余灑度、第三團團長蘇先駿等部分官兵對革命悲觀失望,情緒低落。還有少數人認爲革命已經失敗,竟不辭而別,甚至背叛革命。起義部隊由最初的5000多人銳減到不足1000人。9月19日,各路起義軍余部在浏陽縣文家市會合,毛澤東作出了向井岡山地區進軍的決策。

9月29日,工農革命軍進駐江西永新縣三灣村。毛澤東通過中共甯岡縣委了解了湘贛邊界各縣的情況後,主持召開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決定將秋收起義部隊縮編爲一個團,改稱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下轄兩個營七個連。同時,在部隊中建立各級黨組織,支部建在連上,班排設立黨小組,營團建黨委,連以上設黨代表。這就是著名的三灣改編,由此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次日,毛澤東代表前敵委員會公布了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的編制及幹部任命:

團長陳浩,副團長徐恕,政治部主任兼黨代表宛希先,參謀長韓壯劍。第一營營長黃子吉,黨代表宛希先(兼),副營長陳毅安。第一連連長員一民,黨代表蔡會文;第二連連長陳毅安(兼),黨代表何成匈;第三連連長劉康,黨代表黃益善。第三營營長張子清,黨代表何挺穎,副營長伍中豪。第七連連長陳紫峰,黨代表李運啓;第八連連長孫耀林,黨代表楊嶽彬;第九連連長鍾繼祿,黨代表遊雪程。團部直屬特務連連長米建勝,黨代表羅榮桓。衛生隊隊長曹镕,黨代表何長工。軍官隊隊長呂赤。辎重隊隊長範樹德。

三灣改編從組織上來講,是對秋收起義軍各級幹部進行的一次重大調整。軍事幹部大多數由黃埔軍校及其它軍事院校的畢業生擔任,而政工幹部則主要來自于知識分子和工農分子。

工農革命軍改編完成後,經由湖南酃縣(今炎陵縣)向江西遂川一帶遊擊。10月3日抵達甯岡縣古城後,毛澤東再次主持召開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決定爭取改造井岡山地區的袁文才、王佐兩支地方武裝,開展武裝鬥爭和土地革命。10月7日,工農革命軍第一團進駐茅坪,開始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各項准備工作。

湖南軍閥唐生智聞訊後,立即向井岡山地區撲來,妄圖消滅革命武裝。爲了粉碎敵人的陰謀,10月21日,宛希先、陳浩率第一營二、三連攻占茶陵,砸開監獄,救出了被關押的共産黨員和革命群衆,在安仁、茶陵一帶展開遊擊戰,騷擾敵人的後方(不久,他們返回井岡山)。毛澤東則率其他各部在遂川縣盤圩、戴家鋪等地發動群衆,籌措糧款,以解決部隊的給養。當第三營在大汾鎮遭到反動靖衛團的襲擊後,張子清率部轉移到湖南上猶縣與桂東縣一帶開展遊擊戰。10月27日,毛澤東率特務連等轉回井岡山茨坪後,將其改編爲第一營第四連。同時,爲了培養軍隊和地方武裝幹部,適應井岡山鬥爭的需要,又成立了軍官教導隊(呂赤、蔡鍾分任隊長和黨代表)。另派遊雪程、徐彥剛、陳伯鈞到袁文才部擔任連長、排長。

11月中旬,國民黨桂系、湘系軍閥展開混戰,江西軍閥朱培德部主力調往贛北,井岡山周邊各縣僅剩地主武裝把守。爲了鞏固革命根據地,宛希先、陳浩率第一營再次攻占茶陵,處決了國民黨政府委任的縣長。然而,陳浩占領茶陵後,竟私自成立所謂的“人民委員會”,征捐納租,放松了對部隊的管理和教育,導致連長劉康、黨代表何成匈等人叛逃。當國民黨新十三軍方鼎英部、第八軍吳尚部向茶陵發起反撲後,工農革命軍第三營立即趕往茶陵阻擊敵人。面對強敵逼近,宛希先、張子清等主張避敵主力,回師井岡山,以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而陳浩與徐恕、韓昌劍等人卻被敵人的氣焰嚇倒,提出撤往湘南安仁,陰謀投降敵人。12月28日,接到緊急軍情的毛澤東迅速趕往茶陵縣湖口,召開前委擴大會議,提出了工農革命軍的三大任務:打仗消滅敵人;打土豪籌款子;組織武裝群衆,幫助群衆建立政權。次日,又逮捕處決了陳浩等人,避免了工農革命軍的分化。

