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媽,靠一根針迷倒愛馬仕,吸金800萬

最華人 2024-05-05 11:23:35

中國大媽,不鳴則已,一鳴絕對驚人。

連老外都知道“Dama”(中國大媽)是神一般的存在,前有大媽批量買黃金叫板華爾街,後有大媽組團炒房、炒股引領投資風潮……

而今天這位四川大媽,僅憑一根繡花針,便震撼了時尚界。

她的作品,被愛馬仕、星巴克、植村秀等國際品牌追著要。

她的人生,則因著汶川地震,迎來了巨大轉折。

曾經默默無聞的農村婦女,而今身價百萬的非遺傳承人——她用大半生的堅守證明了:小小繡花針,也是無窮生命力。

她叫楊華珍,“藏羌織繡”傳承人。

故事的開始,是一段貧乏又閉塞的歲月。

楊華珍出生于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一個偏僻的山村裏。

那裏有美麗的墨爾朵山,有大片大片溫柔的雲,以及每家每戶都會的刺繡。

● 四川阿壩小金縣。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楊華珍的父親是羌族人,母親是藏族人,家裏七個兄弟姐妹,都是父母的寶,也加重了生活的擔。

母親平日裏爲了省錢,十來口人的衣服鞋子全靠自己,一針一線,親手縫制。

自5歲起,楊華珍便跟著母親和嫂子學刺繡——稚嫩的小手,笨拙的針腳,卻一點點變出了生動的圖案:格桑花、小樹葉、羊角花……周圍鄰居看了,連連點頭:這姑娘手真巧。

● 藏羌織繡。圖片來源:壹圖網

8歲那年,楊華珍看到同學有個布娃娃,羨慕極了,連著好幾次做夢都夢見布娃娃。

可家裏的條件,根本買不起。思來想去,她悄悄收集過年用剩下的布頭,自己拿起針線,縫了一個娃娃,上面還繡著代表藏羌文化的圖案。

布娃娃的夢想,在自己手裏成真的那一刻,楊華珍又高興又得意。

到12歲的時候,楊華珍已經無師自通地學會縫制繡花鞋了。

母親見她對針線如此感興趣,便將藏羌織繡的技藝詳細地教授給了她。

無論是課余休息,還是放牛牧羊,這個山村女孩總隨身帶著針線,找塊布,便能沉浸到另一片五彩天地。

後來她的這份手藝在村裏越發有名氣,誰家結婚辦喜事,都請她幫忙繡禮服。

● 楊華珍

那時的楊華珍,並沒有把這樣一份手藝放在心上,拮據的生活急需她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

大專畢業後,她自學攝影技術開過照相館,後來又去報社成爲了專職攝影記者。

相關攝影學習讓楊華珍對圖片設計有了新的理解,而對藏羌織繡的熱愛也促使她更多去關注這門傳統技藝——源源不斷的新靈感向她湧來,連帶著家鄉秀麗的山水,嘉絨藏族毛、麻、棉編織技藝,以及幾十年從未間斷的刺繡實踐。

只是這一切,都尚且停留在愛好層面。

如果沒有汶川地震,也許楊華珍會永遠做一名攝影記者。

2008年5月12日,劫後余生的她,改選了人生航線。

2008年5月12日,楊華珍接到工作任務從馬爾康前往成都,冥冥中仿佛有天助,讓她恰巧避開了地震核心災區。

等她第一時間趕到災區參與新聞報道時,破碎的家園、逝去的生命無不觸動楊華珍的心。

看到很多幸存者爲生計發愁,楊華珍忽然萌生了一個念頭:發展刺繡,這手藝能養活人。

幾經考慮後,她向報社遞交了辭呈。

2009年,楊華珍將汶川及周邊地區18名刺繡能手動員起來,成立“嘉絨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協會”,帶著針線和布料,走出大山,去成都找機會。

初到成都的時候,十幾位年逾六旬的老姐姐,白天跑市場賣繡品,晚上挑燈趕産品。

大家擠在小小的廉租房裏,外賣都舍不得點,自己買菜做飯,省下錢來買布料。

楊華珍回憶創業初期的情景,憋著一股勁:“那些老姐姐都是頭一次走出大山,她們給我說,跟楊老師出來闖江湖,不能這麽‘瓜兮兮’地回去。我就曉得,她們不甘心。”

後來知道她們的人越來越多,訂單也漸漸找上門來。

“我們接到一家賓館的訂單,做一批床上用品和室內裝飾品。38萬,那是我們創業的第一桶金啊。姐妹們高興得又唱又跳,大家都喝醉了。”

就這樣,在楊華珍的帶領下,藏羌織繡真的成功創業賺了錢。

爲了解決更多殘疾人士的就業問題,楊華珍還大方傳授技藝,開辦藏羌織繡技能培訓班,現已幫助200多名殘疾人士實現了在家就業。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楊華珍的善念初心,不僅助力了災區重建,還身體力行地傳承了民族文化。

藏羌織繡,其實是“藏族編織”和“羌族刺繡”的合稱。這種古老的刺繡技藝流傳于四川甘孜、阿壩一帶,有著上千年的悠久曆史。

由于缺少文字記錄,藏羌織繡千百年來全靠口口相傳。它針法細膩多變,色彩明快,裝飾性強。

“在我的家鄉,每戶人家都會藏繡,每個人都是小時候看著媽媽奶奶怎麽繡,邊看邊學就會了。”

