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時刻,枭雄落幕:阿拉法特是如何一步步丟掉手中的槍的?

文史檔世界 2024-05-06 21:20:58

1972年9月4日淩晨4點,慕尼黑奧運村門外,8名喬裝成運動員的黑影悄然翻越2米高的鐵絲網,朝著科隆街31號公寓撲去。

這裏,住著他們此行的目標——以色列代表團。

此時,沉睡中的以色列運動員絲毫不知道,危險正在悄然降臨。

拿出事先偷配好的鑰匙,公寓門被輕松打開,一名以色列運動員被驚醒,他迅速叫醒其他運動員與行刺者展開搏鬥。在斷斷續續的槍響後,2名運動員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爲人質。

很快,行刺者提出了他們的要求:放了被以色列關押的200多名巴勒斯坦囚犯,不然就撕票。

西德警方佯裝答應,實際部署了救援計劃。

第二天晚8點,西德警方在沒有看清形勢的情況下,貿然下令狙擊行刺者,雙方發生槍戰。最終11名以色列人質全部被殺害,西德1名警察犧牲;行刺者中5人死亡,其余人被俘。

這便是震驚世界的慕尼黑慘案。

激戰中被炸毀的直升機

這也是奧運史上最慘痛的悲劇。

就在兩年前,德國總理勃蘭特還在波蘭猶太人遇難紀念碑前雙膝下跪,表達對德國法西斯在二戰中的罪行忏悔;這場奧運會的初衷,也是調和東西德國、以及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矛盾,安保的級別是德國刻意降低的,爲的就是打造一個歡樂氣氛。

慘案發生後,德國對安保的松懈遭到了廣泛的指責,同時把巴解組織也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因爲,這8名刺客正來自一支叫做“黑九月”的巴勒斯坦激進組織。

猶太人向來是睚眦必報的主,“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更被他們視爲箴言。時任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強調:“以色列的拳頭知道做什麽,我們將徹底擊敗他們,無論他們在哪。”

于是,一場又一場來自以色列的複仇行動開始了......

【一】

在以色列的報複性行動下,多名“黑九月”高級領導人接連被鏟除。

黎巴嫩境內的巴解組織也未能幸免。1972年至1973年,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了數不清的空襲,其中喪生最多的是無辜的黎巴嫩人,而非主要目標巴解武裝分子。

但以色列不管那麽多,他們甯可錯殺一萬,也不放過一個。

就在以色列大力複仇的時候,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了,並且初期以色列被打得抱頭鼠竄。

但事實上,這場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只想收回第三次中東戰爭丟失掉的土地,而無意將以色列徹底滅國,甚至在埃及軍隊突破西奈半島後,並沒有乘勝追擊,給了以色列喘息之機反撲。

這一切的一切,都讓身在黎巴嫩的阿拉法特繃緊了神經。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矛盾正愈發不可調和,以色列情報組織“摩薩德”不斷對阿拉法特展開暗殺;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又並不真正支持巴勒斯坦建國,這讓阿拉法特産生了動搖。

1974年6月,阿拉法特召開了一次委員會會議,會議通過的《臨時綱領》中提出,以武裝鬥爭爲主的各種鬥爭方式來解放巴勒斯坦領土。

與會人員都感受到了異樣。過去,阿拉法特總將武裝鬥爭稱爲“唯一方式”,而現在改爲了“主要方式”,這意味著還有靈活應變的“次要方式”。

隨著阿拉法特將他的鬥爭策略進行補充,“漸進式”的建國方案逐漸顯現出來,以往“恐怖之王”的形象慢慢被摘幹淨了,法塔赫在國際和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力顯著提高。

1974年10月的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巴解組織被首次強調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並宣布將爲其提供財政援助。但與此同時,法塔赫內部的裂痕也正愈發凸顯。

一個月後,阿拉法特在聯合國大會演講說:“我帶著橄榄枝和自由戰士的槍前來,不要讓橄榄枝從我手中落下”。

雖然這場演講收獲了滿堂彩,但是在巴解組織內部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什麽“一手橄榄枝,一手槍”的,難道你阿拉法特要與搶走我們土地的以色列人,談和平不成?

首先發難的是一名叫阿布·尼達爾的法塔赫高層領導,他另起爐竈,成立了“法塔赫-革命委員會”。後來,本就與法塔赫有分歧的“人陣”,也搞了一個“拒絕陣線”跟巴解對著幹。

阿拉法特想要通過“和平方式”謀求建國的道路,舉步維艱。

而以色列那邊,他們可不會辨別各種襲擊是出自巴解組織中的哪一派,而是將全部怒火發泄于阿拉法特領導的巴解組織這一整體。

更糟糕的是,巴解組織內部的一些激進分子“記吃不記打”,他們沒有在約旦內戰和“黑九月事件”中吸取一點教訓,又跟黎巴嫩鬧起了矛盾......

