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論道丨中國開啓人類探月新篇章

中工網 2024-05-13 05:30:23

國際論道

原標題:嫦娥六號探測器開啓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之旅——(引題)

中國開啓人類探月新篇章(主題)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嚴瑜

近日,嫦娥六號探測器由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啓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之旅。多家外媒報道稱,這是“一項非凡的任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

將實現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樣返回

據埃菲社近日報道,中國嫦娥六號探測器于北京時間5月8日進入環月軌道飛行,向完成月球背面采集樣本任務又邁進一步。

該社報道稱,5月3日升空的嫦娥六號探測器成功實施近月制動,順利被月球引力捕獲。進入環月軌道後,嫦娥六號探測器將調整環月軌道高度和傾角,爲下一步任務作准備,包括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軟著陸,預計將采集約兩公斤樣本。嫦娥六號探測器從發射至采樣返回全過程約53天。

德國《法蘭克福彙報》網站報道稱,爲了准備嫦娥六號任務,中國在3月將鵲橋二號中繼星送入月球軌道,旨在確保月球背面的嫦娥六號與地球地面站之間的通信。報道稱,嫦娥六號任務是在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背面著陸)和嫦娥五號任務(月球采樣並返回地球)的基礎上進行的。嫦娥六號探測器由四部分組成:軌道器將提供進入月球軌道所需的推進力,然後繞月球運行;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將降落在月球背面並收集樣本;樣本由上升器送入軌道器;軌道器返回地球時釋放旨在安全運送月球樣本的返回器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

此前,人類共對月球進行過10次采樣返回,均位于月球正面。拉美社報道稱,嫦娥六號探測器將實現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樣返回。

美聯社稱,嫦娥六號探測器如能順利在月球背面著陸並帶回樣本,將幫助人們深入了解較少探索的月球背面與更廣爲人知的月球正面之間的差異。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指出,嫦娥六號著陸器取回的月球背面樣本可以幫助科學家研究月球和太陽系的演化,並爲推進中國的探月計劃提供重要數據。

英國《獨立報》認爲,探索月球背面的任務“更具挑戰性”。在月球上著陸探測器本身就很複雜,而中國這次計劃從研究較少的月球背面取回樣本,並將其帶回地球供科學家研究。

今年是中國實施探月工程20周年。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六號,從初探月宮到詳細勘察,從月面觀測到月背探秘,從遙感觀測到取樣返回……在完成“繞、落、回”三步走規劃的基礎上,中國探月工程一步一個腳印,開啓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指出,多年來,中國有條不紊地將探索範圍從地球軌道延伸到月球,甚至火星。中國已成功將無人航天器降落在月球背面,並從月球正面帶回樣本,而嫦娥六號任務嘗試將兩者結合起來。

英國《衛報》認爲,自2007年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首次飛行任務正式實施以來,中國在月球探測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此次嫦娥六號任務如獲成功,將大大增強中國在2030年前將人類送上月球的信心。該報還稱,在2026年前後和2028年前後實施的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任務中,中國將開始探索月球南極是否有水,並在月球南極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以實現中國在2030年前將航天員送上月球的目標。

中國以穩健步伐推進航天事業發展

談及嫦娥六號任務,多家外媒用“裏程碑”來形容其重要意義。路透社認爲,這是“中國月球和太空探索計劃的又一個裏程碑”。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作爲“中國迄今爲止最複雜的探月任務之一”,嫦娥六號任務是對中國航天能力的一次關鍵考驗,標志著中國努力建設航天強國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埃菲社指出,近年來,中國爲發展航天事業投入巨大,並取得衆多裏程碑式的成就,如嫦娥四號探測器于2019年1月在月球背面成功軟著陸,成爲人類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

外媒關注到,從“嫦娥”探月到“天問”探火,再到“羲和”逐日,中國航天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太空探索範圍更深更廣。新加坡《聯合早報》指出,中國在空間站建設、探月工程等領域穩步向前。

法新社回顧了4月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和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在中國空間站勝利“會師”,稱中國是全球第三個獨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該社稱,中國加速推進航天夢,不斷取得新進展。過去10年,中國政府爲航天事業發展投入大量資源,並取得數項令人矚目的成就。

據悉,2023年中國航天實施67次發射任務,位列世界第二,研制發射221個航天器,發射次數及航天器數量刷新中國最高紀錄。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47次發射全部成功,成功率100%,累計發射突破500次,其他商業火箭發射20次。今年2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發布《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3年)》指出,中國航天2024年全年預計實施100次左右發射任務,有望創造新的紀錄。

塔斯社報道稱,中國正在積極發展航天事業,研發氣象、通信和導航衛星以及月球探測技術,實施小行星和火星研究項目。中國空間站也已做好開展國際合作的准備。

彭博社稱,中國公布今年將大幅增加太空任務頻率的計劃,這將鞏固其作爲全球第二活躍的太空發射者地位,僅次于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該社還注意到,除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發射,其他公司也會進行火箭發射。這些公司包括去年將朱雀二號(全球首枚成功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送入軌道的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今年1月首次完成軌道發射的東方空間公司。報道稱,中國政府正在海南建設一個新的發射基地,專門用于商業太空發射任務。該中心自2022年以來一直在建設中,預計將于今年6月底投入運營。

美聯社稱,中國一直以穩健的步伐推進航天事業發展,這反映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實力和全球影響力實現了巨大增長。

爲未來國際航天合作提供新機遇

嫦娥六號任務開展的務實國際合作同樣引起外媒關注。

俄新社報道稱,嫦娥六號探測器不僅配備了中國制造的裝置,還搭載了包括法國氡氣探測儀、歐空局月表負離子分析儀、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和巴基斯坦立方星在內的科學載荷。

5月3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在海南海口召開嫦娥六號國際載荷研討會。來自巴基斯坦、法國、意大利等12個國家航天機構、駐華使館以及聯合國、歐空局等國際組織的約50名國際友人齊聚一堂,共商合作,同時見證嫦娥六號任務發射。

巴基斯坦國家電視台直播了嫦娥六號任務發射過程。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通過巴總理辦公室發表聲明說,嫦娥六號任務選擇巴基斯坦參與國際合作是對巴基斯坦科學家能力的認可,是巴基斯坦技術發展的曆史性時刻。取得的成果將增強巴基斯坦在衛星通信領域的能力,爲科學研究、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創造新的機遇。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理查德·德格裏斯近日在澳大利亞“對話”網站發表文章指出,預計嫦娥六號任務采集到的樣本將與國際社會共享,以進行深入分析,就像中國其他空間科學任務的數據那樣。在當前國際局勢下,嫦娥六號任務是建設性國際合作的一個範例。

探索浩瀚宇宙是人類的共同夢想,發展航天技術是人類的共同事業。多年來,中國積極開展航天國際合作,推動航天事業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多家外媒注意到,2023年10月,中國宣布計劃將自己的空間站規模擴大,從3個艙段擴展至6個艙段。這一計劃將不僅延長中國空間站的運行壽命,還爲其他國家宇航員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近地任務替代平台。外媒認爲,這一舉措標志著中國在太空探索領域的不斷進步,並將爲未來國際航天合作提供新的機遇。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指出,中國在不斷增強太空實力的同時,一直和其他國家發展合作夥伴關系,爲其他國家提供發展機會。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1 阅读:118
评论列表
  • 2024-05-13 10:28

    月球在不久的將來會建設太空港,月球將成爲進入宇宙深空的中轉基地。火星將成爲銀河自由交易港。地球的人類不久的將來會改造30顆星球變成易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