1928年初,工農革命軍第一團返回井岡山後,前敵委員會對部隊進行了整編,重新配備了第一團的各級領導幹部:

團長張子清,黨代表何挺穎,副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宛希先,副團長陳毅安,參謀長朱雲卿。第一營營長陳毅安(兼),黨代表宛希先(兼)。第一連連長員一民,黨代表熊壽棋;第二連連長譚希林,黨代表譚國清;第三連連長張清泉,黨代表黃益善;第四連連長曾士峨,黨代表羅榮桓。第三營營長伍中豪,黨代表毛澤覃。第七連連長陳紫峰,黨代表孔繁樹;第八連連長陳伯鈞,黨代表楊嶽彬;第九連連長陳正春,黨代表高自立。新成立機槍連,連長馮明忠,黨代表蔡會文。部隊經過整頓,軍政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

爲了解決部隊的給養問題,同時聲援萬安農民暴動,伍中豪率第三營向外出擊,突襲遂川縣大坑鎮,擊潰了遂川縣靖衛團,攻克了井岡山東南最大的反動堡壘遂川城。當贛敵第二十七師楊如軒部占據甯岡縣新城後,毛澤東立即率第一團奔襲新城,殲敵500余人,擊斃敵營長和靖衛團團長,活捉國民黨縣長,取得了井岡山根據地創建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而後,部隊在井岡山周圍各縣廣泛開展遊擊戰,打擊反動武裝和土豪劣紳;保護工商業者的利益;深入發動群衆,重建地方黨組織;建立暴動隊、赤衛隊等群衆武裝和農民協會、工會等群衆組織;選舉産生工農兵政府。到2月底,逐步控制了井岡山區和甯岡、永新、遂川、茶陵、酃縣等靠近井岡山的地區,初步創建了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

3月下旬,爲了策應湘南暴動,毛澤東、張子清等率工農革命軍第一團向湘南進發,攻克酃縣。接著,在酃縣中村進行了爲期10余天的整訓和發動群衆工作,幫助建立了桂東縣蘇維埃政權。當獲悉南昌起義軍余部和湘南暴動武裝向井岡山地區轉移後,工農革命軍第一團又趕往桂東、資興一帶接應,在桂東縣韓嶺坳打垮了地方武裝胡鳳章部,在酃縣湘山寺、龍王廟、格麻形三地重創湘軍兩個團,有力地策應了南昌起義軍余部和湘南暴動武裝的北上。

整編爲紅四軍第十一師三十一團(1928.4—1929.3)

1928年4月28日,工農革命軍第一團返回井岡山,與南昌起義軍余部、湘南暴動武裝在甯岡縣砻市勝利會師,兩支部隊統編爲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稱中國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王爾琢任參謀長,陳毅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師。

其中,三灣改編後的秋收起義部隊被改編爲第十一師三十一團。其編制如下:

第十一師師長張子清(因傷由毛澤東兼任),黨代表何挺穎,參謀長朱雲卿。第三十一團團長張子清(因傷由朱雲卿代理),黨代表何挺穎(兼),副團長陳毅安,參謀長曾士峨。第一營營長員一民,黨代表曠朱權。第三營營長伍中豪,黨代表楊嶽彬。團部直屬軍官教導隊隊長陳毅安(兼),黨代表蔡鍾。特務連連長洪楚才,黨代表高自立。衛生隊隊長何醒南,黨代表賴傳珠。機炮連連長馮鳴鍾,黨代表蔡會文。辎重隊隊長楊立三。

另外,參加過三灣改編的一批軍政領導幹部被黨組織抽調到紅四軍其它師、團擔任重要的領導職務:範樹德任軍部軍需處處長;曹镕任軍部醫院院長;敬懋修任軍部特務營黨代表;余贲民任軍部被服廠廠長;蔡會文任軍部軍官教導隊黨代表;宛希先任紅十師黨代表兼第二十八團黨代表,熊壽祺任第二十八團一營黨代表,徐彥剛任第三十二團二營營長。

