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曾收複察哈爾,但遭到蔣介石打擊

史海撷英 2024-05-26 09:31:48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這是抗日名將吉鴻昌刑前的賦詩。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0月下旬的一天,夜幕剛剛降臨,從順義通往北平的公路上,一輛軍用卡車疾馳著。車上幾個荷槍實彈的國民黨軍隊士兵,監視著中間坐著的犯人:一路上,犯人向士兵們講起民衆抗日同盟軍的抗日戰績,士兵們聽後,非常感動,深爲敬仰。汽車臨近北平時,這些士兵一見四下無人,便放這位大漢下車逃走了。這位大漢就是吉鴻昌。

吉鴻昌後來逃到了天津法租界,國民黨當局爲把吉鴻昌置于死地,花錢買通天津法租界工部局。11月14日,工部局將吉鴻昌和任應岐引渡給國民黨河北省政府。22日,吉、任二人被押到北平,交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直接審理。在法庭上,當何應欽要吉鴻昌說出秘密,吉鴻昌痛斥道:抗日是爲了救國,哪有什麽秘密!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1月24日,吉鴻昌在北平陸軍監獄英勇就義。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成立,吉鴻昌任第二軍軍長兼北路前敵總指揮。隨後,奉命率部東征,力克康保、寶昌、沽源、多倫四縣,將日軍驅出察境,殲滅日僞軍3000多人。

如此有功之臣,爲何慘遭殺害?

日本走向軍國主義道路的時間應該追溯到明治維新時期,也就是19世紀70年代。

同治七年(1868年)3月14日,日本天皇就曾宣布要開拓萬裏波濤,布國威于四方。因此,侵略中國東北,將來稱霸整個亞洲就成爲了日本的一項重要政策。

民國九年(1920年),日本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一時間,股價暴跌,生絲、糖、鋼鐵等主要商品的價格也不斷下跌、農産品價格大幅下降,民國十二年(1923年),日本本土又發生了強烈的大地震,一些主要城市被地震引發的嚴重火災燒毀,十多萬人在此次災難中身亡,災難還造成了一百多億日元的經濟損失。而這次災難使得日本的經濟危機更加嚴重,一些大城市的銀行、企業紛紛倒閉,百姓的失業率劇增,物價不斷上漲,人民的生活困窘不堪。

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召開了東方會議和大連會議,提出要占領中國東北,提出要把“滿蒙”從中國的領土中分離出來,要把中國東北變成日本的領土,以此來緩解國內的巨大壓力和困難,因此,日本開始精心策劃和醞釀著一場大規模的侵華行動。

柳條湖是一個位于沈陽以北,接近南滿鐵路並且人煙稀少的荒村,距離北大營大約有三華裏。經過日本政府的周密計劃,他們決定在此策劃一場大的行動。民國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10:20,日軍在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上引爆炸藥,炸斷了一條1.5米的鐵軌,隨後,日軍迅速按照計劃,開始出兵進攻北大營和沈陽城。這便是著名的“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迅速占領沈陽,與此同時,他們還沿著南滿鐵路迅速推進,在國民黨的消極抵抗政策下,日軍在短短的四個月內攻陷整個東北,這是日寇根本沒有想到的,東北的迅速淪陷,讓日軍侵略中國的信心暴增。

中國在東北地區的兵力還有26萬多人,而日本在東北地區的正規部隊只有一萬人左右,其兵力只是中國的八分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整個東北竟然在短短的四個月內就被日軍全部攻陷,這究竟是何原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2月,日本的第六十四屆議會召開,議會通過了一項經費預算案,就是日軍的歲出軍費合計8.2億元,占到日本整個歲出的百分之四十。如此龐大的財政預算使得日本出現了嚴重的財政赤字,日本經濟遇到了更加嚴重的困難。

爲了擺脫困境,日本帝國主義決定擴大在中國的戰爭,這樣,日軍開始向華北地區發起進攻。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月3日,山海關失守,隨後,日軍又向熱河發動進攻。

不久,長城抗戰爆發,南京政府調集了中央軍和北方各軍共三十五萬人開赴前線作戰。過程當中,士兵們奮勇殺敵,以超乎尋常的戰鬥力,給日軍以極大打擊。

但是,國民黨當局組織抗戰的目的是以戰求和,並不是要徹底的消滅日軍,趕走侵略者,換句話說,就是國民黨當局並沒有徹底抗戰的決心和勇氣。在抗戰的過程當中,南京政府讓北平當局與日本秘密交涉,希望求得和解,這種妥協的思想致使長城抗戰很快失敗。

