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幫朱元璋出謀劃策,但是朱元璋卻曾想殺了他,原因是什麽?

書童讀史 2024-04-05 10:40:20

當宋濂死于夔州之時,他可曾想到,他的《送東陽馬生序》會在多年以後仍然被人記得?

自幼起,宋濂就喜歡讀書,雖然此時家境貧寒,但是他常常向有藏書之人借書,然後抄錄,按時歸還。

寒冬之日,一想到約定的歸還書的日期就快到了,宋濂就不敢懈怠,以按照約好的日期歸還書。

就這樣,宋濂靠著借閱書籍讀了很多書,那些有藏書之人,也願意借給宋濂。

宋濂不僅從書本學習知識,還會向那些大儒請教,哪怕他們不耐煩,宋濂也不會有一絲不滿,反而越發恭敬。

多年的苦學,讓宋濂的名聲在外,後來他被推薦授予翰林編修,此時已經是元朝末年,恰逢亂世,動亂中,宋濂有自己的想法,他以父母年老爲辭,拒絕了元朝的授予,他選擇了在龍門山著書。

當朱元璋攻占婺州後,他召見了宋濂。

朱元璋年輕之時並沒有上過太多學,但是從後來他征戰的過程中,他在戰場上的應變能力,以及後來朱元璋自己寫的《大明皇陵碑文》,能看出來,朱元璋在後來和他身邊的謀士們學了很多知識。

如果你讀過《大明皇陵碑文》,你就會發現,朱元璋是一個非常善于學習之人。那篇碑文,寫得讓人動容。

朱元璋知道宋濂是人才,于是把宋濂留了下來。

如果分析朱元璋爲什麽最終能奪得天下,他擁有的謀士,以及知人善任,而且彙集了衆多名將,這些都是朱元璋能奪得天下的原因。

朱元璋的軍中,還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謀士,李善長。後來,正是在李善長的推薦下,宋濂、劉基、章溢、葉琛被征召至應天,宋濂比劉基年長一歲,他們起于東南,負有盛名,劉基輔佐朱元璋的重點是軍事方面,宋濂更多的是在文學方面給予朱元璋幫助。

宋濂曾經和朱元璋說,《春秋》是孔子褒善貶惡之書,如果能遵行,賞罰適中,天下可定。

並且他還告訴朱元璋,能奪得天下,以人心爲本,如果人心不固,就算金帛充足,又有什麽用呢?

朱元璋也認真聽取宋濂的提議,在朱元璋征戰的過程中,宋濂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朱元璋征戰的過程中,還有一個謀士發揮了重要作用,朱升。他的那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記在了心裏,這策略給朱元璋的幫助很大。

同是謀士,宋濂和朱升的性格不太一樣。

曾經有一次,對如何處置朱文正的問題上,宋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宋濂說,朱文正按罪固然當死,但是陛下和朱文正之間的親親情誼,陛下還是要考慮的,不宜處置死罪,把朱文正安置在遠地比較合適。

宋濂的一席話,也勾起了朱元璋的回憶。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曾經和朱元璋關系非常親近,而且朱文正在洪都之戰中表現非常頑強,守住了洪都城,等到了朱元璋率兵解圍,也就有了後來的鄱陽湖之戰。

鄱陽湖之戰,以朱元璋的勝利告終,強敵陳友諒,命喪鄱陽湖,讓朱元璋得以把精力放在張士誠的身上。

朱元璋生命中的那些柔情,大多給了他的親人。在對朱文正的論罪上,最終免了朱文正的官,安置他在桐城。而在如何處置朱文正的問題上,馬皇後也是發揮了作用。

彼時的宋濂想不到,日後幸虧有馬皇後和太子朱標的勸告,才讓朱元璋放棄了殺宋濂的想法。

宋濂的性格誠實謹慎,曾經有一次,宋濂與旁人喝酒,朱元璋派人監視。第二天,朱元璋問宋濂,你昨天喝酒了嗎?客人都有誰?你們都吃了什麽食物?

這種奪命三連問,宋濂的選擇是實話實說。

當宋濂說完,朱元璋笑了。並且和宋濂說,你果然沒有欺騙我。

當朱元璋說完這話,宋濂也是一陣後怕。面對著這樣的皇帝,真是伴君如伴虎。

而宋濂的小心謹慎,也能從一些細枝末節中看出。朱元璋讓宋濂說群臣的好壞,宋濂只會推薦那些好的,也沒有借機說別人壞話,用宋濂的話說,“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當宋濂告老還鄉,他以爲這一生終于可以休息的時候,曆史偏偏又讓宋濂的人生起了波瀾,而且,還是巨大的波瀾。

宋濂的孫子被牽扯進胡惟庸案,宋濂也被牽扯了進來。

此時的朱元璋,早就不記得曾經他和宋濂的君臣情誼,他只想殺了宋濂。

馬皇後勸朱元璋,百姓家的老師都能被以禮相待,得以終全,更何況天子之家呢?更何況,宋濂在家裏,他應該是不知情的。

後來,朱元璋和馬皇後一起吃飯,馬皇後沒有吃肉,朱元璋很奇怪,不知道馬皇後爲何如此。

馬皇後的回答,這是爲了給宋濂祈福。

這引起了朱元璋的思考。

而宋濂之所以能從朱元璋的刀下逃過一劫,也得感謝太子朱標。

宋濂被安置茂州。此時的宋濂年老體衰,當到了夔州,他已經撐不住了,他死于夔州。

宋濂的一生,爲朱元璋兢兢業業出謀劃策,無論是在元末的征戰,還是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後,宋濂都竭盡他所能,朱元璋曾經評價他說,“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嘗有一言之僞,诮一人之短,始終無二,非止君子,抑可謂賢矣。”

這樣的高度評價是朱元璋所說,但是曾經想殺了宋濂的,也是朱元璋。真就是世事無常,人心叵測。

史料參考:《明史》《明太祖實錄》《送東陽馬生序》

圖片來源于網絡,謝謝。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