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魏延因何被殺,蜀漢後期城府極深之人費祎

魔法劇說 2022-11-06 08:00:34
蜀漢名將魏延在諸葛亮北伐曹魏時,他堪稱蜀漢方面諸葛亮之下的絕對男二號。他到底是怎麽死的?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諸葛亮料定魏延必反,在自己病逝五丈原前預留參軍楊儀錦囊妙計,密令馬岱斬殺了圖謀不軌的魏延。

但是三國志的敘述,不斷興師北伐曹魏的諸葛亮,在公元234年屯軍五丈原期間病情惡化,自知不久于人世的他,臨終前召開了一次會議,安排身後事。爲避免驚動曹魏軍隊,諸葛亮在會上確定了自己死後全軍密不發喪,慢慢班師回朝的策略,並與楊儀、費祎、姜維等心腹討論出魏延斷後,姜維次之的退軍順序,同時強調魏延如果不聽調遣,就不管他,自行退兵。值得注意的是,作爲當時蜀漢的重要將領,魏延卻沒能出席這場極爲重要的會議。要知道,諸葛亮死時,魏延官拜征西大將軍,封爵南鄭侯,假節,論官職爵位都遠高其他參與會議的將官,以此身份卻被排斥在外,必定是諸葛亮有意爲之。而且,從安排魏延斷後的軍令看來,諸葛亮似乎已經算定魏延在自己死後將抗命成爲叛逆。事態的後續發展果然如諸葛亮所料,他死後,魏延擅自率軍南返,並且燒棧道阻斷蜀漢主力軍隊的歸路,楊議等人只能命令軍隊在山中開道,晝夜兼行。之後魏延率軍與楊議的軍隊對峙,不料部曲卻離心離德,紛紛逃亡。他最後只能帶著寥寥數騎逃亡漢中,卻在途中被馬岱斬殺。相比起前半生的風雲激蕩,結局可謂窩囊。

通過三國志的記載不難想到,諸葛亮既然算准了魏延會反叛,那麽殺死魏延肯定也是出自他的受益。這不僅是三國演義采用的說法,同樣是長期以來大部分人的共識。事實果真如此嗎?要合理解釋這個問題,需要先解釋一個前置問題,即諸葛亮爲什麽認定魏延會不受控制?一來自然與魏延桀骜的性格有關,二來也與丞相長史楊儀存在重大幹系。楊儀聰穎練達,精熟政務。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與心腹,魏延則與楊儀素有嫌隙。魏延智勇過人,戰功卓著,但其性格頗爲自傲。當蜀漢上下對自命不凡的魏延都退避三舍的時,只有同樣驕矜傲人的楊儀不讓魏延,魏延由此極恨楊怡,二人關系視同水火,每當發生爭執時,魏延甚至會當衆拿著刀在楊儀面前比劃,以示威脅,常常嚇得楊儀涕淚縱橫。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二人不合之事,連孫吳亦有所耳聞。孫吳君主孫權曾談及此事,認爲既然魏延、楊儀不和,卻又都被委以重任,等到諸葛亮去世,沒人能壓得住場面,必然生出大禍。

諸葛亮自然深知此事,但他既愛惜楊儀的才幹,又要憑恃魏延的骁勇,哪個都不好偏袒,終其一生也沒有妥善解決此事。不過,若說諸葛亮認爲魏延會反叛,只怕有所偏頗。首先,魏延是劉備時代留下來的元老,深受劉備信任器重。至于三國演義說他腦後長有反骨,實屬小說家的杜撰。事實上,魏延在蜀漢屬于嫡系中的嫡系,諸葛亮此前從未有過任何不忠的評價,諸葛亮不可能只由自己的主觀臆斷將魏延定性。其次,諸葛亮雖然定下了魏延不聽命令就不管他的軍令,卻並沒有直接抛棄魏延,反而委任給他了極其重要的斷後之責。古來行軍打仗,用兵者能進能退,退兵的重要性不亞于進軍,只要斷後,軍隊有些許失誤,就可能造成席卷全軍的大潰敗。以諸葛亮的軍事經驗,安排存在隱患的魏延斷後,實乃拉全軍陪葬的昏招。

再次,要是諸葛亮真的早已認定魏延十有八九會反叛並釀成軍事災難,那麽最好的解決措施應該是趁著自己還有一口氣在,親手先把魏延除掉,而不是等自己死後,讓一衆身份地位比不上魏延的將官自行處置。由此可知,諸葛亮確實做出了一系列防備魏延的安排,但絕沒有到認定魏延會背叛蜀漢的地步。畢竟他深知魏延秉性,料定其在自己死後必不會受楊儀等人的控制,于是做好兩手准備,假如魏延奉命退軍,自然無事,即使魏延不奉命退軍,留在前線仍然可以。以抵擋敵軍,收斷後之效。何況除了魏延,還有姜維做第二殿後,這樣一來,便能最大程度上保證主力軍隊的安全。從實際情況來看,魏延的確不聽楊儀的調遣,但按照諸葛亮的計劃,他的結局當不致死,可事實卻是,魏延最終死在了楊儀手中。

