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福建踐行大食物觀經驗系列評論⑤丨實爲重恒乃成

農民日報 2024-05-21 10:40:26

一蔬一飯,一餐一飲,蘊藏著14億多中國人的幸福指數,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大食物觀,既是關乎人民群衆美好生活的民生觀,又是關系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推進的發展觀,是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由之路。

像是一根魔法棒,大食物觀“點化”過的福建山海林草,變成了“森林糧庫”“海洋糧倉”“工廠糧田”。30多年前,習近平同志首次提出大農業觀、大食物觀,以此爲起點,甯德開始擺脫貧困,福州破解“吃菜難”問題,福建走上了食物供給豐盈多元的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食物觀被寫入中央文件,成爲重要的治國理政方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食物觀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爲我們深刻把握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律、全方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正在更大範圍、更廣地域“點化”更多的江河湖海、森林草原。

奇迹不會從天而降,大食物觀所引領的福建山海巨變當然非魔法所致。究竟是什麽樣的力量,讓“八山一水一分田”、看似“先天不足”的福建突出重圍,創造出多種農産品産量位居全國前列的農業奇迹?福建30多年間的生動實踐,到底爲今天全國各地牢固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提供了怎樣的鮮活樣本,探索出哪些寶貴的經驗啓示?

必須始終堅持民生爲大,民生至上。萬慮千思只爲民,念茲在茲總是生。回溯習近平總書記大食物觀從實踐中萌發、在實踐中叠代、又指導實踐走向深化的曆程,能夠清晰看到,不管是在甯德提出“穩住糧食,山海田一起抓”,還是在福州每年將“菜籃子工程”列入爲民辦實事首位,抑或是親手推動福建省特色農業産業發展,以及此後福建省牢記囑托持續做大做強現代特色産業,初心都是爲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讓老百姓生活得更好。實踐一再告訴我們,民生是我們黨的執政之基、治國之本,任何時候都要緊緊圍繞民生這個根本,以民生爲大、民生爲重、民生爲要。只要有利于民、有利于生的,就該堅決去幹,就一定是站在曆史正確的一邊。

必須始終堅持因地制宜,求真務實。古田食用菌、武夷岩茶、建瓯筍竹、光澤肉雞、甯德大黃魚、連江鮑魚、福安葡萄、平和蜜柚、順昌蘆柑……一長串“閩字號”農業品牌背後,是福建省30多年間秉持大食物觀理念,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經”、打好特色牌的發展路徑。正是通過因地、因時、因人、因技制宜,在優劣勢的辯證轉化中,福建發展起各具特色優勢的多種農業産業。

因地制宜,一切從實際出發,摸清資源環境、人力物力及技術條件,科學研判規劃農業布局;因時制宜,每個階段發展特點不同,科技不斷創新,實踐永無止境,新的痛點難點會不停抛出時代之問、發展之需,都要因應調整創新;因人制宜、因技制宜,同樣的資源禀賦下,人的因素不同就會産生不同的發展契機,比如,古田縣正是有了彭兆旺,香菇栽培技術才得以突破,爲後續産業壯大乃至走向全國築牢基石。福建迸發出的實踐偉力再次明證了因地制宜、求真務實的真理力量。

必須始終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兼顧。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必須處理好幾對關系。首先是處理好與糧食生産的關系。不管糧食生産功能定位如何,不管耕地多少,糧食生産責任絕不能少。宜耕則耕要優先確保,且要宜耕必耕、宜耕盡耕,絕不能突破耕地紅線。其次要處理好與生態安全的關系。說到底,大食物觀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向度之上,必須以“綠色”爲底色,確保生態優先。向自然資源和立體空間要食物,前提是在環境資源可承載範圍內,是在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基礎上,是在高水平保護之後的開發利用。同時,還要處理好與市場的關系。供給與需求、生産與消費是通過市場機制發生連接,因此必須圍繞市場促進農業産供銷協同發展。

必須始終堅持久久爲功,持之以恒。30多年前,習近平同志以滴水穿石的故事勉勵甯德幹部群衆堅定決心、久久爲功,擺脫貧困。30多年間,福建從最初的食物總量匮乏、品種單一、大量蔬菜需從外省調入,逆襲爲多項農産品“跨山越海出八閩”,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靠的絕非一日之功。而是幾十年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深耕産業、培育産業的結果,是經年累月的實踐探索累積而成,是無數投身其間的農民群衆、科技工作者、黨政領導幹部的奮鬥彙聚而來。而今,在邁向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各地在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時,同樣要發揚滴水穿石的韌勁,穩紮穩打、綿綿用力,務實功、出實招、求實效,堅決摒棄和抵制“一陣風”“一錘子買賣”的運動式做法。

實爲重,恒乃成。大食物觀從認識上的飛躍引發觀念上的變革,由此帶來生産實踐中的裂變,最終讓福建收獲了實實在在的發展實效和民生成果。福建深入踐行大食物觀的有益啓示,也是今天牢固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必須遵循的寶貴經驗。隨著大食物觀在全國範圍逐步深入人心,中國飯碗必將端得更穩更牢,國人餐桌必將更富營養、更加多樣。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評論員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