楊華珍和很多藏族、羌族繡娘一樣,都是在家中長輩耳濡目染下,開啓的刺繡世界。

● 楊華珍作品《四姑娘山》

雖然家家能繡,但使用的針法和圖案風格並不一致。

通常藏羌織繡的刺繡手藝以精致的挑花爲主,另有鈎繡、堆貼繡、接針繡等多種繡法。

細心的楊華珍在對織繡工藝進行梳理的時候,發現有些傳統針法正瀕臨失傳:“鈎繡是一種古老的刺繡技法,分爲單鈎、雙鈎,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服飾上就有單雙鈎繡的紋飾。”

● 楊華珍作品

爲此,她帶著團隊深入到汶川、黑水、茂縣等地的古老村落中,尋訪傳統手藝人,進一步收集資料,整合技藝。

2011年,楊華珍的努力奔走再次得到回應——她被評爲“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同年,“楊華珍大師工作室”也在映秀成立,吸引了更多的織繡愛好者加入到創業團隊中。

● 楊華珍教學中(左一)

“老祖宗留下的手工活是文化也是財富,最難的時候我們靠它度過,以後我們要更加珍惜它、傳承好它。”

在楊華珍看來,真正意義的傳承,不僅要掌握先輩留下來的技藝,還要與時俱進,擴大影響,推陳出新。

于是,這位傳承人把眼光投向了四川之外的遠方。

2014年,楊華珍帶著精美的藏羌織繡作品,遠赴香港,參加香港國際授權展。那些用針線刺繡呈現的奇花異草、錦繡山川很快吸引了不少品牌方的注意,就這樣,楊華珍在摸索中開啓了神奇的IP聯名、授權之路。

“2014年,一家國際知名化妝品公司的代表帶來兩個光禿禿的瓶子,讓我給瓶子穿身‘衣服’。”

彼時,楊華珍並沒有聽過“植村秀”的名字,只知道如果給這兩個瓶子“穿衣服”,能得到20萬人民幣的設計費,以及一定比例的銷售提成。

在了解這兩款潔顔油的成分後,楊華珍爲綠瓶(主要含綠茶成分)設計了羌族茶花圖案,取名“生生不息”;而爲黃瓶(主要含有8種植物)設計了一根藤蔓並綴有玉米、生姜等8種植物,寓意三生萬物。

她懷著忐忑的心情將手稿發給品牌方,沒想到第二天就收到回複:成交,按手稿進行繡制。

品牌方甚至對楊華珍提供的圖案感到驚歎:極具民族特色的花紋裏,流露出強大的生命力。

楊華珍如約完成設計,“3天就賺了20萬,這個生意太劃算了”,更令人興奮的是,後續她還收到了100多萬的産品提成。

隨後,一個接一個的國際大牌向這位手藝人投來了橄榄枝。

2015年,星巴克邀請她設計羌繡星享卡——黑底卡片上,婀娜多姿的白色山茶花,沉穩又耀眼。

2017年,香港美發品牌HairConer一眼相中的楊華珍的作品《五十六朵花》,花大價錢購買繡品的同時,還邀請楊華珍擔任包裝圖案主設計師。

●《五十六朵花》

2021年,在時尚界向來挑剔謹慎的愛馬仕,也主動找到了楊華珍——選中她創作的《蓮花化生圖》和《十二月花》,簽約將畫面元素融入到了愛馬仕的絲巾設計中。

● 《蓮花化生圖》,創作靈感來源于敦煌壁畫

短短幾年時間,楊華珍和各類品牌簽約獲得的設計費與銷售提成,總額已超800萬人民幣。

古老的藏羌織繡,在與時俱進的融合、嫁接與重組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原本默默無聞的四川大媽,憑借一根繡花針,不僅實現了財務自由,還幫助同胞就業,狠狠地振興了家鄉傳統文化。

有人也許會問:非遺傳承人千千萬,爲何就她能屢屢獲得大牌青睐?

楊華珍對此的回答很清醒:

“大概是我在傳承手藝之外,對中國傳統文化還有自己的理解和表達。”

確實,她很多作品都在傳統基礎上融入了創新元素,大膽將刺繡與潮流相結合,不設條框,自由創作。

今年3月,在成都《功夫熊貓4》的首映禮上,楊華珍攜新作《神龍大俠》亮相,轟動全場。

● 楊華珍刺繡作品《神龍大俠》

在傳承發揚藏羌織繡的路上,楊華珍總有源源不斷的創想與妙思。

近年來,她積極與高校展開合作,試圖吸引年輕人加入到織繡團隊中。

“如果不傳承,非遺就失傳了。”

相較于紛至沓來的品牌訂單,楊華珍更在意這份技藝的生命力。

曾經年輕人不願意碰刺繡,是嫌它賺不了錢,養不了家。楊華珍工作室成立初期,也遇到過這樣的“留人難題”。

現在,市場打開了,後繼者也來了,甚至有碩士、博士申請加入團隊。年輕血液的出現,不僅積極推進了刺繡紋樣收集、數據整理等工作,還讓工作室的設計更加年輕化。

“祖先留給我們的東西,人人都有責任來保護它、傳承它。所以現在我不擔心,我高興的就是後繼有人。”

一場地震,偶然改變了一個人的航向;

一根花針,璀璨綻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

唯有熱愛,可達夢想彼岸;唯有熱愛,可創無限天地。

而今,楊華珍手裏針依然在布上來回穿梭,

針起線落間,繼續織繡著屬于自己的傳奇。文/余葉子

1 阅读:932
评论列表
  • 2024-05-06 01:16

    這位四川大媽真是厲害,一根針就能讓愛馬仕等國際品牌追捧,真是讓人佩服

  • 2024-05-05 11:52

    藏羌織繡是一門有價值的傳統技藝嗎?

  • 2024-05-05 14:35

    好,這才是傳統文化的價值

  • 2024-05-06 08:23

    一根花針,璀璨綻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

最華人

簡介: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最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