如果只看三國志,解釋很簡單,自然就是魏延抛棄主力大軍,擅自南歸,楊儀率軍與他對陣。魏延的部曲自知理虧,全部散去,魏延逃亡,被馬岱追上斬殺。這一過程雖鑒于正史記載,卻令人疑窦叢生。三國志對于魏延之死的敘述,主要存在三處疑點,其一,看當時的軍事部署,魏延及其部曲竟然可以繞開駐軍褒斜谷北口的楊儀,毫不受阻的跑到大軍前面,燒毀谷中棧道。他作爲殿後,怎能輕易拔營離去,又不是直接登機起飛,跑到楊儀前面,楊怡等人又不加以阻止,甚至還眼巴巴看著魏延下令燒掉了棧道。其二一向善待士卒,頗有軍威的魏延,在與楊怡對峙時,他的部曲竟然因爲王平一句話,就離心離德,不受魏延控制。這些士兵之前還能遵循命令將棧道燒掉,等到萬事俱備,卻又因爲明白是非對錯而自發潰散。難道他們都是明事理通大義的道德楷模?尤其在兩漢三國這個部曲對主將依附關系最強的時代,出現這樣的事,完全不可思議,怎麽看怎麽蹊跷。其三,魏延與楊儀在歸途中都向朝廷不斷表奏對方是叛逆,以至于成都出現一日之中,羽檄交至的場面。可實際情況是,魏延堵在楊儀大軍前面,再加上此時棧道已毀,兼之蜀道難行。但雙方的奏報在交通並不發達的當時,竟可同日抵達遠在千裏之外的成都,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三國志作者陳壽在爲魏延立傳時,也對楊儀表奏魏延爲叛賊一事持懷疑態度。他認爲,魏延並非想要反叛蜀漢,本意只是除掉楊儀等死對頭罷了。就此分析,魏延與楊儀火並已不是過去簡單的私怨,而是因爭權而導致的流血事件。楊怡在魏延之死一事上,恐怕制造了若幹僞報,給魏延扣上反叛的帽子,使自己殺死魏延一事名正言順,而後又運用了一些政治手段加以掩護。值得注意的是,每當魏延與楊儀爆發沖突時,固然有諸葛亮在場壓制,不讓事態進一步擴大,也有賴一個人屢屢左右調和。這個關鍵人物就是費祎。

費祎在蜀漢是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之一。蜀漢君主劉禅曾派人詢問諸葛亮,其百年之後誰可任大事者,諸葛亮先後答疑,蔣琬、費祎。費祎曾先後任參軍、司馬等軍中參謀,對諸葛亮在軍政各方面的安排都有較深的理解。可是,就是這麽一個總以好好先生形象出現的費祎,實則與魏延之死有著脫不開的關系。作爲出席諸葛亮臨終會議的重要成員,費祎本應對魏延好生安撫,講明實情,曉以大義,但事實發展並非如此。費祎利用楊儀對魏延積蓄已久的憤恨,通過其看似不經意的舉動,趁楊儀握有軍權時,巧妙的制造了魏、楊二人的火並。那費祎爲何要除掉魏延呢?諸葛亮死後,素有野心的楊儀憑借諸葛亮生前的安排,立即展開奪權行動。

費祎被楊儀派往魏延軍營,向魏延傳達了諸葛亮的安排。魏延果然提出反對,並表示當下自己應率軍留住前線,不可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同時又表達出受制于楊儀的不滿,與諸葛亮身前所料完全一樣,魏延打算將全軍一分爲二,部分退往後方,部分留守前線,並要求費祎與自己聯名寫一封書信通告全軍。費祎表面上滿口答應,心裏對魏延的想法不以爲然。他之所以能成爲諸葛亮的指定繼承人,在于他能堅定貫徹諸葛亮定下的軍政規則,屬于讓諸葛亮放心、實實在在的後繼者。然而,費祎的軍功、威望與實力皆無法與在北伐初始就被委以都前部重任、地位僅在諸葛之下的魏延強抗。魏延無疑將是費祎以及另一名諸葛亮信徒蔣琬順利接班諸葛亮的最大威脅。一旦魏延返回成都,二人自然無法掌權,爲延續諸葛亮的規劃。費祎選擇在楊儀掌握軍權時借刀殺人,除掉魏延這一政治威脅。因此,費祎未對魏延曉以利害,而是麻痹魏延以求脫身。他雖然暫時答應了魏延的要求,但當回去後自然不會踐行承諾。魏延大怒,從此徹底與楊儀翻臉。