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成立後,蔣介石接連電令湘贛兩省軍閥“克日會剿”井岡山,企圖將工農革命軍扼殺在搖籃裏。5月初,國民黨贛軍第二十七師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了第二次“進剿”。毛澤東親率紅三十一團在甯岡阻擊進犯之敵,配合紅二十八團攻占永新縣城,並開展建政、建黨工作及土地革命,使永新成爲井岡山根據地的先進典型。接著,紅三十一團第一營又攻占了素有“茶陵咽喉”之稱的高隴,在腰陂鎮打退了湘敵一個團及茶陵縣挨戶團的進攻,迅速粉碎了敵人的“進剿”,奠定了開辟九隴山革命根據地的基礎。5月中旬,贛軍第二十七師及獨立第七、第九師各一部向井岡山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進剿”。紅三十一團第一營配合紅二十八團在永新縣草市坳重創敵第七十九團,再占永新城,勝利地粉碎了贛軍的第三次“進剿”。6月中旬,贛軍第二十七、第九師共五個團向井岡山發動了第四次“進剿”。國民黨湘軍第八軍三個團也乘機從西面逼近甯岡。爲了粉碎敵人的聯合進攻,毛澤東、伍中豪率紅三十一團第三營在永新縣龍田、潞江一帶牽制湘軍,發動群衆騷擾贛軍,截斷湘贛敵軍的聯系。陳毅安則指揮紅三十一團第一營配合紅二十八、紅二十九團在永新、甯岡兩縣交界處的七溪嶺、龍源口殲滅贛敵三個團,繳槍千余支,三占永新城,徹底粉碎了敵人的第四次“進剿”。紅軍連戰連捷,使井岡山根據地迅速擴大到甯岡、永新、蓮花三縣的全部,吉安、安福、遂川、酃縣各一部,面積達7200多平方公裏,人口超過50多萬,並成立了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井岡山根據地進入全盛時期。

7月中旬,湘贛兩省國民黨軍向井岡山發動第一次“會剿”。根據紅四軍前敵委員會的決定,紅二十八、紅二十九團從井岡山直下酃縣,威逼茶陵,迫使湘軍回援。毛澤東則指揮紅三十一團發動群衆堅壁清野,組織小股部隊襲擊敵人,將贛軍十一個團圍困在永新縣城附近達25天之久,最終迫使敵軍撤出戰鬥,打破了敵人的“會剿”計劃。8月底,湘贛兩省國民黨軍四個團乘紅四軍主力轉入外線作戰尚未返回之際,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了第二次“會剿”。何挺穎、朱雲卿、陳毅安指揮留守井岡山的紅三十一團第一營憑借黃洋界天險,在地方武裝和人民群衆的支持,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贏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9月12日至11月9日,紅三十一團第三營與紅二十八團等在遂川縣黃垇、甯岡縣新城、睦村(今屬井岡山市)、永新縣龍源口等地四戰四捷,占領了遂川、甯岡、永新等縣城,收複了部分失地,徹底粉碎了湘贛兩省之敵的第二次“會剿”。

隨著反“會剿”鬥爭的節節勝利,紅四軍集中到甯岡縣新城、白石、柏路等地進行大規模的冬季整訓。爲了促進幹部戰士互相學習和交流作戰經驗,紅四軍軍委決定將南昌起義軍和秋收起義軍的幹部進行了交換。其中,紅三十一團各級領導幹部配備如下:團長伍中豪,黨代表蔡協民,副團長陳毅安,參謀長周子昆。第一營營長曾士峨,黨代表曠朱權。第三營營長陳正春,黨代表楊嶽彬。

1929年初,蔣介石任命何鍵爲湘贛“會剿”代總指揮,指揮國民黨軍十八個團三萬多人向井岡山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會剿”。面對強敵壓境,1月4日,紅四軍前敵委員會在甯岡縣柏路村召開中共湘贛邊界黨、團特委、紅四軍和紅五軍軍委聯席會議(史稱柏路會議),決定“以紅四軍出發贛南遊擊,向吉安一帶推進,采取圍魏救趙的方針,到外線打擊敵人,解井岡山之圍;以彭德懷及袁(文才)、王(佐)部留守邊界應付湘贛進攻部隊”。

1月14日,紅三十一團與紅二十八團及紅四軍軍部直屬特務營、獨立營等從井岡山茨坪、小行洲出發,向贛南進軍。當部隊在大余縣與贛敵第二十一旅作戰失利後,即轉戰于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2月11日,在瑞金縣大柏地殲滅贛敵獨立第七師兩個團,俘敵團長以下800余人,取得了出師贛南後的第一次大捷。接著,又占領甯都,進入東固,與江西紅軍獨立第二、第四團會合,扭轉了被動局面。3月14日,紅三十一團又參加了第一次入閩作戰,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一舉攻克長汀,全殲國民黨福建省防軍第二混成旅2000余人,擊斃敵旅長郭鳳鳴,繳槍千余支,軍用物資無數。紅三十一團因作戰英勇頑強,受到紅四軍前敵委員會的高度贊揚。

