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看振興|陳集村剪紙九成網上賣

縱覽新聞 2024-03-19 09:21:06

《萬裏雄風》《鴻運當頭》《錦上添花》……初春時節,走進阜城縣崔廟鎮陳集村剪紙藝人王永濤的工作室,各種剪紙作品琳琅滿目。“我的剪紙作品主要在網上銷售,一年能賣上萬件。”王永濤說。

3月18日,阜城剪紙藝人王永濤正在進行創作。 河北日報記者 孟憲峰攝

阜城剪紙已有200多年曆史,2016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陳集村是阜城剪紙發源地。這個有著200多戶人家的小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從事和剪紙相關的行業。2003年,王永濤開始專注于剪紙技藝並開辦剪紙廠,作品多次在全國剪紙大賽中獲獎。

“傳統剪紙是用剪刀在紙上剪花紋,受限于技法、材料等因素,有些剪紙技藝集中地在市場化時代顯得有些落伍了。”王永濤介紹,阜城剪紙長盛不衰的秘訣,就是緊跟時代步伐,在技法、材質、內容、營銷上不斷探索、不斷創新。

在衆多的剪紙作品中,一張名爲《萬裏雄風》的鏡框剪紙格外引人注目。這幅作品由褐色的山、紅色的灌木、金黃色的城牆等構成,整個畫面色彩明麗、層次豐富,將萬裏長城的雄渾壯麗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們在制作過程中運用了層層壘高、隔物換景等創新手法,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王永濤介紹,阜城剪紙發展到現在,從傳統的剪刀剪到雕刻,再到組合手法運用,技法一直在改進和創新。

技法創新,讓阜城剪紙不再局限于過去類似窗花這樣的單色圖案,山川、樹木、花鳥、人物、草蟲、走獸等皆可入圖,而且作品形神兼備,栩栩如生,非常受市場歡迎。

除了技法創新,陳集村的剪紙藝人也在不斷創新營銷方式,讓剪紙作品走向更廣闊的網絡市場。如今,陳集村90%以上的剪紙生意,都是在網絡上完成的。

“以前要到各地跑銷路,現在是網絡銷售,訂單上門。客戶從網上發過來小樣兒,我們按要求加工就行了。”王永濤指著正在制作的一沓《荷花鯉魚圖》說,“這批訂單就是一位上海客戶在網上訂購的。”

一開始,王永濤通過網頁宣傳和客戶建立聯系,後來通過微信朋友圈、微信群了解客戶需求、接訂單。現在,他組建了一個十多人的制作團隊,專門服務于網絡訂單,生産效率大大提升。

“咱們村南邊的剪紙産業基地馬上要升級改造了,你到時候搬過去吧,生意肯定比現在更紅火。”說話間,陳集村黨支部書記王永福來到工作室,動員王永濤到基地去發展。

“當前村裏的剪紙産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一家一戶生産居多,不夠集中,難以實現規模化生産。”王永福介紹,升級改造後的剪紙産業基地,采用前店後廠模式,將村裏的剪紙專業戶聚集到一起,可實現制圖、剪制、裝裱、版權注冊、銷售一體化。(河北日報記者 孟憲峰)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