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猛攻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急電毛主席:你們趕緊派兩個師來邊境

縱觀曆史2021 2024-05-17 23:26:24

1942年,德軍對斯大林格勒發起猛攻,斯大林招架不住,緊急致電毛主席,提出:“你們趕緊派兩個師來邊境!”

毛主席如何回複?

一、毛主席的大局意識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當時中國正進行抗日戰爭,日本在我國東北賴著不走,還舉行了70萬人規模的大軍演。

蘇聯與東北接壤,自然受到很大影響,他們前要對德軍,後要防日軍,形勢很嚴峻。

于是斯大林給毛主席致電,希望中共方面能牽制日軍。中蘇既是反法西斯的同盟,又是共産主義的同盟,毛主席認爲必須援助蘇聯,但他仍有很多考慮。

毛主席一面聯系前線的彭德懷,說:“蘇日戰爭很有可能爆發,你們要做好准備,一旦開戰,我軍一定要協助蘇軍,密切偵察日軍的行動,可以通過破壞交通來牽制敵人。”

毛主席指出:“我們和蘇聯的合作是長期的、戰略性的,而不是只爲配合一時的戰術,所以不宜大動,否則雙方都可能元氣大傷。”

另一邊,毛主席並沒有給斯大林肯定的回複,他說:“我們現在也面臨很大困難,部隊一旦集結到一起,目標就很大,容易遭到襲擊,那樣的話就虧大了。而且我軍的武器比較落後,不適合與日軍進行大會戰。”

當時戰況還沒到十萬火急的地步,斯大林也沒多說什麽,繼續打他的仗,毛主席則時刻做著准備。

二、斯大林的三次致電

1942年7月,德軍向斯大林格勒進攻,當時日本的重心放在太平洋戰爭,理應對蘇聯的威脅小一些,但當時卻有不少傳言說日本要進攻蘇聯,一時間人心惶惶。

本著“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原則,斯大林趕緊又給毛主席致電,說:“你們快點抽調兩個師來邊境,接受我們爲你們提供的新式武器。”

毛主席深思熟慮後回電:“我們部隊確實很需要武器,但如果讓一兩個師的兵力經過蒙古草原去接收武器的話風險很大。因爲敵人有空軍,部隊很可能還沒到邊境就被敵機消滅了,這個方案不可行。”

過了一段時間,斯大林再次來電,退了一步,說道:“也不用派一兩個師了,你們就調一支小型遊擊隊過來,輪番接收少量的武器,這樣風險就大大降低了。”

對于這個提議,毛主席依然拒絕。

當時日本在這一帶管控甚嚴,制造了無人區,哪怕是少量人員,想要越過去也十分困難。

毛主席是分析利弊,但在斯大林耳中就是八路軍不願幫忙。

毛主席首先要顧及的是中國的利益,而不是與蘇聯的交往,斯大林則是完全站在蘇聯的角度,要求中方出人出力。

幾次三番被拒絕,使得斯大林對毛主席頗有意見,不知道他不滿的是毛主席拒絕幫助,還是挑戰了他的權威,斯大林批評毛主席是個民族主義者,而不是個國際主義者,總之,兩人之間的關系越發微妙。

1943年初,斯大林再次致電毛主席,提出:“希望中共中央可以調幾個師團,部署在長城內外一線,這樣至少可以讓日軍有所顧慮,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他們。”

其實,早在1942年秋,毛主席就已經在布局了,知道蘇聯那邊打仗,中共這邊勢必要出手協助,于是將部分八路軍一點一點部署在長城內外一線,打算慢慢向東北滲透。

在毛主席的精准決策下,八路軍悄悄占領了長城沿線,既沒有打草驚蛇,又爲迅速出兵東北做好了准備。

三、毛主席拒絕的原因

都說“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他神就神在前瞻性,大局觀,不會只看當前形勢,而是提前預測未來局勢,並且縱觀全局,不會“拆東牆補西牆”。

當時蘇聯是強國,中共的實力偏弱,但在處理與斯大林的關系時,毛主席始終不卑不亢,表現出強烈的獨立自主的意識,需要蘇聯卻不依附討好蘇聯,這也爲將來新中國的對外政策定下了基調。

當時毛主席也並非有意推脫,而是中共形勢確實艱難。

國民黨與共産黨不是一心,已經發動兩次反共高潮,尤其是1941年的皖南事變,對共産黨造成了毀滅性的傷害。

在共産黨和日本之間,國民黨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日本,與侵略者狼狽爲奸,卻美其名曰“曲線救國”,共産黨的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

八路軍既要面對比他們條件好的日軍,又要防著背後放暗箭的國民黨,何嘗不是腹背受敵?

物資方面,共産黨還是比較依賴國民黨的,畢竟他們有錢有武器,結果那邊給斷了援助,共産黨在物資不足、武器落後的情況下如果北上支援蘇聯,無異于是去當炮灰。

從小了說,是對中國的抗日戰爭不利,從大了說,是對整個反法西斯戰爭不利。毛主席的考慮是周全的。

4 阅读: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