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接連戰略錯誤,天命不再!

楊風說華夏 2024-05-06 12:42:50

一個國家有其立國之本,也有其戰略方針。如果失去了立國之本,失去戰略方針,或是戰略混亂,國家前途將會迷失方向,國家的競爭力自然下降,因而在對外競爭的時候,難免會落居下風。

美國在上個世紀有兩位傑出的戰略家,一位是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另一位是美國前總統卡特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

這兩位都是傑出的戰略家,是國際地緣政治的大師級人物。

美國有如此的大師級人物,照道理美國政界應該把這些傑出人士當成國寶,起碼應該好好參考這些傑出人士的戰略觀點。

然而結果卻不是如此,以至于美國這幾年經曆兩任總統,對外戰略卻是一團糟,白白糟蹋了“先賢”的功業和政治遺産。

1 美國後輩瞧不起石油美元重要性?

先看看基辛格方面。基辛格有兩大戰略主張,爲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建立不世根基,一個是石油美元,另一個是中美俄戰略大三角理論,

1974年,在基辛格的努力下,沙特王室和美國簽訂協議。使用美元作爲沙特石油出口的結算貨幣。其他石油輸出國家也紛紛跟進,立時成就了石油美元的特殊曆史地位,使得美國成功擺脫1971年布列敦森林體系崩潰之後的美元困境。

然而,基辛格的後輩們似乎不怎麽對前輩的努力買賬。

2008年,美國頁岩油開采技術成熟,美國油氣産量于10年內激增兩倍以上。美國因此在石油需求上自給自足,還有能力出口。

自此,美國得意了,一些美國智庫、分析師們說,美國再也不需要依靠中東地區的産油國。不需要仰賴他們的鼻息。因而擺脫地緣政治的束縛,使得美國在戰略運用上更加揮灑自如。

人啊,切記在得意之余不要忘本!美國的問題就出在這裏。當美國的頁岩油出産越來越多,美國對中東地區産油國也就越來越傲慢。看看2018年的卡舒吉案,美國抱持什麽樣的態度?再看看拜登是如何說沙特是賤民國家的。

美國政治人物對中東地區國家抱持這樣的態度,那是反映了他們內心的想法,當然,也是因爲美國有了頁岩油,覺得有恃無恐。

然而,報應就是那麽快來臨。2021年美國通貨膨脹高漲,拜登要求以沙特爲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增産石油,但沙特卻是不理不睬,反而是做出石油減産的決策,以維護油價。

2 拜登漠視中美俄大三角論點

基辛格另一個主張,中美俄大三角理論,更是被拜登政府棄若敝屣。拜登政府一方面發動歐洲國家對付中國,另一方面拱火烏克蘭沖突對付俄羅斯,拜登這是同時間既對付中國,又和俄羅斯對抗,一下子惹火兩個當世大國,“好不厲害”。

拜登大概是聽信了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的建言,認爲美國可以先擊垮俄羅斯,再調回頭,集中兵力和資源對付中國。

只是俄羅斯哪有那麽好對付的?就算美國有能力算計俄羅斯,想要整垮俄羅斯,但俄羅斯背後還有中國的支持。中俄兩國不會傻傻地等待美國的算計,讓美國各個擊破,而是會采取相應的措施。

此外,2016年11月,共和黨的特朗普和民主黨的希拉裏在總統大選中對壘,特朗普贏得大選勝利。由于特朗普推崇俄羅斯總統普京,有意在執掌白宮後和俄羅斯建立“合作”關系,特朗普在就任之前向基辛格請益國事。請益的重點,外界鹹認爲是和俄羅斯合作,“聯俄制中”。

基辛格還因此老骥伏枥,風塵仆仆地飛往莫斯科,會見普京。

且不管特朗普的聯俄制中是否能夠成行,卻在美國國內遭遇民主黨強烈反對,民主黨在大選後將近兩年的時間,幾乎每天猛轟特朗普的通俄門,從電視新聞到平面媒體,到網絡流媒體。由于美國國內強大的反對,當然主要是民主黨,特朗普的聯俄制中最終胎死腹中,無法成行。

如果特朗普的聯俄制中付諸實現,對中國會是莫大的威脅。

1997年布熱津斯基推出《大棋局》一書,書中有一段對地緣政治的描述,他說:對美國最大的潛在危險是中國與俄羅斯,或許還有伊朗結成一個大的聯盟。

有關中俄伊結合對地緣政治的影響,我們于2022年1月有一期文章:《中俄伊連線 開弓第一箭, 新三角的戰略高地 》

爲什麽會出現中俄伊結合?不就是特朗普和拜登兩任美國總統搞出來的?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于2015年偕同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德國與伊朗簽訂核協議,拜登于當時是美國副總統。但特朗普于2018年退出此一協議。

特朗普時期退出協議也就罷了,等到拜登上任後還可以選擇修補。2021年3月伊朗和中國簽訂戰略協議之後,拜登政府開始緊張,于是和伊朗展開了超過一年的談判。然而,拜登政府始終沒有和伊朗達成協議。

于是我們看到了2023年10月巴以沖突以來,伊朗陣營一直強勢聲援哈馬斯,對抗美國和以色列。拜登政府白白浪費了一年多的談判時間,卻沒有和伊朗達成協議。

3 美國爲何如此自信?

