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中,5個是他徒弟,爲“百世之師”,一文傳千古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4-29 23:05:20

本文爲《百位曆史文化名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紀錄欄目

01.

尊前擬把歸期說,欲語春容先慘咽。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腸寸結。

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宋仁宗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24歲的歐陽修在禮部省試中再獲第一,成爲省元,此前他剛剛獲得監元和解元。

因此,殿試的時候宰相晏殊怕他鋒芒過露,就唱了甲科第14名,進士及第。那一年的狀元郎是王拱辰,他未來的連襟。

如果這次是歐陽修摘冠,那麽他就是北宋第一位“連中三元”的進士。

不過沒關系,“小滿”是人生最好的狀態,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有時候留一點遺憾反而能在其他方面收獲更多。比如,得到一份美好的愛情。

北宋有“榜下擇婿”的習俗,就是每次進士放榜以後,一些公卿大臣都會爲自己的女兒選一個“金龜婿”,以繼續壯大自己的家族勢力。

歐陽修登科後,恩師胥偃就把小女兒許給了他,因此“人生四大高興”歐陽修占了倆: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胥夫人不僅貌美賢惠,還精通筆墨,兩個人郎才女貌、天作之合,羨煞當時許多人。

考中進士後,歐陽修初試秘書省校書郎,充任西京留守推官。隨後,歐陽修就在東武縣迎娶胥夫人,正式成家。

遺憾的是天妒良緣,三年後初春,胥夫人産子後染病,孩子尚未滿月便撒手人寰,這給了歐陽修很大打擊。

同一年冬,歐陽修被召回朝,進承奉郎。這首《玉樓春》就是作于離別的酒宴上: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此恨自然與風月無關,因爲那是生離死別,說不出再見卻再也不見,三年的夫妻緣分,一轉身就成了永遠。

從那以後,歐陽修很長一段時間內,詞風都比較悲涼,如: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淒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02.

“唐宋八大家”中,只有兩位唐人,分別爲韓愈和柳宗元,而韓愈“文起八代之衰”,爲“八大家”之首。

除韓愈、柳宗元外,其余六位都是宋人,歐陽修領銜,然後是蘇洵、蘇轼、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值得一說的是,三蘇、曾鞏、王安石都曾受知于歐陽修,有師生之誼,因此歐陽修被推爲“千古文章四大家”和“百世之師”。

就連包拯“包青天”都是歐陽修的門生,所以也只有歐陽修敢公開說包拯: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

歐陽修出生在官宦世家,但不算名門。祖父曾仕南唐,父親歐陽觀任綿州軍事推官,生他的時候已經56歲了,老來得子。

所以歐陽修4歲喪父,只得和母親鄭氏相依爲命,前往隨州投奔叔叔歐陽晔。

其母鄭氏身出名門,爲大家閨秀,精通古文經卷,因此就親自教歐陽修讀書識字。當時家裏窮,買不起筆墨,鄭氏就用蘆葦在沙灘上寫字教子,就是著名的“畫荻教子”之典。

所以,歐陽修的母親鄭氏被譽爲古代“四大賢母”之一,與孟母、陶母、嶽母齊名。

17歲的時候,歐陽修在隨州應舉,試《左氏失之誣論》,其文己被時人傳誦,但因不合官韻,最終遺憾落選。

三年後,歐陽修州試過關,薦名禮部,可是在禮部的考試中再次落選。

一波三折後,歐陽修決定“行卷”,就拜在了工部郎中、翰林學士胥偃門下。朝中有人總是好做官,在胥偃的保舉下,歐陽修試開封府國子監,又參加了國子監的解試,均得第一名。

次年,歐陽修又摘得省元,實際上也算弱版“連中三元”。

此時的歐陽修雖然只有24歲,卻已經名滿京師,就連晏殊都啧啧稱奇,所以對他多有保護。

登科後,歐陽修去了洛陽,當時錢惟演在西京任太守,幕府內名士衆多,如尹洙、梅堯臣、蘇舜欽等,歐陽修開始與他們交往,爲推動“古文化運動”打下了基礎。

西京任期滿後,歐陽修經王曙舉薦,召試學士院,授官宣德郎,隨後出任館閣校勘。這一年,歐陽修再娶谏議大夫楊大雅之女爲妻,遺憾的楊夫人短命,婚後僅一年就病逝了,爲此歐陽修寫下了那首著名的《生查子 · 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而歐陽修動蕩的人生也從此拉來了序幕。

03.

