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背後原因令人唏噓

學典曆史 2024-05-03 14:24:08

司馬光小時候,砸缸救人,充滿著智慧,成年之後,不辭辛勞,編寫了一部偉大的曆史著作——《資治通鑒》,令人佩服;但他反對王安石變法,因循守舊的做派卻令自己陷入到了爭議當中。

衆所周知,王安石變法是北宋的一場“富國強兵”的改革運動,結果卻以失敗而告終;除了超前的思想不適應當代的原因之外,再就是守舊派大臣的诋毀與阻撓。

變法初期,朝廷府庫充盈,經濟繁榮,改變了北宋諸多弊政;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有一個人竟然公開反對新法,他就是司馬光。不僅如此,而且他還建議宋神宗趙顼廢除新法;爲何司馬光如此抵制新法呢?

其一,遵祖宗法度,侵自身利益

北宋初期,太祖趙匡胤通過 “杯酒釋兵權”削弱了武將權力,到太宗趙光義登基後,則開始大興科舉,擡高了士大夫的社會地位,結果導致武將的存在感很低;因此,文人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很高的禮遇,並一度碾壓了武將集團。

司馬光是典型的士大夫代表,恪守傳統,遵循祖宗法度;畢竟祖宗法度並沒有面臨崩潰,不能說變就變,況且輕易更改祖宗法度會被貼上“不孝”的標簽。司馬光引經據典,向宋神宗趙顼闡述了改革的利弊,大意就是廢祖宗之法會導致衰敗。

帝曰:"漢常守蕭何之法不變,可乎?"對曰:"甯獨漢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湯、文、武之法,雖至今存可也。漢武取高帝約束紛更,盜賊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漢業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變也。"——《宋史·司馬光傳》

其次,王安石變法中的諸多舉措都將矛頭指向了士大夫階層。過去官僚階層購買田地,能夠享受優待,並且不用繳納賦稅。

變法之後,這群人不僅要交稅,而且還要抽丁爲公服役,不想服役便拿錢來抵。變法得罪了文官集團的既得利益,作爲其中的一員代表,司馬光抵制新法也就很好理解了。

其二,理念不同,分道揚镳

王安石與司馬光兩人其實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忠君愛國、愛戴百姓、有自己的想法、不隨波逐流等,所以二人才能成爲關系要好的朋友;不過卻因變法的觀念不同最終導致分道揚镳;他們之間的分歧,就在于各自的立場不同。

王安石主張“開源”,增加國庫收入;而司馬光認爲“節流”才是硬道理,限制王公貴族的賞賜,減少鋪張浪費;司馬光的倡議短期看似有效,但長此以往必定難以維持一個龐大王朝的開支。

司馬光的想法是減少朝廷幹預,主張放任自由;他認爲王安石變法是通過與民爭利的方式來充實國庫,國家是富了,但百姓也更窮了。

其三,變法漏洞百出,強烈抵制廢除

變法的初衷是“富國強兵”,但越到後面越脫離實際了;變法內容中的“青苗法”本來是通過借貸緩解百姓手頭緊的窘況,但最終卻演變成了強買強賣,導致百姓越來越窮,生活都難以維持。變法效果的不理想,成爲了司馬光反對新法的關鍵之所在。

陛下誠能罷制置條例司,追還提舉官,不行青苗、助役等法,雖不用臣,臣受賜多矣。——《宋史·司馬光傳》

不僅如此,而且新法還演變成了派系鬥爭,維護新法的官員不管能力如何都會受到重用,反對新法的大臣不論對錯都會受到懲戒;如投機倒把的蔡京,遭到貶谪的蘇轼,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終新法變成了一個畸形。

改革進行到了如此地步,宋神宗趙顼也很無奈;當他看到變法後的百姓仍過得水深火熱之後,立即決定廢除新法。

隨著宋神宗趙顼的駕崩,王安石的新法暫時宣告了失敗;因爲守舊派又重新登上了曆史舞台;司馬光重新主政後,他廢除了王安石的諸多改革舉措。

遂罷保甲團教,不複置保馬;廢市易法,所儲物皆鬻之,不取息,除民所欠錢;京東鐵錢及茶鹽之法,皆複其舊。——《宋史·司馬光傳》

如今看來,王安石超越時代的思想似乎並不適合千年前的宋朝,倒是司馬光的“保守理念”更適合當時的發展;難道王安石的變法真的沒有任何意義?非也。

公元1081年,變法後的第十二個年頭,西夏發生了內亂;宋神宗趙顼有了實力對抗西夏,決定出兵征討,一雪前恥;宋軍兵分五路,前期進展非常順利,但隨後卻在永樂城之戰中慘敗而歸。

雖然敗了,但宋軍拿下了包括蘭州在內的諸多戰略要地,變法也算是沒有白費。

北宋能奪得一地實爲不易,司馬光主政後,竟然主張將變法派在戰爭中奪取的土地還于西夏;在司馬光的運作之下,最終打下的疆土又白白送給了西夏。砸缸的神童,如今卻砸了大宋的江山;不禁令人詫異,這還是不是大家所熟悉的司馬光?

不得不說,王安石的變法確實強大了北宋王朝;而對于西夏的態度,司馬光卻妥協忍讓,單憑這一點,就不如王安石。如果司馬光當初不反對變法,並讓新法持續下去,北宋是否還會被西夏一直碾壓呢?

1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