我們今天的重點不是回顧美國戰略大師們的論點,而是什麽原因導致拜登政府,以及美國新一代的領袖完全漠視這些戰略大師的論點?此外,美國還有沒有挽救的機會?

設若美國民主黨不是那麽痛恨俄羅斯,就算聯俄制中無法實現,俄羅斯大概率的會選擇中立,隔山觀中美兩虎相鬥。如果是這種情形,中國單獨應對美國會相當吃力,壓力會更大。

然而,民主黨搞垮了特朗普的聯俄制中策略後,又拱火烏克蘭沖突,致使俄羅斯在政治、經濟貿易和金融上倒向中國,還在國際間扛起了去美元化的大旗。

依照基辛格的大三角論點,美國根本沒有能力對抗中俄聯手。但拜登政府就是不信邪,還是認爲美國可以“先整垮俄羅斯,再鬥倒中國。”

拜登政府爲何如此自信?這完全是源自于美國對其金融霸權的“執迷”。

但事實上,美國從來沒有對像俄羅斯這樣的大國,實施金融制裁,沒有前例。

既然沒有前例,拜登政府爲什麽敢于這麽做呢?

答案就是因爲美國從上世紀1980年代末期開始,逐步去工業化, 走向金融服務業。美國完全走向之前大英帝國衰敗的老路。

偏偏俄羅斯的經濟形態是以實體經濟爲主,又有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等資源,這些能源等天然資源都是硬通貨。

拜登政府在烏克蘭沖突這件事上,犯了三大錯誤。

第一大錯誤是剛剛說的,美國執迷于金融力量。

第二大錯誤是,拜登政府拿著上世紀蘇聯侵略阿富汗的失敗經驗,認爲只要美國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必然可以撂倒俄羅斯。

結果是,美國更大的軍事援助 + 金融制裁 + 盟國的力量,卻無法整垮俄羅斯。

第三大錯誤是,美國忽略了中國因素。

拜登政府原以爲,可以經由恫嚇的方式,嚇唬中國不敢對俄羅斯進行援助。

美國這番計算真的是“天真”了。拜登政府哪想到老練的中國,竟然只要透過正常貿易的方式。就足夠支撐俄羅斯在美歐嚴厲的金融與經貿制裁下挺過來。

其實,美國非常精于計算,又工于心計。美國新一代的政治領袖們拿著過去的曆史經驗來計算,沒錯。

然而,他們忽略了一點,沒有將“新的狀況”考慮進去。1979年到1989年的蘇阿戰爭,中國在當時的國力不夠強大,不足以左右戰局。中國在當時與美國交好,也沒有卷入沖突的必要。

這就是美國新一代的戰略專家們的失誤。

此外,美國新一代的戰略專家計算了對手,卻沒有充分計算自己。

就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來說,他于2021年3月帶領團隊,同中國代表于阿拉斯加州舉行高層戰略對話,布林肯認爲美國有足夠的實力,“以實力地位”同中國說話。

布林肯當時的思維和計算對不對呢?結果是中國根本就不鳥美國,而美國又拿中國沒辦法。這不就證明了布林肯的計算錯了,美國並沒有那個實力地位同中國如此說話,事實證明中國也不需要去聽美國說什麽。

4 美國還有機會挽救嗎?

那麽,美國還有機會挽救嗎?

是否有機會挽救要衡量幾種情形。

一, 受的傷害大不大,夠不夠嚴重,是不是長期或永久性的傷害?

二,是不是有“人走政息”,承認錯誤的勇氣?

三,最後還要看對手的實力。

說實在的,特朗普時期的政策其實已經對美國造成傷害。美國的盟國對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普遍反感。但這還不至于造成長期或永久性的傷害。

然而在拜登任內卻造成了長期的影響。壞就壞在美國的戰略前輩如基辛格和布熱津斯基,並沒有出台一些政策,傷害了盟友。

但拜登團隊不同,拜登團隊打中國打不下,整俄羅斯整不來,就對盟友動手。烏克蘭沖突收割了歐洲的資金,也收割了一些歐洲的制造業。

美國對華芯片封鎖,迫使韓國、日本、荷蘭的AMSL公司損失對華銷售也就罷了,還制定了《芯片與科學法案》,用補貼資金爲誘餌,坑蒙拐騙了日韓半導體廠商,以及台灣的台積電到美國投資設廠。

現在,不僅僅是這些海外半導體大廠,就連美國本土的芯片大廠幾乎都放慢了在美國建廠的速度。

美國的戰略前輩們並沒有幹出這樣的做法。可見,美國“後生可畏”啊!

