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大道知行 2024-05-13 16:43:28

《中庸》有雲:“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這是孔子與子路一段關于“強”的對話。子路是“孔門十哲”之一,《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描述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一次,子路向孔子請教什麽是強。對此,朱熹在《中庸章句集注》中雲:“子路好勇,故問強。”子路好勇,自然崇拜強者,也才會有這樣的問題。就他的思想與性格而言,他所說的強更傾向于外在的、身體上的強壯。

孔子十分了解子路,于是以反問的方式啓發子路:“你問的是南方之強,北方之強,還是你應當做到的強?”所謂南方之強,就是“寬柔以教,不報無道”,以寬容柔和的心態教化他人,不去報複橫行無道的人;所謂北方之強,就是“衽金革,死而不厭”,以甲戈爲臥席,即便戰死也不遺憾。而孔子期望子路做到的強,則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國有道,不變塞焉”“國無道,至死不變”。

“和而不流”,即與人相處時,要遵循“和”的原則,既不與他人對立,也不被他人同化。首先要保持獨立性,凡事有自己的判斷標准和行爲准則,絕不能隨波逐流、同流合汙;同時,要善于協調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做到相互尊重、以和爲貴、求同存異。

與“和而不流”相反的處世方式,一種是自命不凡、特立獨行,待人不隨和、與周圍人格格不入;另一種是毫無原則、盲目附和趨同、取媚于世,孔子把這種人稱爲“鄉願”,認爲“鄉願,德之賊也”,孟子對此作了具體闡釋:“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衆皆悅之,自以爲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中立而不倚”,即能始終不偏不倚,公正客觀看待事物。什麽是“倚”?朱熹認爲:“凡或勇或辨,或聲色貨利,執著一邊,便是倚著。立到中間,久久而不偏倚,非強者不能。”能做到“中立而不倚”的,必然是堅強剛健之人。心中有道,方有定力,有強大的內心,便能做到慎思、明辨、笃行,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面對誘惑、威脅安然處之,不去攀援、依附別人,不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可以看出,在古聖先賢心中,真正的強,是獨立不倚、堅定正直、堅韌不拔的道德人格。

◎本文原載于《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郝思斯),原文有刪減,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