塘沽協定示意圖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5月31日,中日雙方終于簽訂了《塘沽協定》,協定中提出,中國軍隊一律撤至規定地區,長城線以南地區的治安可以由中國的警察機關負責,同時,日軍還可以隨時用飛機監察長城附近中國軍隊的情況,中國方面對此必須給予保護和配合。條約中的內容是要讓國民政府喪失對華北地區的統治,但即使這樣,國民政府仍然同意了條約的簽訂。

可見,正是由于以蔣介石爲首的國民黨當局消極抗日的態度,才導致了日軍的不斷推進,在東北被徹底占領之後,華北也即將落入日寇之手。

“違反了”《塘沽協定》的抗日同盟軍

抗日同盟軍後來爲何被蔣介石清剿?國民政府給出的解釋是抗日同盟軍是非法武裝,破壞抗日國策。說白了還是要攘外必先安內。

察哈爾是民國十七年(1928年)10月20日設省,包括現在河北省西北部及錫林郭勒盟,省會是張垣,即今天的張家口。建省初期,察哈爾省有25.6萬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積,人口約爲200萬。

察哈爾自古是軍事要地,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在短短的幾個月裏淪陷,但日軍並沒有停下腳步,繼續向內陸地區發動攻勢,很快熱河也被日軍占領。察哈爾作爲熱河的鄰省,勢必會受到日軍的威脅,另外察哈爾作爲北平的北大門,直接關系到北平的安危,因此,這裏成爲了抗日的一個重要地帶。

察哈爾示意圖

察哈爾地區人民淳樸,性格強悍,講求忠義,面對外族的侵略,當地人定會全力保護家園,大革命時期,察哈爾地區就曾進行過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這裏的群衆有著較高的革命意識,到了20世紀30年代初,馮玉祥舊部將領宋哲元出任察哈爾省主席,當地駐有國民黨第二十九軍,因此,在民族危難的關頭,察哈爾地區也就成爲廣泛發動群衆,開展了抗日救國運動的最佳地段。

馮玉祥,字煥章,安徽巢縣人,辛亥革命時期積極響應武昌起義,與施從雲、王金銘等發動灤州起義。民國十八年(1929年),與蔣介石出現嚴重矛盾,並于民國十九年(1930年)參加意在反蔣的中原大戰,但由于反蔣聯盟內部出現問題,導致馮玉祥戰敗。

中原大戰失利後,馮玉祥來到山西汾陽的峪道河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以蔣介石爲首國民政府對軍日采取消極抵抗的政策,而將主要力量用來反共和排除黨內異己,馮玉祥對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也極爲不滿,在國難當頭之際,馮玉祥認爲蔣介石現在已成爲抵抗日寇侵略的障礙,只有讓他下台,國家才有希望。

雖然十九路軍奮起抗日的行爲得到了全國各界的聲援,但卻沒能得到國民政府的支持。蔣介石與何應欽等人要求十九路軍接受美英兩國的調停,停止戰爭,避免戰爭的升級。馮玉祥對于蔣介石這種消極抗日的態度十分不滿,同時也爲十九路軍得不到國民政府的支持而感到痛心。

爲了找到抗日救亡的方法,馮玉祥于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月24日離開徐州,來到泰山,又一次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他希望在這裏充實學問,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再出山報國。

馮基善

幾番考慮,馮玉祥決定于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0月7日從山東啓程前往張家口,開展他的抗日計劃。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月,察哈爾重鎮多倫失守,5月24日,沽源失守,日軍已經准備向張家口發動進攻。

在此危急情形之下,各界團體和人士紛紛致電馮玉祥,希望他能夠出山組織抗日。終于在5月26日,馮玉祥宣布就任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的總司令,同時發表布告:“照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土,屠戮我軍民,步步擴大,節節深入。現日軍正圖進踞平津,宣言將取張垣,華北全局甚危,察省首當其沖。玉祥避居張垣數月,叠蒙本省、平、津、粵各省市民衆團體信使頻至,文電星馳,責以大義,勉以抗日,丁茲艱危,敢不奮興。茲以5月26日出任抗日同盟軍總司令,結合各路忠勇將士及愛國民衆,實行武裝,保衛察省,爲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而奮鬥。大難當前,義無反顧。本總司令以抗日救國爲天職,民衆禦侮運動,鎮壓漢奸擾亂。希民衆一致奮起,與本總司令一同抗日,革命大業,有厚望焉。總司令馮玉祥。”

