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偷”韓愈兩句詩,寫出一首超美的春景詞,順便還賣了個乖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4-04 00:00:29

每天讀一首好詩

01.

能讀懂蘇東坡和王安石恩怨的人,大概都會是一個謙謙君子。

首先他們是死對頭,源于“熙甯變法”,這也是北宋熱搜榜上,排名最高的話題,並且這個熱度維持了近30年。

其次,他們倆是知己,這也正應了那句話,能成爲對手的,一定是知己。

北宋文人集團,是一個很強大,也很奇葩的存在。朋友的朋友,有時候未必是朋友,敵人的敵人,也可能是敵人。

在這種怪力亂象的氛圍下,已經48歲的蘇洵帶著兩個兒子從四川眉州出發,到京城拜入了歐陽修的碼頭。

而此時的王安石韬光養晦,甯可在地方做小官也不入朝,所以歐陽修對王安石的數次提拔,都被王安石婉拒了。但他們依舊是朋友,還是很要好的那種,原因是王安石是宰相晏殊的弟子,晏殊曾對歐陽修有恩。

但不知道蘇洵哪根弦搭錯了,就是瞅王安石不順眼,甚至當著歐陽修的面說,王安石“囚首喪面”“異日必亂天下”。王安石母親過世時,朝中所有的官員都去參加了追悼會,唯獨蘇洵沒去。

蘇洵不僅沒去,還寫了一篇《辨奸論》拉踩王安石,那個時候王安石還沒有開始變法。

所以蘇家和王安石的梁子就這麽結下了。

然而王安石卻沒有報複蘇洵,因爲他沒有機會,還沒等王安石出手,蘇洵就去見佛祖了。

爲此,蘇東坡回家守孝三年,此時他已經官至大理寺少卿、任直史館,在歐陽修的吹捧下,可以說是如日中天。最重要的是,蘇東坡此時才30歲,年輕得讓人發恨。

三年後,蘇東坡丁憂期滿,回京履職,當此時的北宋朝堂已經變了天,因爲宋神宗已經登基即位,這是一個總惦記著能超越自己老子、爺爺和太爺爺們的人。

所以他就找到了王安石,讓他做了宰相,開始實施變法,這件事如果成了,神宗真還真有可能成爲千古一帝,和太祖相提並論。

不過,朝中的文人集團,尤其是這些守舊派似乎並不打算讓宋神宗這麽容易實現理想,因此就開始彈劾王安石。

剛剛回京的蘇東坡火上澆油,一封奏疏直陳王安石變法中存在的諸多毛病,作爲“千古第一詞帝”,他的筆頭子可想而知。不過,蘇東坡能挑出毛病,卻拿不出解決毛病的辦法。

因此王安石見招拆招,讓禦史謝景去見宋神宗,囑咐他多說蘇東坡的過失。

宋神宗解決問題的辦法很簡單,如果我不能解決問題,那就解決制造問題的人。

于是,見勢不好的蘇東坡趕緊開溜,主動申請去杭州做官,遠離朝堂,這種迂回政策確實短暫避過了風頭。

但有一點蘇東坡沒想通,他反對王安石,本質上就是在反對宋神宗,而宋神宗是他的老板,尤其還是個記仇的老板,所以蘇東坡未來的日子一定不好過。

02.

公元1079年,蘇東坡任湖州知州,此時的王安石已經罷相,變法讓他精疲力盡,再也無力支撐。

按理說,這是保守派贏了,可革新派絕不會就這麽輕易認輸的,畢竟老板還在。

按照慣例,蘇東坡到湖州後,需要給皇帝上一封謝表,大概意思就是感謝老板賞識,我一定會好好幹。

然而蘇東坡不這麽寫,他覺乎著王安石已經下台,就弱弱地嘚瑟了一下,在謝表中寫: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好了,等的就是這個。

謝表一呈,禦史台就24小時連軸轉,查找審核蘇東坡過往的詩詞和文章,從中找到大量“忤逆之言”,並列了愚弄朝廷、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目中無皇,吃飯吧唧嘴、睡覺打呼噜等十幾個罪名。

目的只有一個,讓蘇東坡死。

宋神宗其實很窩囊,做夢想幹一番事業,可自己的老媽、奶奶橫攔豎擋,說王安石亂國,千萬別聽他忽悠。

所以宋神宗就把氣撒到了蘇東坡的頭上,決心給保守派一個下馬威。

當時的蘇東坡也覺得自己必死無疑,差點投江自盡,而他的弟弟蘇轍也是找了很多關系,向宋神宗求情。

宋神宗不撒口,覺得自己已經死了一半的蘇東坡就在獄中給蘇轍寫了一封告別信,字字泣淚,“千古第一詞帝”的筆下功夫真不是蓋的,而且他也知道,這封信到不了蘇轍手裏。

宋神宗也知道,他這封信原本就不是寫給蘇轍的,但還是被感動到了,于是死刑變成了死緩。

同時,已經在江甯准備養老的王安石聽說了這件事,就給宋神宗上了一封奏表,其中有一句: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因此,“烏台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結果是蘇東坡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即刻上路,不得耽誤。

實際上,也不是宋神宗心軟,而是王安石那句話太厲害,他說“聖世”不殺士大夫,言下之意就是,我們的變法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功,現在已經是盛世了。

宋神宗如果殺蘇東坡,那就等于承認了變法的失敗,這是他最不想看到的。

就這樣,王安石救了蘇東坡一命。

03.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蘇轼 《次荊公韻四絕》

詩文大意可解爲:

騎著一頭驢,慢慢悠悠地行走在荒野上,心中惦念的依舊是恩公,聽說您最近生了一場病,而我能憶起的,都是您精神矍铄、意氣風發的模樣;

你勸我購置一塊田地早點開始養老,遠離那些是非,這句話要是您10年前對我說該有多好,如今似乎已經遲了。

詩中的“荊公”指的就是王安石,王安石罷相後,神宗封他爲荊國公,以示撫慰之心。

公元1084年,蘇東坡收到調令,前往汝州任團練副使,結束了黃州近5年的貶谪生涯。雖然是平調,但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說明複官有望。

可就在赴任途中,蘇東坡痛失和愛妾朝雲的幼子,因此上表請求去官,暫留常州,宋神宗允。

無官一身輕,蘇東坡回首過往,深刻檢討了自己,于是就給王安石寫了一封信,說自己想要去拜訪他。

當時王安石得了一場大病,宋神宗派禦醫爲他看病,還賜額“報甯寺”爲他祈福,這老板是真夠用。

王安石收到蘇東坡的來信很是高興,還特意寫詩回酬,並在信中勸慰他和自己一起歸隱田園。

爲此,蘇東坡一邊騎驢趕路,一邊寫詩,步韻王安石,就有了這首“悟透紅塵”的絕句。此時的蘇東坡在經曆那麽多事情以後,心境已經變得很開闊,甚至厭倦了官場的你爭我奪。

當然,王安石當初能放下個人恩怨去救蘇東坡,則更爲通透豁達,所以他親自去渡口迎接蘇東坡,兩個人一笑泯恩仇。

並且,蘇東坡真的在江甯買了一塊地,和王安石約好了將來一起養老。

嚴格來說,他們兩個都是那種“對事不對人”的人,哪怕曾經有過摩擦,甚至相互龃龉,但並沒想過要把對方怎樣,只是想改變大宋積貧積弱的現狀。

而且,在烏煙瘴氣的北宋,他們二人惺惺相惜,都很佩服對方的才華,並一直保持尊重。

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胸襟坦蕩,器大容天,肚可撐船,海納百川。

0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