公元1036年,範仲淹因得罪宰相呂夷簡而被貶饒州,朝中大臣紛紛論救,唯獨右司谏高若讷認爲範仲淹該貶,因此歐陽修作《與高司谏書》,諷刺他“不複知人間有羞恥事”。

于是高若讷反擊,表請仁宗加以戒谕,歐陽修被貶夷陵縣令。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件事令歐陽修在百官之中收獲了很好的口碑。

次年,歐陽修再娶戶部侍郎薛奎的次女爲妻,正式與王拱辰成爲連襟,王拱辰娶的是薛奎的大女兒。後來,薛奎的大女兒病逝,王拱辰又娶了薛奎的小女兒,因此歐陽修寫詩調侃:舊女婿爲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不過,歐陽修和王拱辰雖然是連襟,可他們倆卻是政敵,王拱辰屬保守派,反對推行新政,而此時的歐陽修屬革新派,支持範仲淹。

再次成家之後,歐陽修升官,任武成軍節度判官。

公元1040年,範仲淹出任陝西經略安撫副,想讓歐陽修入其幕府,但歐陽修婉拒,並開玩笑說:昔者之舉,豈以爲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進可也。

意思就是說,昔日我站你的隊,圖的不是利益,如今你得重用,我卻不能與你同進,免得落人口實。

從這裏就能看出歐陽修開闊直率的性格。

拒絕了範仲淹的好意後,歐陽修被召回京,轉官太子中允,修禮書。到了慶曆年間,歐陽修再曆集賢校理、太常丞、知谏院等職。

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範仲淹聯合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歐陽修也積極參與了改革,連上奏疏,得宋仁宗賞識,升起居注、右正言、知制诰,次年又出任龍圖閣直學士、進朝散大夫,封信都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

然而好景不長,沒多久“慶曆新政”失敗,範仲淹、韓琦、富弼相繼被罷官,歐陽修上疏乞罷,以“同其退”。因此歐陽修被政敵攻擊,貶知滁州。就是在那裏,歐陽修寫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記》: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此後,歐陽修便自號醉翁,並逐漸淡出紛爭,以學問和飲酒爲樂。這一年歐陽修39歲,馬上入不惑之年,人的改變往往就是一瞬間。

04.

滁州兩年後,歐陽修以朝廷祭祀南郊加恩,進上騎都尉,進封開國伯。此後仕途平穩,曆知揚州、颍州轉禮部郎中,複龍圖閣學士。

所以你看,人一旦看開一些事,不和自己較勁,他就能過得很好。

公元1052年三月,歐陽修喪母,他去職服喪,守孝期滿後歸朝,頭發花白,宋仁宗看到後極是同情,遂當面安撫,因此歐陽修遭人妒忌。

政敵怕歐陽修得到重用,僞造了歐陽修“內侍爲奸利者”的奏表,借此激怒宦官。幸好仁宗聽取了吳充的谏言,僅僅是讓他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去與宋祁共同修撰《新唐書》。

這一幹就是整整8年。

《新唐書》是一部記載唐朝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屬“二十四史”之一,這爲後人研究唐代曆史提供了寶貴的文獻。