此時,魏延與楊儀互指叛逆的上表都已經抵達成都,劉禅問計于同爲諸葛亮忠實信徒的蔣琬與董允,這兩人都爲楊儀擔保而懷疑魏延,爲何遠在成都的蔣婉等人能迅速做出判斷並堅決支持楊儀,而懷疑魏延叛逆?魏延與楊儀不和在蜀漢早已人盡皆知,而蔣琬、董允之所以明確袒護楊儀,全因爲蔣琬、費祎在除掉魏延一事上早已達成默契。作爲諸葛亮第一繼承人,蔣琬感受來自魏延的威脅較其身後的費祎應該更爲直接。若魏延返回成都,必將撼動其繼承人的地位,蜀漢政局也將由此而動亂,這是費祎與蔣琬都不願意看到的。而相對于魏延,楊儀的影響自然遠不及之,由此成爲了費祎與蔣婉手裏的刀。爲了確保楊儀不敗,蔣婉甚至親自率領蜀漢進軍向北,打算介入亂局。得知魏延死訓,方才班師,蔣琬、費祎,自然明知魏延與楊儀並無忠奸之分,有的只是將來政治上的威脅,大小權衡之下,討伐魏延的風險是更可以承受的。因此奉诏討逆,借刀殺人。楊儀爲了栽贓魏延所制造的僞報,作爲同謀的費祎自然也不會揭露。魏延死後,首級獻到楊儀面前,楊儀竟踩踏魏延首級並破口大罵,並在率軍班師後一滅魏延三族。楊儀自以爲功高必能登上高位,卻沒想到最終接替諸葛亮的是蔣琬,因此極爲不滿。

從前劉備在世,楊儀爲尚書,蔣琬爲尚書郎,後來雖都成爲相府參軍長史,但楊儀認爲自己從軍征伐更加辛苦,而且比蔣琬的政治資曆更老,能力更強,所以在人前怨憤不已,公然表達對朝廷用人決議的不滿,又常滿腹牢騷,導致無人敢接近楊怡,只有寬濟而博愛的費祎常常去安慰楊儀。楊儀對費祎深信不疑,最後將自己的心裏話說了出來,聲稱自己當初就應該投奔曹魏,不然也不會落到如今的地步。這番言論興許是氣憤之余,卻讓費祎在魏延死後又察覺到了楊儀的威脅。讓費伊下定決心將楊儀也鏟除。念及楊儀功勞,朝廷在接到費祎密奏後,並未痛下殺手,僅將他廢爲庶民。但並不安分的楊儀又生事端,後因上書誹謗而再次獲罪,最終自殺。楊儀對費祎掏心掏肺,換來如此下場,只能說是自食其果。魏延之死,楊儀與費祎都難辭其咎,況且費祎又除掉凶手之一的楊儀,這場火並對人才資源匮乏的蜀漢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勢必加快蜀漢的衰落。

後世的王夫之在論及此事時點評說,魏延在蜀漢軍隊中的權威僅次于諸葛亮,桀骜難馴,哪怕是諸葛亮一派的領頭羊蔣琬,幾乎沒有參與過軍事行動,威望仍不足以壓制魏延。一旦魏延成功返回成都,難保不會挾持劉禅,屆時蔣琬無法與之爭鋒,費祎之流更無濟于事。魏延用兵膽大冒險,常于穩重的諸葛亮意見相悖,如魏延備受爭議的兵出子午谷奇謀,諸葛亮便不爲所動。魏延也多有抱怨,恨一身才能不得施展,甚至認爲諸葛亮膽怯。若自視甚高的魏延主政蜀漢,則諸葛亮生前的全盤規劃極有可能被打亂,甚至被全部推翻。本就疲敝的蜀漢,哪經得起再一番政治動蕩,不能與諸葛亮的遺志,克遵畫一的蜀漢必將難以爲繼,于是費祎爲國家大事計,魏延不得不殺。而楊儀後來一番抱怨,也讓費祎察覺到隱患,因此費祎連帶著楊儀也一起幹掉。至此,諸葛亮的遺志便可在沒有政治威脅的情況下,由蔣琬、費祎,順次秉行。蜀漢在二人相繼主政下,得以按照諸葛亮的既定規劃,延續數十載,直至費祎遇刺身亡。

蜀漢末期所謂秉承諸葛北伐遺志的姜維,主動出擊,且其戰略部署多有失當,導致巴蜀天險被輕易攻破的。陳壽在三國志中對姜維多有批評,認爲他窮兵黩武,不懂得進退之道。費祎懂得治大國者有烹小鮮之理,因此姜維每欲興軍大舉攻魏。費祎總對姜維加以限制,既是爲秉承諸葛亮的既定方針不改,恐怕亦是爲提防第二個魏延的出現。因此魏延之死,幕後真凶尚有費祎,但魏延絕非費祎,以一己之力所殺。乃是綜合蜀漢政局、諸葛亮遺命、魏延與楊儀間的私怨以及其性格等諸多因素的結果,正如陳壽所言,魏延,楊儀之死,終究還是禍出自己的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誠如斯言。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