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似道積極抗蒙,其議和之事始終存疑,忽必烈對其贊賞有加

史海撷英 2024-05-13 17:30:47

《宋史》裏一共確認定了奸臣二十二人,在這些人裏,章惇與韓侂胄從現在評價來看,基本上都不認爲是奸臣,但還有一個人爭議很大,就是賈似道。原因就是宋代幹實事的王安石、章惇是奸臣,而道德君子司馬光就是大大的名臣。實在是難以理解。

從現在情況來看,賈似道並沒有那麽不堪,至少賈似道還是抗元的,說白了就是論迹不論心,賈似道前期確實很有作爲,但是後期大權獨攬後明顯開始腐化墮落、屍位素餐了,襄陽失陷他要負很大責任。同樣是權臣,他不如韓侂胄,但明顯強于史彌遠。

南宋開慶元年七月二十一日(1259年8月11日),這一天無論是對南宋、蒙元,乃至于東亞曆史都是極爲重要的一天,就在這一天,蒙古大汗蒙哥駕崩于宋蒙前線的釣魚城下,曆史無疑在這裏拐了一彎。蒙哥是成吉思汗之孫、拖雷長子,而四弟就是忽必烈,蒙哥的意外駕崩,使得蒙古宗室各路大軍紛紛撤軍,開始汗位的爭奪,實際上並非如此,當時由忽必烈率領的中路軍正在攻伐鄂州(武昌)。鄂州是長江防線重鎮,與襄樊同爲南宋門戶,事關全局。

讓忽必烈做夢都想不到是,鄂州之戰他打一百多天也沒打下來,他贊歎道:“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由于爭奪汗位在即,忽必烈只能撤軍,當時鎮守鄂州的就是南宋最後的權相賈似道。

當初忽必烈要取鄂州的消息傳出之後,宋理宗命賈似道爲鄂州制置使,全權主持鄂州防務。要知道,賈似道可是名將孟珙推薦的軍事人才。要說沒有本事那是不可能的,賈似道的姐姐還是宋理宗寵妃,算是外戚。雖然此時他姐姐已死,但並不妨礙宋理宗對賈似道的信任。

賈似道

宋蒙圍繞鄂州打了兩個多月沒有結果,賈似道很急,因爲城中糧草即將告罄,而忽必烈更急,因爲他要回北方與阿裏不哥爭奪汗位。到了十一月情況發生逆轉。後世的宋、元史書都明確記載,賈似道私自遣使者向蒙軍求和,以“割江爲界,且歲奉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爲條件訂立城下之盟,解鄂州之圍。忽必烈同意議和條件,隨即撤離鄂州城,回家和弟弟爭奪汗位去了。等到忽必烈即汗位,派大臣使宋,賈似道二話不說就把蒙古使臣郝經扣押了16年。一個投降派的奸臣形象躍然紙上,與此前幾個月,親臨前線與士兵同甘共苦、親自率指揮作戰的所作所爲判若兩人。因此後世對于賈似道到底議和沒有議和存疑。

由于賈似道擊退蒙元有功,賈似道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入朝執政十五年。應該說,這十五年賈似道大權獨攬,排除異己,但這十五年也是獨自抵禦蒙元的十五年。應該說,賈似道後世名聲不好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斂財。爲抗蒙實行的種種改革。

南宋與蒙古之間戰事頻繁,沉重的軍費導致財政壓力巨大。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弄錢”最爲關鍵。賈似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實施“公田法”,認爲這一改革“可免和籴,可以住造楮弊,可以饷軍,可平物價,可安富室,一事行而五利興”。衆所周知,兩宋不限制土地兼並,賈似道的公田法是在南宋土地兼並嚴重的背景下實施的一項戰時經濟政策。

具體政策就不說了,而其中最關鍵一點就是公田法規定“買官戶逾限之田”,也就是將官僚、地主占有土地超過規定的部分,抽三分之一買充公田,租賃給農民耕作,政府按原有租額收取田租,公田法實施後,賈似道以身作則,帶頭將自己在浙西的萬畝良田捐出來,此後十四年間,公田法共爲南宋回買田地350余萬畝。顯然這一政策極大地侵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這也是賈似道後世名聲不佳的主要原因。賈似道幾乎是以一人之力在挑戰南宋的土地政策。

士大夫們掌握著話語權,自然對侵犯他們利益的賈似道口誅筆伐。國亡了,需要一個禍國的奸臣來承擔罪名,賈似道辦事不力,就是最大的罪人。要知道鄂州之戰他擋住忽必烈兩個月,給宋朝續命20年,對于這一點士大夫卻故意忽視了。

忽必烈‍滅宋形勢圖

鹹淳四年(1268年),忽必烈在穩定內部之後,開始起兵伐宋,南宋降將劉整提出:““宋主弱臣悖,立國一隅,今天啓混一之機。臣願效犬馬勞,先攻襄陽,撤其扞蔽。”在軍事戰略上提出,放棄進攻四川的戰略。改爲先打襄陽,然後順江而下,取鄂州,陷江淮,攻下臨安。鹹淳六年(1270年),阿術、劉整奉命在襄樊前線造戰艦,練水軍,並用威力巨大的回回炮攻城。

