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美國合力,炮彈産能比不上俄羅斯一半,烏克蘭這仗還怎麽打

人物風雲志 2024-03-27 13:54:41

背後有北約十幾個國家的支持,烏克蘭爲什麽就是打不贏俄羅斯呢?

除了軍事家底,以及有些國家光出聲不出力以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是歐美軍工産業荒廢,武器産能有限,有勁使不上。

俄烏沖突已經兩年多了,兩個軍事大國之間的閃電戰逐漸演變成了拉鋸戰,持久戰,裝備損失越來越多。這種時候,誰的生産能力強,誰能迅速補充裝備,誰就能在戰場占有優勢。

以戰場消耗最多的大口徑炮彈爲例,俄羅斯每月可以生産炮彈25萬發,一年可以生産炮彈300多萬發,而美國和歐洲的炮彈産能全部加起來,一個月也只能生産10萬發,一年也就是120萬發,根本拼不過俄羅斯。

爲了支援烏克蘭,美國已經把自家軍火庫“掏得差不多了”,戰前美國每月只能産出1.4萬發,還抵不上烏克蘭兩天的消耗量。在沖突初期幾個月內,烏軍使用的“毒刺”和“標槍”導彈,就相當于美國過去3年産量的總和。

歐盟國家也好不到哪去,德國大手一揮,送了烏克蘭5000個頭盔,後來被人罵得不好意思,又掏出了60多輛50年前設計的豹1坦克。英國援助的FV432裝甲運兵車,年齡達到61歲。希臘向烏克蘭援助70門M1 1 4 火炮,這貨是抗美援朝時期美軍的裝備,現在還有一門在北京的軍事博物館當文物。

這些已經算不錯的了,還有些更無恥的,比如愛沙尼亞,先是將本國的破爛玩意,打著援助的幌子移交烏克蘭,隨後再向歐盟申請報銷,或者直接給我換新的,以此獲得了1.34億歐元的補償,實現了“鳥槍換炮”。

盡管俄烏沖突爆發後,歐美國家想方設法提升産能,但是短期內難以看到實際效果。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大軍火出口大國,全世界最強大的軍工複合體,但傳統軍工産能仍然在不斷萎縮。

一個是因爲冷戰結束後由于訂單驟減,軍工企業經曆了一系列合並與收購,導致生産商數量和工人人數大幅下降。如今,美國主要防務承包商從51家銳減至5家。

第二個是,很多美國軍事專家認爲戰鬥機、導彈、航空航天這些高技術裝備才是關鍵,取消了對傳統軍工産業的補貼,大量傳統軍工廠破産。炮彈才掙幾個錢,造F22多賺呐。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美國精英都去了好賺錢的金融行業,能坐在辦公室,輕松的割韭菜,賺他幾個小目標,誰還願意幹這些累死累活,還賺錢少的制造業。

相比較于美國,中國的軍工産品出口小得多,僅靠國內市場,如何保持軍工産能?

首先,我們要破除“唯高科技論”的觀念。在追求尖端技術裝備的同時,絕不能犧牲傳統軍工,必須平衡發展。

其次,適當補貼政策不可或缺。專注于傳統軍工的企業,利潤率普遍很低,補貼是維持生存的關鍵。保持一條現有生産線的運轉,相比新建來說,既經濟又高效。

再者,軍民融合發展要落實。把大量的民用企業,比如大疆無人機、光威碳纖維等等作爲軍工産業的供應商,培養大量的後備軍工産能,確保關鍵時刻能“爆兵”。

最後,擴大出口占領市場。軍火是利潤率非常高的産品,鼓勵我們國家的軍工企業走出去,賺外國的錢,才能更好的發展自身。

你們對于保持我國軍工産能有什麽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