【二】

黎巴嫩的情況是非常複雜的,穆斯林和基督徒人口基本各占一半,教派對立非常嚴重,穆斯林想讓黎巴嫩幫著巴解打以色列,基督徒則想幫著以色列鎮壓巴解。

巴解內的一些極端分子也不老實,對一些親以的黎巴嫩政府官員展開了暗殺活動。

1975年4月,黎巴嫩長槍黨領袖皮埃爾·傑馬耶勒遭到襲擊,他本人沒死,但他身邊的幾名保镖則被殺害。

長槍黨是基督教馬龍派政黨,對巴解組織一直持敵視態度,這下給了長槍黨一個鎮壓巴解組織的機會,長達18個月的黎巴嫩混戰開始了。

城市變爲戰場,成千上萬人流離失所,有著“中東小巴黎”之稱的黎巴嫩變成了一片廢墟。

盡管在沙特的調節之下,內戰告一段落,但沖突仍在繼續,黎巴嫩境內出現了100余個大大小小的政治團體,每個團體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彼此互相攻伐。

終于,觀望許久的以色列決定親自下場了。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駐英大使遇刺”爲由,出動海陸空10萬人,大舉進攻黎巴嫩境內的遊擊隊,他們不僅想徹底清除巴解武裝,還企圖在黎巴嫩建立一個親以政權。

這便是第五次中東戰爭。

這場戰爭幾乎是一場以色列單方面的暴打,在以色列使用坦克、飛機、導彈等現代化武器協同掩護作戰時,巴解組織中許多人的武器甚至還是二戰時剩下的。

僅僅12天時間,巴解組織12年積累的家底就幾乎被打光了。

阿拉法特看著這滿目的瘡痍,只能帶著殘兵敗將們遠走突尼斯。

此時的阿拉法特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悲涼。

他自己一生躲過了近60次暗殺,但並不能代表上蒼永遠眷顧著他,從埃及到科威特,再到約旦、黎巴嫩,如今又要去突尼斯,他始終無法再回到他的老家加沙。

他半生的顛沛流離似乎都在證明一件事——他的信仰指向的是條死胡同。

在無限悲涼之下,阿拉法特向命運“妥協”了,他手中自由戰士的槍滑落了。

1984年,阿拉法特在埃及的斡旋下,主動與曾經的仇敵約旦和解。

12月,又向以色列提出了一個新方案——“以土地換和平”。

這一宣言徹底讓炸了鍋,無數的罵聲加在了這個53歲的老頭上,巴解組織的分裂進一步加劇了,各種極端勢力蓬勃發展,其中就有如今正把中東攪得天翻地覆的哈馬斯。

阿拉法特仍不氣餒,最終出現了1993年8月的那副“世界名畫”:

阿拉法特帶著他那獨特的方格頭巾,快步走向以色列總理拉賓,兩人在美國白宮草坪前緊緊握手,並簽訂了象征中東和平的《奧斯陸協議》。

次年,阿拉法特回到了他闊別27年之久的家鄉加沙,他的家鄉人民挂起了歡迎他回家的橫幅,慶祝這位奮鬥半個世紀的英雄爲他們帶來了和平的曙光。

【三】

事實證明,以色列擊毀阿拉法特手中的槍的同時,也同樣會擊毀他手中的橄榄枝。

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猶太激進分子槍殺,傷重不治。此後,《奧斯陸協議》淪爲了一張廢紙,一波又一波的襲擊,不斷朝被以色列分割成無數飛地的巴勒斯坦領土襲來。

到2001年後,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控制地區所有可落腳的官邸,幾乎都被摧毀,巴勒斯坦唯一的一座機場也被炸了,以色列想讓阿拉法特無處安身。

阿拉法特成爲了一位沒有國土的總統,但他仍然宣稱:“這是我的祖國,他們可以殺死我。但是沒有人能夠把我趕走。”

此時,以色列總理是極爲強硬的沙龍,他下令將阿拉法特死死圍困在城中,一圍就是3年。

就算期間阿拉法特的健康狀況極爲不佳,也不讓其外出就醫。

直到2004年10月,以色列才在輿論的壓力下,勉爲其難地把阿拉法特放了出去。

2004年10月29日,病入膏肓的阿拉法特被空運至法國貝爾西軍醫院。

這次,他沒有戴著那標志性方格頭巾,而是穿著夾克衫和皮帽,面色憔悴的他向爲他送行的民衆揮手致意,聲稱“他一定會回來”。

但病魔這次沒有放過這位中東“不死鳥”,11月11日淩晨3點,阿拉法特永遠地離開了。

小結

有人說,阿拉法特是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戰士;還有人說,他是造成巴勒斯坦苦難的“罪人”。

但毫無疑問,他幾乎等同于巴勒斯坦國家的象征,是他給了這片土地以解放的希望,又親手毀掉了它。我們無法苛責阿拉法特更多,因爲他已經做到了他能做到的一切。

阿拉法特已經離去20年,巴勒斯坦人的真正解放卻仍未實現。

直到今天,阿拉法特的家鄉加沙地帶仍是一個巨型的露天囚籠,或許,這場沖突仍會繼續下去,因爲阿拉法特給了當地人民最深刻的教訓:“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別想得到。”

參考文獻:

1. 法塔赫研究-賈龍陽

2. 左手持槍__右手持橄榄枝──阿拉法特傳奇_袁金輝

3. 阿拉伯聯盟對巴勒斯坦政策的演變(1945-1989年)-田俊才

3 阅读:1674
评论列表
  • 2024-05-07 20:48

    阿拉法特就是罪人!巴勒斯坦的罪人!從來沒有和平是談判桌上獲取的!

    用戶42xxx98 回覆:
    一派胡言,你家被劫匪侵占不要反抗?難道用跪下來軟化劫匪,有用嗎?
    一陣風 回覆:
    呵呵沒有阿拉法特的忽悠 以色列壓根就不會從加沙 和約旦河西岸撤軍 根本沒機會組織起來大的武裝 更不會有建國一說 從一開始約旦和埃及就沒想讓他建國
  • 2024-05-08 07:15

    作者不要歪曲史實!

文史檔世界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