因此書修成以後,歐陽修因功升樞密副使,次轉戶部侍郎、參知政事,自此得以位列宰執。

就是在這期間,歐陽修提拔了王安石、三蘇和曾鞏等人。

宋仁宗駕崩後,英宗即位,特進歐陽修爲吏部侍郎,卻被歐陽修婉拒了。隨後,歐陽修卷入“濮議”之爭,遭禦史呂誨等人攻擊。

所謂的“濮議”,就是對宋英宗生父名分問題的爭論,他的父親是安懿王趙允讓,仁宗無子,而趙允讓卻有22個兒子,所以宋英宗趙曙承了大統。

當時呂誨、範純仁、司馬光等人主張稱仁宗爲皇考,濮王爲皇伯,而歐陽修、韓琦則認爲濮王該稱皇考,于是兩派就掐了起來,這場紛爭曆時長達18個月。

最終曹太後下诏,尊英宗生父爲皇考,所以呂誨、呂大防、範純仁被貶出京。

恰巧,當時歐陽修的小舅子薛宗孺犯事遭到彈劾,歐陽修不肯爲其開脫,因此薛宗孺懷恨在心,就造謠說歐陽修與其大兒媳有染……

一石激起千層浪,歐陽修爲了證明清白,罷官,願“期于以死必辨而後止”。

這件事沒等宋英宗解決,他就挂了,把問題留給了宋神宗。宋神宗做事很麻利,不久就爲歐陽修雪冤,還他清白,並請他趕緊回到工作崗位。

經曆這麽一鬧後,歐陽修突然對官場失去了熱情,故請求外任,神宗不准,歐陽修就再請,三次以後,神宗看確實留他不住,就罷了他的參知政事。于是歐陽修又請求致仕,神宗依舊不允,後改兵部尚書、知青州。

這一年,歐陽修已經62歲,距離人生結束還有三年。

05.

神宗即位後不久,就重用了王安石,開始推動“熙甯變法”。

某種程度上來說,歐陽修是反對變法的,除了指出弊端以外,還擅自停止了青州的革新進程,不過歐陽修並沒有獲罪,只是“特予放免”,爲此歐陽修又請求致仕。

王安石升相以後,朝內的格局已經完全不一樣了,變法就要觸動利益,歐陽修提拔了許多人,若他支持,蘇轼、蘇轍、曾鞏、張載、程颢、呂大鈞、韓琦、文彥博、司馬光等人都不會太好過,這些人都曾得歐陽修恩惠,所以他也只能反對。

甚至,當變法推動以後,形勢已經不在歐陽修的掌控中,不過作爲“保守派”的風向標,他的一言一行都備受重視,因此朝廷爲了安撫他,又進他爲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等職,均被歐陽修拒絕。

已經64歲的他,更想安安穩穩享受晚年,這江山大事就留給年輕的一輩人。

公元1071年,歐陽修終于以太子少師身份致仕,歸居颍州。朝廷行“明堂大禮”,特召他入朝“陪位”,次年,歐陽修在家中與世長辭,終年66歲。

他死後,朝廷贈太子太師,獲賜谥號“文忠”,後又贈太尉、加太師、追封康國公、兖國公、秦國公、楚國公。

縱觀歐陽修這一生,前半程激進、憤青,心中有熱血,後半場經曆了無數起落後,逐漸淡于世俗,可樹欲靜而風不止,身爲“三朝元老”,又提拔了那麽些人,不得不被裹挾著前進,參與到新舊黨派之爭。

但君子就是君子,雖然他反對革新變法,可與王安石之間的情分卻從沒淡過,王安石更是評價他:如公器質之深厚,知識之高遠……其發于外者,爛如日月之光輝……果敢之氣,剛正之節,至晚而不衰……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處進退,又庶乎英魄靈氣……然天下之無賢不肖,且猶爲涕泣而歔欷,而況朝士大夫平昔遊從,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祭歐陽文忠公文》

在文壇,歐陽修在蘇轼前穩坐第一把交椅,除了文章和詩詞外,他還精通史學、經學、農學、金石學、譜學,以及書法。

以歐陽修爲首推動的“古文化運動”,對北宋和後世文壇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世有“醉翁”,方知山水之樂也!

1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