宋廷數次派重兵破圍,均未成功。直到鹹淳九年(1273年),樊城先被攻破,繼而襄陽守將呂文煥舉城投降。襄陽失利後不久,賈似道曾經拼死保衛的鄂州也隨之陷落,長江沿岸主要防衛據點12府州相繼投降。襄陽之戰曆時六年,期間南宋朝廷所花費軍資超過兩千萬,這要不是當年賈似道攢下的家底根本無力再戰。

鹹淳十年(1274年),宋度宗駕崩,元兵攻破鄂州,鹹淳十一年(1275年)正月,劉整去世,賈似道上表出師,抽調各路精兵進發,賈似道自知此行凶多吉少,在出兵前特意囑咐大臣,在江面上准備好出海船只,一旦發生變故,可請趙宋皇室逃到海上,再圖複興:“或江上之師設有蹉跌,即邀車駕航海至慶元,吾當帥師至海上迎駕,庶異時可以入關,以圖興複。”又說“但得趙家一滴血,必有複興之望”。

丁家洲之戰,賈似道輸光了一生的名聲,上下離心的南宋軍隊還未與蒙軍交戰就全部瓦解,兵敗如山倒。南宋十三萬大軍大敗而歸,賈似道敗走魯港,在部下的掩護下逃走,此時賈似道成了人人喊打的罪人。實際上,丁家洲之敗與賈似道無關,誰當主將都一樣。

在戰後,士大夫紛紛要求,殺賈似道以謝天下。主政的太後只是下诏將其罷官,貶到循州(在今廣東)。會稽縣尉鄭虎臣與賈似道有仇,在漳州木綿庵,鄭虎臣將賈似道活活勒死。“陳宜中請誅似道,謝太後曰:‘似道勤勞三朝,安忍以一朝之罪,失待大臣之禮。’止罷平章、都督,予祠官。三月,除似道諸不恤民之政,放還諸竄谪人,複吳潛、向士璧等官,誅其幕官翁應龍,廖瑩中、王庭皆自殺。潘文卿、季可、陳堅、徐卿孫皆似道鷹犬,至是交章劾之。四月,高斯得乞誅似道,不從。而似道亦自上表乞保全,乃命削三官,然尚居揚不歸。五月,王爚論似道既不死忠,又不死孝,太皇太後乃诏似道歸終喪。七月,黃镛、王應麟請移似道鄰州,不從。王爚入見太後曰:‘本朝權臣稔禍,未有如似道之烈者。缙紳草茅不知幾疏,陛下皆抑而不行,非惟付人言于不恤,何以謝天下!’始徙似道婺州。婺人聞似道將至,率衆爲露布逐之。監察禦史孫嵘叟等皆以爲罰輕,言之不已。又徙建甯府。翁合奏言:‘建甯乃名儒朱熹故裏,雖三尺童子粗知向方,聞似道來嘔惡,況見其人!’時國子司業方應發權直舍人院,封還錄黃,乞竄似道廣南;中書舍人王應麟、給事中黃镛亦言之,皆不從。侍禦史陳文龍乞俯從衆言,陳景行、徐直方、孫嵘叟及監察禦史俞浙並上疏,于是始谪似道爲高州團練使、循州安置,籍其家。福王與芮素恨似道,募有能殺似道者使送之貶所,有縣尉鄭虎臣欣然請行。似道行時,侍妾尚數十人,虎臣悉屏去,奪其寶玉,徹轎蓋,暴行秋日中,令舁轎夫唱杭州歌谑之,每名斥似道,辱之備至。似道至古寺中,壁有吳潛南行所題字,虎臣呼似道曰:‘賈團練,吳丞相何以至此?’似道慚不能對。嵘叟、應麟奏似道家畜乘輿服禦物,有反狀,乞斬之。诏遣鞫問,未至。八月,似道至漳州木綿庵,虎臣屢諷之自殺,不聽,曰:‘太皇許我不死,有诏即死。’虎臣曰:‘吾爲天下殺似道,雖死何憾?’拉殺之。”

忽必烈

“帝既平宋,召宋諸將問曰:‘爾等何降之易耶?’對曰:‘宋有強臣賈似道擅國柄,每優禮文士,而獨輕武官。臣等久積不平,心離體解,所以望風而送款也。’帝命董文忠答之曰:‘借使似道實輕汝曹,特似道一人之過耳,且汝主何負焉?正如所言,則似道之輕汝也固宜。’”畢竟,賈似道至死都是主戰派。

賈似道當時幾乎就是士大夫階層的頂流了,可惜生不逢時,不同于紙上談兵的文人,他是有一定的軍事能力,問題在于治病可能需要時間,慢慢來改善,不能激進;但時局又不能給他時間,他只能下猛藥,自然會得罪一大批人。很多問題積重難返不是猛藥可以解決,尤其是既得利益者哪裏肯放棄手裏的利益。南宋又在戰時就更沒有辦法。他要不是推行公田法得罪太多地主士紳,曆史評價不會低的。

1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