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幫美國抗議學生搞到“免費飯”:他們的兄弟/姐妹會,了解一下

黃娜老師 2024-05-03 14:48:58

最近,源自哥倫比亞大學並迅速席卷全美的支持巴勒斯坦反戰活動如火如荼。咱們的網友紛紛大贊這群美國00後,稱他們是“覺醒的一代”,這是“美版的五四運動”,美國將會被這群正義青年帶上正道...雲雲。

有必要先說一下,這位被大量網文描述爲哥大女生的被捕抗議者,其實是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一名學生。

不過,即便你可能不願意接受,或許不愛聽,我還是要說一說,如果把時間線拉長,你就會發現,在美國這個“無戰不歡”的國家,民間反戰運動,特別是青年學生的反戰運動,還真不算很稀奇,隔幾年就會來一次。

甚至,很早的不說,就對比一下還不算太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大學生反戰運動曾經持續了差不多近20年,規模席卷全國,並跟整個西方世界的青年學生反戰運動遙相呼應。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如今的一些咱們耳熟能詳,並且名聲不怎麽樣的西方政客大佬,他們當年都曾是“一身正氣”的反戰學生。

1968年8月28日,芝加哥格蘭特公園的反戰運動中,很多左翼青年人被防暴警察打的頭破血流,其中就包括了21歲的希拉裏·羅德姆。婚後,她叫做希拉裏·克林頓。

幾十年後,希拉裏的閨蜜,當年和她並肩遊行示威的貝齊·埃布林回憶:

在催淚瓦斯的煙霧中,希拉裏被嗆的幾乎無法呼吸,但還在竭盡全力的喊著——“抛棄約翰遜”(Dump Johnson),民主黨下台“。

也不知道,多年後,已經成爲美國民主黨大佬的希拉裏,是怎麽回味半個多世紀前,自己參加芝加哥格蘭特公園反戰集會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看下面這位一副憤世嫉俗表情的長臉青年人。他是年輕時的約翰·福布斯·克裏。

這是1971年4月22日,青年克裏作爲激進“大學生退伍軍人代表”正在參加國會反越戰聽證會的現場。

約翰·克裏是希拉裏的接班人——第68任美國國務卿,也是奧巴馬政府的第二任國務卿,另外還當過馬薩諸塞州參議員、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和拜登總統的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等要職。

阿拉伯之春,顔色革命。特別是如今沖突最爲焦灼的中東和烏克蘭,這些混亂和戰爭背後,均跟早前克裏在白宮任職時的“努力工作,”有著直接和間接的淵源。

還有下面這位,大家肯定很熟悉了,他是被戲稱爲美國最乖“工具人”的北約秘書長,來自挪威的斯托爾滕貝格。

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學生時代的斯托爾滕貝格,是個熟讀馬列著作,非常激進的左翼運動領袖。曾經動辄就上街去激情呼籲什麽——挪威應該脫離北約、把美國人趕出去,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挪威,救歐洲等等。甚至,還曾領著一幫隊友去砸過美國大使館。

還是那句老話——也不知道,多年後,已經成爲美國最乖“工具人”的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是怎麽回味半個多世紀前,自己高呼挪威退出北約,怒砸美國大使館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無論你願不願意接受,但事實就是這樣,曆來,美國的大學生,尤其是某些名校的大學生,讀書時和步入社會後的三觀、立場,或許並沒有那麽始終如一。

屠龍勇者,終成惡龍。

有人會說,學生時講對錯,出社會時講利弊。做學生的,都比較單純,一腔初心,只可惜被社會大染缸給帶上了邪惡路。

當然,這樣的說法也很有道理。但很多時候,除了一腔初心和一身正氣,這些大學生反戰活動的幕後,其實還都有別的故事。

從哥倫比亞大學的抗議活動中,就可以窺見端倪。

示威的學生幾乎人人手中都有象征著支持巴勒斯坦的阿拉伯頭巾,帳篷更是猶如雨後春筍般一夜間就鋪滿草坪。人員行動有組織有紀律。

還有專門的“慈善組織”他們提供的“食物支援”,品類豐富,營養搭配均衡。

在哥倫比亞大學示威現場,就有幾個“食物帳篷”,裏面擺滿了包裝精美的各種速食、新鮮水果和飲料。

如果你再瞧瞧這些食物的細節,就會發現,雖然是速食,但它們可並非那種普通便利店售賣的“垃圾食品”,都是有一定檔次的東西。比如價值16美金的鲑魚三明治(還分白面、全麥面、燕麥面三種可供挑選)、15美元的Kind麥片棒和10美元的烤雞,以及來自Trader Joe's的花生醬杯、羊角面包、松餅等。再加上水果和咖啡飲料等等,供示威學生們免費享用。

據報道,這些物資主要來自于全美各大學“巴勒斯坦正義學生會(SJP)”拉來的援助。

據傳,“巴勒斯坦正義學生會(SJP)”的幕後一大金主竟然是某猶太裔金融大鳄。

而這個“巴勒斯坦正義學生會(SJP)”在大學中的主要執行者,則爲這些學校的各類兄弟會、姐妹會。

比如,本次被捕的哥倫比亞大學女生希爾西,就是哥大“姐妹會”的領袖,她的副手蘇厄德,還有一衆同時被捕的哥大女生,大部分都是這個“姐妹會”的成員。

跟姐妹會(sororities)相對應的,則是大學裏的——兄弟會(fraternities)。特別是包括美國八大“藤校”在內的著名學府的兄弟會,共走出過48%的美國總統、42%的參議員、30%的衆議員和40%的美國最高法院法官。