整編成立紅四軍第三縱隊(1929.3—1930.6)

1929年3月15日,紅四軍前敵委員會在長汀召開會議,決定大規模整編部隊,將原有的團、營、連分別改稱縱隊、支隊、大隊,成立了兩個縱隊。其中,紅三十一團被改編爲紅四軍第三縱隊,領導機構如下:

司令員伍中豪,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蔡協民,參謀長曾士峨。下轄兩個支隊:第五支隊由原紅三十一團第一營改編而成,支隊長曾士峨(兼),黨代表邝朱權。第六支隊由原紅三十一團第三營改編而成,支隊長張宗遜,黨代表羅榮桓。縱隊總兵力約1200余人。

在部隊整編過程中,原參加過三灣改編的一批幹部又被輸送到軍部或其它縱隊擔任重要的領導職務:楊嶽彬任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譚希林、陳樹湘分任軍部特務支隊支隊長和黨代表;梁軍、蔡會文分任軍部教導大隊大隊長和黨代表;王良、熊壽祺分任第一縱隊第一支隊支隊長和黨代表;敬懋修任第二縱隊第三支隊黨代表;陳紫峰任第四縱隊第七支隊支隊長;曹镕任第五縱隊政治部主任;何長工、徐彥剛分任第六縱隊黨代表和參謀長。

第三縱隊整編完成後,立即回師贛南,相繼占領了興國、甯都等地。在瑞金縣古龍岡、江口(今興江鄉)、梅窖一帶廣泛發動群衆,開展打土豪、分田地鬥爭,幫助當地群衆建立赤衛隊和紅色政權,積極創建贛南革命根據地。

5月上旬,國民黨桂系、粵系軍閥燃起戰火,盤踞龍岩的福建省防軍第一混成旅陳國輝部入粵參戰,閩西腹地出現了空虛的局面。根據紅四軍前敵委員會的指示,5月23日,第三縱隊與第一縱隊迅速由贛南進入閩西地區,攻占龍岩和永定縣城。6月3日,當陳國輝殘部竄回龍岩後,第三縱隊又與閩西地方武裝配合,再次占領龍岩。6月19日,第三縱隊三打龍岩城,全殲陳國輝部及大量反動地方武裝。而後,發動龍岩地區七縣農民舉行武裝起義,建立各級蘇維埃政權,動搖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奠定了以龍岩爲中心的閩西革命根據地的基礎。

7月上旬,贛閩粵三省國民黨軍兩萬余人向閩西革命根據地發起第一次“會剿”。爲了粉碎敵軍的“會剿”計劃,並擴大我軍的政治影響,第三縱隊作爲紅四軍前衛部隊,從上杭挺進到閩中地區,相繼占領了甯洋、漳平等地。9月中旬,他們在朱德的親自指揮下回師閩西,收複了上杭等地,殲敵2000余人,挫敗了國民黨軍三省“會剿”計劃。

10月中旬,兩廣軍閥再次混戰,粵北地區兵力空虛。伍中豪率第三縱隊由福建武平出發,進軍廣東東江地區。在岩前打垮了國民黨武平縣保安團,並迅速占領了粵東重鎮蕉嶺縣城和梅縣縣城。但因敵我力量懸殊,部隊遭到重大的損失。11月下旬,第三縱隊經贛南尋烏、安遠返回閩西龍岩地區休整。

12月下旬,根據古田會議的精神,紅四軍進行了整編。其中,第三縱隊領導人作了一些調整:

司令員伍中豪,政委楊嶽彬,參謀長林野,政治部主任歐陽健。第七支隊(原第五支隊)支隊長周昆,政委朱良才;第九支隊(原第六支隊)支隊長張宗遜,政委高自立;新成立第八支隊,支隊長羅占雲,政委蔡會文。

1930年1月,蔣介石又調集贛閩粵三省國民黨軍十四個團向閩西革命根據地發起第二次“會剿”。面對嚴峻的敵情,第三縱隊在朱德軍長的統一指揮下,從古田轉移到連城、甯化、清流縣一帶籌措給養。而後,又挺進到贛南地區,占領廣昌,在吉安縣水南、值夏一帶殲敵兩個團,俘敵1300多人,迫使贛敵回師。其他各路進犯武裝聞訊匆忙撤出閩西。敵人的第二次“會剿”計劃又告破産。緊接著,第三縱隊在瑞金、興國、甯都、于都、會昌等縣廣泛發動群衆,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裝和蘇維埃政權,使贛南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擴大。

