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黃帝文化煥發更耀眼的光芒

中原網 2024-04-12 11:05:42

仰睿者才華,聽智者心聲。4月10日,在第十七屆黃帝文化論壇上,6位專家學者聚焦“黃帝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使命”論壇主題,緊扣時代主線,傳承文化根脈,爲大家帶來了一場饕餮的文化盛宴和一次心靈的滌蕩之旅,讓黃帝文化煥發更加耀眼的光芒。

探討儒學精義是對人文始祖最好的紀念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楊朝明以“傳統文化傳承弘揚中的儒學精義”爲題,開啓了第十七屆黃帝文化論壇全天的精彩。一登台,楊朝明就向人文始祖黃帝表達了崇高敬意:“非常感動能有這樣一個特殊的機緣,向我們的人文始祖致敬;非常感動能有機會在這裏和各位學習重溫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碩果——儒學。”

楊朝明表示,從黃帝到夏商周三代,上古時期曆史文化哺育孕育涵養了中國儒學,探討傳統文化傳承弘揚中的儒學精義,實際上就是探尋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精神文明的碩果,是對人文始祖黃帝最好的紀念。

“如果把中華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樹,那麽儒家文化就是這棵大樹的主幹。”楊朝明的形象比喻,爲現場觀衆普及了中華文明脈絡與主幹,並以“天下爲公與中國文化理想和精神追求”“爲政以德與社會規矩意識和管理規則”“推己及人與個人價值觀和修養方法”“執兩用中與人生行動綱領和思維指南”四個方面,系統闡述了儒學要義與精髓。

半部論語治天下,楊朝明表示,孔子學說的特點就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只有讀懂孔子學說,才能真正了解中華文化之博大。”

奏一曲傳統與現代的“交響樂”

“特別高興回到家鄉河南參加黃帝文化論壇,我參加過很多場論壇,但是沒有哪一場論壇能讓我心情如此澎湃。”回到老家河南,著名作曲家關峽心情無比激動。他說,黃帝是中華遠古時期五帝之首,被稱爲中華人文始祖,統一華夏,治國有方,修德立業。

“古代先哲對音樂深入地研究與思考,使中華民族的音樂精神延續至今,影響著現代人的精神生活。”作爲音樂人,關峽的談話離不開“老本行”。他說,《詩經》中,“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區宮廷的樂歌;“頌”是當時王者進行宗廟祭祀的舞曲。

“種族不同,方式不同,愛與責任卻是相同的。”作爲音樂人,關峽在現代交響樂創作中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中國民歌民樂、戲曲音樂等豐富寶藏,在此基礎上守正創新,從民族民間音樂中改編、編曲,講好中國故事。創作出數部廣爲流傳的歌劇,如《悲怆的黎明》《木蘭詩篇》《蔡文姬》,還寫了一部交響幻想曲《霸王別姬》。關峽說,這些作品在歐美演出後,受到了許多國外友人的好評,也讓他們進一步了解了中華文明的曆史、感受中華民族對和平的渴望。

《黃帝內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與“本”

《黃帝內經》是中醫領域的經典之作,擁有豐富的哲學智慧。在華東師範大學東方哲學研究院創始院長王寅看來,《黃帝內經》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與“本”,是中國文化哲學體系之根,其思想體系是一套萬用系統。

王寅認爲,作爲一個擁有幾千年悠久曆史的東方大國,我們的祖先早就形成了一套對宇宙、對天地、對人怎麽活于天地之間的哲學體系,而這一切的定律與法則,都隱藏在《黃帝內經》裏面。他以“東方哲學《黃帝內經》”爲題,從《黃帝內經》的角度論述了中國文化哲學體系的來由和脈絡,以此建立東方文化的哲學道統,並用生動淺顯的話語向大家诠釋哲學的深邃思想、天地人的內在邏輯關系和學理,並深入淺出地論述了中國文化的哲學體系。

爲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黃帝內經》這部國學經典,王寅先後編著出版了《智慧解讀黃帝內經》《道解黃帝內經》書籍,還拍攝了《中國文化的哲學體系》《中醫治病的理論體系》系列影視片,目的在于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向世人講述中國文化的哲學體系。

延續黃帝文化是使命與擔當

“人類文明大體分爲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宮長爲認爲,當下,我們所肩負的時代使命,就是延續黃帝文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爲什麽是這個時代的使命?宮長爲說,中華民族近一百年的曆史,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從社會主義革命到改革開放,中華民族就是要解決現代化問題。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性,正是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

完成時代使命需要如何擔當?怎樣擔當?“從整體上說,我們現在對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視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全國各地都在持續加強文化建設。”宮長爲說,在文化建設中,把以黃帝文化爲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相結合創新發展,就是這個時代的擔當。傳承創新首先要繼承,只有繼承才能創新,只有繼承才能發展。以文化人,讓人們的道德水准、文化修爲跟上時代發展,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從而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在人文與科學交彙點觀華夏文明

作爲一名建築學家,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何鏡堂的眼中,萬事萬物皆相通。他的思維既有工科技術的嚴謹邏輯性,又有人文學科的浪漫與思辨性。

“只有繼承傳統,才能創新發展。黃帝文化精神內涵是和諧、共生的,在建築學中,體現在一個城市曆史積澱過程中形成的個性特征,這便是城市建築風貌。”何鏡堂以“地域·文化·時代——漫談文化傳承與建築創新”爲題進行精彩講述,他認爲,營造中國特色城市建築風貌,應當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而黃帝故裏拜祖大典,就爲這種自信指明了前進方向。

在何鏡堂看來,這種風貌是在地域、文化、時代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並用翔實的文化遺産案例,證實了“要繼承優秀地方傳統文化,提煉地域獨有的文化特征,又要著眼現代先進文化,創造地研究和發展本土文化,還要注意吸收融彙世界文化的優秀遺産,在共性中突出地方個性”這一觀點。

何鏡堂還有一重身份,那就是黃帝故裏園區二期規劃建設團隊規劃設計者。演講現場,他爲大家講述了園區規劃設計、建築單體、室內設計及園林景觀的理念和其寓意。他表示:“將黃帝故裏打造成‘全球華人拜祖聖地、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是真正踐行了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以中華文化之“根” 涵養華夏人文之“葉”

以智者之思,啓百民之智。中國政法大學思政研究所副教授郭繼承以“弘揚新時代中華文化 助力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爲題,層層遞進、深入淺出、引經據典爲大家闡釋了“何謂中華文化”“何故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應歸何處”。

“如果國家是一棵大樹,根深方能葉茂。這裏的‘根’便是黃帝文化,大樹上的每一片‘葉’便是中華兒女。”郭繼承生動形象地引出,“每一片‘葉’都應成爲自身民族文化的建設者、推動者,這是我們作爲炎黃子孫不可推卸的責任”。

爲何中華文化會成爲中華兒女孜孜不倦的價值追求?郭繼承表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她養育了中國人幾千年,早已內化成不斷開拓進取、披荊斬棘的智慧之源。

“中華文化要紮根人民,要正視人性、引導人心,才能增強人們的智慧、境界、格局、德行。”郭繼承認爲,要用中華文化最精彩的智慧不斷涵養這個社會,這要成爲我們的一種社會自覺,從而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來源:鄭州日報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