吉鴻昌,原名恒立,字世五,原是馮玉祥西北軍的將領。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吉鴻昌從上海到了天津,開始從事抗日反蔣活動。他在北上途中,還曾秘密來到泰山與馮玉祥進行交談。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春,吉鴻昌從天津趕到張家口,准備抗日。

吉恒立

若要組織軍隊,首要問題就是經費。爲此,吉鴻昌多方聯系,爭取經費,他還變賣了自己的家産,將所獲得的錢用來購買軍隊所需要的槍械彈藥。

與此同時,他還很快地聚集了一批抗日武裝的骨幹,廣泛招收愛國的學生以及工農群衆,對他們進行組織訓練,對張家口當地自願抗日的民衆團體進行整編,組成民衆武裝。此時,在張家口還有大量的剛從關外退到察哈爾的抗日義勇軍,吉鴻昌對他們進行補充和整頓,在很短的時間內組成了一支幾千人的抗日武裝力量。

抗日同盟軍收複察哈爾後,還計劃光複東北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6月15日,抗日同盟軍在張家口召開第一次軍民代表大會,曆時5天,到會代表61人。會議選舉軍事委員會委員35人,推馮玉祥、方振武、孫良誠、吉鴻昌等11人組成常務委員會,馮玉祥爲主席兼同盟軍總司令,徐惟烈任秘書長。

確定了同盟軍的戰鬥序列爲:第一軍,軍長佟麟閣;第二軍,軍長吉鴻昌;第五軍,軍長阮玄武;第六軍,軍長張淩雲;第十六軍,軍長李忠義;第十八軍,軍長黃守中;第五路軍,總指揮鄧文;騎兵挺進軍,總指揮孫良誠;察哈爾自衛軍,軍長張砺生;抗日救國軍,總指揮方振武。總計約8萬人。

6月20日,馮玉祥任命吉鴻昌爲北路前敵總指揮,鄧文爲左副指揮,李忠義爲右副指揮,率領大軍北進,收複察東。

次日,各部隊集結張北。軍隊士氣高昂,于22日僅用3個多小時攻克康保。7月1日,經過激戰收複寶昌。同日,僞軍劉桂棠在沽源通電反正,被任命爲同盟軍第6路軍總指揮。沽源守敵張海鵬部陷于孤立,同盟軍于當日順利收複沽源。

7月7日,同盟軍分三路進攻多倫。多倫是察東重鎮,由日軍茂木騎兵旅3000余人及僞軍李守信部駐守,城防堅固。9日晨,同盟軍攻克城外據點。10日晚,吉鴻昌親率敢死隊攻城,三次登城,均遭失敗。11日,雙方繼續激戰。同盟軍死傷甚重,仍久攻不下。12日,吉鴻昌利用夜間派精兵化裝成僞軍潛入城內,裏應外合,攻入城內。經過3個多小時的肉搏巷戰,終于收複多倫。

同盟軍乘勝追擊,將日僞軍全部趕出察哈爾。察東戰役共殲敵1000余人。

察哈爾失地光複後,馮玉祥于7月27日在張家口成立“收複東北四省計劃委員會”,馮玉祥兼委員長。他表示要繼續“自率十萬饑疲之士,進而爲收複四省之謀,一息尚存,此志不懈”。

抗日同盟軍遭到自己人和日本人的聯合剿殺

同盟軍成立後,國民政府仍極力阻撓其抗日行動。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于6月9日致電馮玉祥,要求取消同盟軍。

同時,北平軍分會下令龐炳勳、傅作義部入察,馮欽哉部待機于平綏線,以武力逼馮取消同盟軍。根據蔣介石的意見,何應欽召宋哲元、龐炳勳等開會,擬定即取消抗日同盟軍總司令名義,另給馮以某種名義或由馮另就他職,宋哲元或龐炳勳任察哈爾省主席。

7月28日,蔣介石和汪精衛聯名在廬山向馮玉祥發電,對馮提出“勿擅立各種軍政名義”等四項原則。之後,北平軍分會還下令平綏路局將花園至柴溝堡段暫停通車,這樣同盟軍同外界給予之彈藥糧食等完全斷絕。