擴編成立紅十二軍(1930.6—1931.9)

1930年6月,紅四軍第三次進入閩西地區,驅逐了貴州軍閥周志純部,占領了武平、長汀等地。隨後,紅四軍前敵委員會和中共閩西特委根據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會議、全國紅軍代表會議的決議精神,召開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決定以紅四軍爲基礎擴編成立紅一軍團。其中,以原紅四軍第三縱隊爲基幹,補充贛南、閩西部分地方武裝,擴編成立紅十二軍。其編制如下:

軍長伍中豪(因病由羅炳輝代理),政委譚震林,政治部主任譚政,參謀長林野(張宗遜代理)。下轄兩個縱隊:第一縱隊(由原第三縱隊第七、第八支隊擴編而成)司令員周昆,政委蔡會文,政治部主任劉炎。原第七支隊改編爲第一支隊,支隊長尋淮洲,政委劉型;原第八支隊改編爲第二支隊;閩西紅軍一部編爲第三支隊。第二縱隊(由原第九支隊擴編而成)司令員龍普霖,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歐陽健,參謀長鄭倫。原第九支隊改編爲第四支隊,支隊長張宗遜;原紅六軍第二縱隊一部與贛南紅軍一部編爲第五支隊。原第九支隊一部改編爲教導大隊,譚政兼任黨代表。

紅十二軍在長汀整編完畢後,立即隨紅一軍團轉入外線作戰,北上贛中,攻占了永豐和清江(今樟樹市),截斷了贛江水路交通。緊接著,又西渡贛江,占領高安縣和南昌萬壽宮、南浔鐵路牛行車站一帶。7月31日,紅十二軍根據軍團的命令在牛行車站隔贛江向南昌城鳴槍示威,以紀念南昌起義三周年。當紅三軍團向長沙發起進攻後,紅十二軍又向湖南挺進,于8月20日配合紅四軍、紅三軍在浏陽縣文家市全殲國民黨軍三個團,擊斃敵旅長戴鬥垣。隨後,在第二次長沙戰役中擔任阻擊任務,擊潰了從城裏出擊的敵人。不久,紅十二軍又揮師南下,以攸縣爲中心,分散在醴陵、攸縣、茶陵等縣籌集糧款,發動群衆。10月初,紅十二軍回師江西,攻占了贛南重鎮吉安,積極開展土地革命和擴紅運動。

10月7日,紅一軍團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整編部隊,將縱隊、支隊、大隊分別改稱師、團、連。其中,紅十二軍新的編制如下:

軍長羅炳輝,政委譚震林,參謀長林野,政治部主任譚政。下轄三個師:第三十四師(由第一縱隊改編而成)師長周昆,政委高自立,政治部主任劉炎,參謀長陳士榘。其中,原第一支隊改編爲第一○○團,團長尋淮洲,政委蔡鍾。第三十五師(由第二縱隊改編而成)師長龍普霖,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歐陽健,參謀長鄭倫。其中,第四支隊改編爲第一○三團,團長魏協安,政委陳明。第三十六師(以教導大隊爲基礎擴編而成)師長張宗遜,政委鄧華。隨後,紅十二軍與紅四軍編爲紅軍右路軍,東渡贛江,在甯都縣城附近籌集糧款,積極備戰。

11月上旬,蔣介石派江西省政府主席魯滌平指揮十一個師另兩個旅約10萬人,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起第一次“圍剿”。爲了反擊敵人的進攻,紅十二軍與紅三軍組成左翼縱隊,向永豐縣龍崗的敵軍側後發起攻擊。12月30日在龍岡縣盲公山全殲敵第十八師9000余人,活捉敵前線總指揮兼師長張輝瓒。緊接著,紅十二軍奮起追擊逃竄之敵,猛攻東韶,又殲敵第五十師一個旅。其他各路敵軍聞訊狼狽潰逃。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圍剿”即被粉碎。而後,紅十二軍以廣昌縣爲中心,在石城、甯都一帶分兵發動群衆,打土豪,分田地,籌集糧款,訓練部隊。不久,紅三十五師與紅三軍第七師編成西路軍,到興國縣高興圩一帶獨立開展活動。