這些戰略後輩們瞧不起經曆過二戰的前輩也就罷了,卻幫拜登出台這些坑盟友的政策,的確“可畏”。

也就是因爲“後生可畏”,才會出現2022年9月波羅的海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

此外,烏克蘭沖突爆發後,美國偕同歐洲凍結俄羅斯的外彙資産,這種缺乏信用的事也幹得出來!也因而當俄羅斯振臂疾呼去美元化的時候,得到許多國家的響應。

看看美國財長耶倫親自“辟謠”,駁斥美元世界貨幣地位動搖的說法,就可得知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已經遭受影響。

雖然,這兩年美元支付的比例並沒有因此下降,但那是因爲美元支付奪走了一些歐元支付的比例。同時期中美兩國貨幣都蠶食了歐元支付的份額。

有些東西失去了就難以在短期內挽回,“信用”就是其中之一,這包括了國家的政治信用和貨幣的金融信用。拜登政府于同時期失去國際政治信用、債券和金融信用。

5 有沒有人走政息的勇氣?

拜登政府有沒有人走政息,承認錯誤的勇氣呢?

很難,除非整個團隊替換,也就是說,拜登在11月的大選中敗選,無法再擔任美國總統。

看看現在的美國政界,抛棄前輩的戰略智慧,推崇年輕一輩的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然而沙利文又有什麽功績和戰略理論呢?

2023年4月,沙利文在布魯金斯學會演講,他以“重振美國經濟領導地位”爲題,深刻反思了一直以來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政策,想要突破美國現在面臨的困境。

這就是去年著名的“新華盛頓共識”,沙利文也因此被吹捧爲美國新一代的戰略大家。

沙利文在他的演講中又提出了什麽主張呢?我們且挑出其中三項來說明。

一,與合作夥伴合作,創造一個安全和可持續的經濟,但需要所有的盟友和夥伴做更多的工作。

二,超越傳統的貿易協定,創建多樣化和彈性供應鏈,促進清潔能源和可持續經濟增長。

三,美國向新興經濟體調動數萬億美元的投資,革新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並且致力于解決這些國家面臨的債務困擾。

簡單一點說,這三項分別是和盟友合作,建立美國想要的供應鏈和清潔能源,以及美國版的一帶一路計劃。

縱觀沙利文的演講內容。點出了之前幾十年美國所面臨的問題,然後提供解決方案。這個架構沒有錯。正是一般論點的說法。

但是,沙利文的內容,也就是解決辦法可行嗎?有效用嗎?

這三項哪一項不是已經在拜登任內執行了呢?結果如何?美國要幫人家解決債務困擾,美國自己的債務問題呢?這不是搞笑嗎?

拜登一上任,就提出在純電動汽車包括電池、芯片、太陽能和醫藥這些領域,和盟友一起建立新的、美國認爲可靠的供應鏈。還搞出了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前陣子又推遲了美國汽車尾氣排放,以及新能源建設的目標。

三年下來拜登的成績如何?拜登政府三年下來搞不動供應鏈,只好繼續玩金融。雖然美國股市還創了新高,但是在債券的銷售上遇到了問題。(高端)制造業看起來有回流的迹象,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一些投資設廠計劃慢了下來,或是有所停頓。

至于美國版的一帶一路計劃,以及新印太經濟框架,現在幾乎沒有任何蹤影,或是沒有後續的計劃。

沙利文的主張,有不少部分是抄中國的作業,向中國學習。他主張修正過去的自由市場經濟政策,采用政府補貼,政府要適當地介入經濟。

甚至于,還有特朗普政府大力抨擊中國的“以市場換取技術”。迫使、誘使台積電和三星到美國設廠,不就是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

總之,看不到沙利文的主張有什麽獨到支持,而將近三年的實踐也看不到實質的成績。

難道美國現今沒有“能人”嗎?其實就是沒能人。

從2018年特朗普向中國發動貿易戰以來,美國已經換了兩屆政府,結果是兩黨精英盡出,都沒能夠制定出一些良好的戰略方針,提升美國的競爭力和實力。

所以能不能人走政息也不是那麽重要,美國需要有人才才行。

其實,美國不是沒有戰略大師,只不過新的一輩不願意聽,覺得前輩的心得沒什麽。

對中國而言,只要美國久戰中國不下,只要中國不敗,時間久了,會是中國贏得最後勝利。

今天的分析和推理就到這裏,我們下期再會!

更多原創文章,請微信搜索公衆號楊風

10 阅读:2034
评论列表
  • 2024-05-06 21:55

    從美元與人民幣7以上比率,以及中國制造業成本優勢,表面上GDP只占美國6至7成,而實際國力中國已經遠超美國,美國處處顯得力不從心(想挑起戰爭又不敢直接參與)絕非偶然,正是美國國力衰敗的明證!

    用戶10xxx13 回覆:
    工業國石油是這樣的了 東西便宜肯定低調
  • 2024-05-10 05:04

    危脅美國的是猶太人,跟中俄沒毛關系。

楊風說華夏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