抱著不抵抗主義的蔣介石,竟于此時命何應欽率大軍進攻察哈爾,對抗日同盟軍采取軟硬兼施的破壞政策,先後調16個整師共15萬人進行“圍剿”,並逼迫馮玉祥下野,同盟軍總部被撤銷,察省軍政大權移交政府。

8月8日,日僞軍大舉反撲多倫城,飛機猛炸多倫、沽源,同盟軍傷亡衆多。

馮玉祥臨走前主持民衆抗日同盟軍收複察東失地陣亡將士紀念塔和烈士祠、烈士墓落成典禮,馮親自爲塔書名,離開張家口,前往泰山。

馮玉祥離開張家口後,抗日同盟軍大部解散,被中央軍收編,吉鴻昌率部撤出多倫,將1萬多殘部改稱抗日討賊軍,轉戰于熱河、長城一線。10月中旬,討賊軍在北平近郊遭受蔣日軍隊聯合進攻,因衆寡懸殊而失敗,部隊被蔣改編,吉鴻昌輾轉回到天津,後來被逮捕、處死。

撼天地泣鬼神英勇悲壯的抗日同盟軍始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寒冷的元月,結束于朔風瑟葉的9月。數月間,合法的抗戰被政府出賣了,出賣在一紙荒唐的協定上;“不合法”的抗戰被政府剿殺了,剿殺在中華民族面臨危難需要抗爭的抗日前線。熱河、察哈爾兩省大部分土地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後,北平、天津及整個華北,便完全置放在日軍的槍口下。

長城抗戰中死難的烈士若地下有知,他們會作何感想呢?即使曆史會還這些烈士一個偉岸的英名,後人也要記取這個沉痛的曆史教訓。

同盟軍最終被自己的政府剿殺了。這到底爲什麽?僅僅是因爲“不合法”嗎?

1、蔣介石擔心被馮玉祥取而代之

馮玉祥是誰?曾經的西北王啊,馮玉祥一手建立了西北軍,雄踞西北和華北多年。西北軍雖然在中原大戰後已經被瓦解,但是只要馮玉祥搖旗,就有大批舊部投入其麾下,幾十萬大軍就能拔地而起。

國民政府自然不能容忍這種公然“自立山頭”的行爲,加之國民政府內部本身派系複雜,軍閥衆多,華北的西北軍各部本身對蔣介石就屬于半服從狀態。對蔣介石爲首的中央系,是一種極大的威脅。

2、馮玉祥吸納共産黨員

蔣介石的底線是什麽?紅軍嘛,鬥了一輩子了,馮玉祥宣布成立“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還吸收了大批共産黨員進入抗日同盟軍。這就觸動到蔣介石的神經了,兩家要是聯合起來,那就更麻煩了。所以必須處理。

但是由于長城抗戰剛剛失敗,而同盟軍高喊抗日口號,國民政府不敢立即取締同盟軍,只得公開聲明不承認同盟軍的合法地位,斷絕內地與察哈爾省的一切聯系,禁止槍彈、糧食、醫藥從內地進入察哈爾,命令晉綏軍集中于山西北部,西北軍和中央軍集中于冀北,作軍事圍剿准備。同時派出大量人員,對同盟軍各部進行分化,收買等活動。

馮基善

3、馮玉祥計劃收複東北直接打臉蔣介石

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收複察哈爾,得到了中國各界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許多群衆團體、社會名流以及高級將領紛紛致電馮玉祥等表示支持。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到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6月15日,共有人12萬,槍支約10萬,已經有相當的實力了。

如果繼續進攻日軍,收複東北,有兩種可能:如果馮玉祥打贏了,30萬東北軍肯定會第一時間跟進吧?好的,馮玉祥就有42萬了,3萬抗日聯軍肯定會加入吧?本來就有共産黨員嘛,都是自己同志,馮玉祥有45萬了,全國的有志青年肯定紛紛加入吧?二十九軍肯定全員加入吧?紅軍方面也會全力支持吧?如果那樣,誰是抗戰的領導者?馮玉祥!

如果馮玉祥打輸了,日軍很有可能就會乘勢打進華北,全面抗戰將提前到來,這將完全打亂蔣介石的計劃,南邊有30萬紅軍,北面有30萬馮軍和30萬日軍,如何收拾?所以,蔣介石對馮玉祥必然除之而後快。

1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