1931年4月,蔣介石派國民黨軍政部部長何應欽率十八個師另三個旅約20萬人,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二次“圍剿”。紅十二軍遵照毛澤東“誘敵深入”的方針,采取集中兵力,先打弱敵,並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的戰法,退卻到龍岡、上固、東固地區隱蔽,待機殲敵。5月16日至22日,紅十二軍與兄弟部隊配合,在富田、白沙、中村等地殲滅了大批進攻之敵,打破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

7月,蔣介石自任總司令,率二十三個師約30萬人,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起第三次“圍剿”。紅十二軍遵照臨時總前委制定的“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參加了反“圍剿”作戰。尋淮洲率紅三十五師與紅三十五軍僞裝主力,向西佯動,使得主力部隊在興國縣蓮塘、良村、黃陂三戰三捷。而後,紅十二軍又向樂安一帶佯動,將敵軍主力引向東北,在興國縣老營盤、方石嶺兩戰兩捷,爲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分散編入紅一軍團(1931.9—1937.8)

1931年9月,隨著三次反“圍剿”作戰取得重大勝利,紅十二軍與紅四軍進行大規模的整編。其中,紅十二軍第三十四師劃歸紅四軍,改稱紅十二師,師長耿凱,政委歐陽健,政治部主任劉型,參謀長鄭倫。第一○○團改稱第三十四團,團長楊海如,政委羅震廷,分散在贛南一帶打土圍子,籌集糧款。1932年春夏,紅十二師相繼參加了贛州戰役、攻打龍岩和漳州的戰鬥、南雄縣水口戰役,配合兄弟部隊擊潰敵軍十多個團;主攻樂安城,殲敵3000余人。同年底,隨著紅四軍建制取消,紅十二師並入紅十一師,直接隸屬于紅一軍團。1933年初,配合紅三軍團在金溪縣浒灣擊潰國民黨軍六個團;參加了第四次反“圍剿”作戰,在宜黃縣黃陂、登仙橋、草台岡、黃柏嶺等地重創敵軍。同年夏,紅十一師又縮編爲紅一軍團第二師五團,在“八一”建軍節表彰大會上,被中革軍委授予“模範團”的稱號。不久,紅二師在紅一師的配合下,主攻吉水縣烏江圩,殲敵4000余人。第五次反“圍剿”開始後,又參加了南豐縣三溪、三坑反擊戰、廣昌保衛戰。在連城縣溫坊戰鬥中擔任主攻,殲敵4000余人。1935年4月,踏上長征之路的紅五團在貴州興義縣豬場重創國民黨軍薛嶽部的襲擊,使黨中央、中央軍委脫離陷境,受到了軍團總部的表彰。1937年抗戰爆發後,紅五團改編爲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五團第二營。

1931年11月,紅三十五師也劃歸紅四軍,改稱紅十三師,師長尋淮州,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第一○三團改稱第三十九團。1932年3月,紅十三師又劃歸紅十五軍,改稱紅四十五師,師長黃永勝,政委張際春,第三十九團改稱第一三六團(團長楊得志,政委賴紹堯)。在毛澤東的直接指揮下,參加了攻打龍岩、漳州的戰鬥和水口戰役。8月,紅四十五師又劃歸紅三軍,改稱紅三十一師,第一三六團改編爲第九十三團,相繼參加了宜黃、樂安戰役。同年底,第九十三團改編爲紅一軍團第七師二十團。1933年初,配合友軍在浒灣擊潰國民黨軍六個團,在宜黃縣草台岡、黃柏嶺殲滅敵第十一師大部。同年夏,紅二十團縮編爲紅一軍團一師一團一營,在“八一”建軍節表彰大會上,第一團被紅一軍團授予“犧牲決戰”的稱號。而後,紅一師配合第二師在吉水縣烏江圩殲敵4000余人,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相繼參加了雲蓋山、大雄關、丁毛山戰鬥。其中,在堅守建甯縣三岬嶂陣地時,與敵軍一個師激戰三晝夜,受到了軍團的表彰。1935年5月,長征路上的紅一團在渡過金沙江後,擔任了全軍先遣隊,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成功,保證了全師安全過河。1937年抗戰爆發後,紅一團改編爲八路軍一一五師獨立團第一營。

從這支毛澤東親手締造的英雄部隊中,走出了羅榮桓元帥、譚政大將、陳伯鈞上將、黃永勝上將、宋任窮上將、張宗遜上將、陳士榘上將。

本文爲《黨史博采》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8 阅读:108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