典型的像耶魯大學的“骷髅會”,布什家族祖孫三代、前面說的那個約翰·克裏國務卿,以及一衆美國政商經精英,都是“骷髅會”的成員。

小布什後來的總統競選對手,來自民主黨的克裏,他倆大學時還是同一批加入骷髅會的“隊友”,曾共同躺在紐黑文市高街的“墳墓”秘室322房間墊著天鵝絨布的棺材裏,經曆那場相當嚴苛的“入會考驗”。

小布什和克裏在骷髅會堂前合影

無論是兄弟會,還是姐妹會。他們都有各自獨特的入會儀式,並會給申請者設置了諸多“考驗”。

像金融大鳄沃倫·巴菲特。加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阿爾法·西格瑪·派”兄弟會(Alpha Sigma Phi)時,接到的入會考驗爲,去百貨商店買特大號的女士內衣和內褲......

總的來說,早前的各大美國高校的兄弟會和姐妹會雖然都設有獨具特色的考核標准和入會儀式,但卻遠沒如今這般狂野。

1951年,克薩斯州達拉斯市,南衛理公會大學姐妹會成員在宿舍交流心得

美國著名作家,反種族主義研究和政策研究中心創始主任伊布拉布·肯迪,30年前上大學時,就親眼目睹了一場“精神分裂”般的兄弟會入會儀式,從而果斷打消了加入兄弟會的念想。

他回憶說,選擇的儀式場地是兩塊被鐵柵欄圍起來的籃球場,前輩們會先對新人進行一頓拳打腳踢,美名其曰“考驗”,然後又會忽然頓一下,像是換了個人似的與新成員熱情擁抱。

其實呢,換做現在,學長給你胖揍一頓然後再扶你起來握手言歡,已經算是相當克制了。還有耶魯這種躺棺材裏說“私密”,賓大去買女士內衣的這類入會考驗,那簡直就是太溫和了。

《美國派(番外篇):兄弟會》劇照

據2022年《今日美國》報道,過去20年中,美國平均每年都至少發生一起與兄弟會/姐妹會有關的死亡案件。

比如,2021年10月,19歲的丹尼·桑圖裏在密蘇裏大學Phi Gamma Delta兄弟會入會儀式上,被灌下1升伏特加後昏迷。經極力搶救,桑圖裏雖然保住了性命,但落得下身癱瘓,雙目失明,並喪失了語言能力,如同一具活死人一般。

同年11月,21歲的帕特·阮(越南裔)更是魂斷密歇根州立大學Pi Alpha Phi兄弟會的入會儀式。死因同樣是酒精中毒。帕特·阮被發現時,他只穿著一條內褲,周圍充斥著惡臭的嘔吐物和排泄物。

不過,如果你再仔細看看對比一下那些美國高校兄弟會/姐妹會的情況,就會發現,越頂尖的大學,其實越不會把重點放在狂歡和灌酒上面,而是更多的考量申請者的家庭背景和此同學的個人能力。

美國派(番外篇)兄弟會和姐妹會聯誼的場面

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研究對9所知名大學的近20萬兄弟會/姐妹會成員進行問卷調查後發現,74%的受訪者來自中産或富裕家庭,僅有18%及6%的受訪者出身藍領工薪家庭和較爲貧困的家庭。

首先,美國的藤校都是清一色的私立,學費極爲高昂;而且,就算是公立大學也不是免費上的。

比如,中産出身的奧巴馬,上哈佛的時候,就是靠的助學貸款。這筆貸款他足足還了21年,43歲才最終還清。4年後,他當了美國總統。

上大學,特別是上名校,這個環節,其實就已經完成了一部分階級隔離。

然後,在大學裏,還要再進行劃分。

據前面的那個研究報告顯示,算上會費和其他費用,兄弟會/姐妹會成員每學期要向組織繳納大概500美元至1500美元(約合人民幣3500至10500元——注意,這是“每學期”,半年的會費),而且,越好的學校,會費就越貴。

顯然,通過此舉,兄弟會/姐妹會篩選掉了大量經濟條件不太好,家裏沒啥背景的學生。

而且,每一個兄弟會/姐妹會都有一套專屬儀式、格言、使命和標志。通常,只有當新人順利通過入會儀式後,組織高層才會將這些披露給他們。

這個不用多說,大家也都懂的,有時候高等學府也並非什麽純潔的烏托邦,同樣講究——圈子和人脈,也劃分階級。

那麽,咱們回過頭來再看本次贊助抗議活動的那些“高端”快餐,很多東西就不言而喻了。 抗議示威的大學生們在春和景明的環境下,吃著免費三明治和烤雞,喝著免費的咖啡。累了就躺帳篷裏歇會兒,順便發個動態。課程大部分都改到線上了,隨身帶個手機、pad,學業也沒怎麽耽誤。

這麽看,拿它去比作咱們救國圖存的“五四運動”,或許還是不太妥當的。

對了,前面說的那位被捕的哥倫比亞大學姐妹會領袖——希爾西,她的媽媽是美國國會議員伊爾汗·奧馬爾;希爾西的“蘇厄德”同學的爸爸,則是聯邦物流的高管。

只希望,這二位將來步入社會後, 可別忘了初心。

0 阅读:3

黃娜老師

簡介:高校軍事理論教師,頭像爲本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