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胡宗南曾獻毒計,蔣介石沒采納實乃中國之幸,周總理真英明

野史記錄 2024-03-16 20:30:43

1949年,解放軍勢如破竹席卷全國,揮師大西南的時日近在眼前。胡宗南雖然麾下仍有數十萬國民黨精銳部隊,但面對解放軍的雄壯之師也頓時感覺膽寒。固守大西南與解放軍頑抗到底,胡宗南沒什麽信心,一旦不敵下一步該怎麽辦?他不知道!

宋希濂來了

在這個時候,宋希濂突然抵達重慶,對重慶的一衆國民黨要員進行了拜會。但這些只是宋希濂的“障眼法”而已,他此行的真正目的是見胡宗南。宋希濂于8月9日抵達重慶,10日在重慶逗留一日,11日便乘機趕赴漢中,可見他的急迫心情。

形勢緊迫,宋希濂不急不行,抵達漢中以後,立刻被胡宗南的人接到了住處,兩人當晚進行了一次長達6小時的密談。胡宗南與宋希濂在這次密談聊了很多,老頭子提到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否短期內真的會爆發?解放軍強大了,各支軍隊之間會不會形成內亂?他們能不能頂住解放軍即將到來的猛攻?

諸如此類的問題,兩人談了很多,但結果無一例外,推算出來的答案全都是否定的。國民黨軍仿佛是甕中之鼈,所有的伎倆都像是困獸之鬥,難道兩個擁兵幾十萬軍隊的高級將領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嗎?他們不相信,所以在否定了所有出路以後,打算研究一條新的路出來。

胡宗南與宋希濂的這次密談,並非是爲了交差,而是爲了自救。所以,兩人的談話幾乎沒有任何藏私,終于在反複的質疑求證中得到了靈感,想到了一條堪稱遺禍中國的毒計。但對于他們而言,這條計策卻仿佛是救命稻草,成了他們最後的希望!

毒計

他們的這個計劃是,既然大西南固守無望,不如索性放棄大西南,向滇西方向進軍。滇西那是什麽地方?緊鄰中緬老泰四國邊境,他們占據了此地以後進可攻退可守,既能威脅雲南,又能夠逃入隱秘的叢林。

最重要的是,他們竄入其他國家境內容易,但解放軍想要追擊卻很難。中國軍隊越過國境線作戰,這樣的問題很複雜,已經屬于國際範疇,追擊殘匪時必然會投鼠忌器。

而且,緬東北地區的各方勢力很複雜,令緬甸政府武裝十分頭疼,許多年來始終沒能真正解決問題,原因之一就是緬甸政府武裝的戰鬥力太弱了,沒辦法擊潰盤踞當地的各方勢力。這樣的一支軍隊,自然不可能對國民黨軍精銳部隊造成威脅,他們一旦去了此地,定然可以立足。

金三角一帶,更是毒品和犯罪的溫床,大軍進入這裏以後,軍隊的經濟問題自然可以解決。只不過這樣一來,昔日的精銳部隊可就徹底淪爲了匪類,但處境艱難的胡宗南與宋希濂已經顧不得這些事情了。

但計劃到這裏,也只是一個美好的暢想而已,胡宗南和宋希濂的大軍距離滇西有著相當遠的路要走。大軍轉移可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正所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他們必須要進行充足准備才可以。

即便有了妥善的准備,大軍進軍滇西還要借路西康和川南,劉文輝能不能答應還不一定。畢竟劉文輝之所以來到西康,正因蔣介石在背後支持劉湘所致,對蔣介石的警惕性很強,時刻防備著國民黨嫡系部隊進入。

對此,宋希濂也有應對之策,雖然並不算高明,但可行性卻很高。如果劉文輝敢不同意,他們不也打算和劉文輝費口舌,直接動手滅了劉文輝即可,這也是宋希濂急著找胡宗南的原因之一,胡宗南的部隊都是精銳,在抗戰時期又處于大後方沒什麽損失,打敗劉文輝不成問題。

屆時,只要接到解放軍進攻大西南的消息,他們就可以立刻率領主力部隊離開,只有少量部隊固守拖延時間。主力部隊通過西康和川南以後,直奔滇西而去,利用那裏的高山密林和波濤洶湧的瀾滄江爲屏障,建立一個可以供給部隊的根據地,從此天高任鳥飛,生存再無憂。

宋希濂的一番話,令胡宗南激動萬分,兩人一拍即合,很快親自去面見蔣介石,將這個毒計詳細講給了蔣介石。原本二人認爲蔣介石聽了以後會大喜,卻沒想到蔣介石聽了滿臉怒容,直接否定了他們的全盤計劃。

結局

蔣介石爲何不采納這個計劃?原因主要是蔣介石與胡宗南、宋希濂的目的不同。蔣介石當時想的是如何固守大西南,等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借機卷土重來反攻大陸,一舉奪回之前所失去的一切。蔣介石最想聽到的作戰計劃是如何堅守,甚至如何反攻,盡管反攻的計劃根本就不切實際,但很符合他當時的內心。

在這個關鍵時刻,胡宗南和宋希濂帶著一個如何逃跑的計劃過來,還視該計劃爲絕佳之策,讓蔣介石如何接受?

那是不是說,蔣介石此次否定了胡宗南和宋希濂的計劃後,該計劃就再也沒有實現的機會了呢?當然不是。戰局之所以瞬息萬變,只因爲許多事情都有變數,蔣介石當時與兩人的目標不符合,但不意味著隨著局勢轉變而發生轉變,只要蔣介石哪天見勢不妙,一個電話打給胡宗南,胡宗南部還是可以按照這個計劃執行。

其實,他們的這個毒計,當時解放軍也注意到,一旦胡宗南率領幾十萬大軍進入滇西,再想殲滅他們可真就難了,可謂是後患無窮。這件事最後雖然沒有發生,但從李彌麾下殘部千余人的部隊在緬甸境內的發展來看,就不推斷出幾十萬大軍進入後會發生情況,從這個角度看,蔣介石沒采納這個毒計簡直是中國之大幸,否則遺禍無窮。

那麽,後來蔣介石爲何直到胡宗南兵敗也沒有轉變思想,讓胡宗南試一試這個計劃呢?這其實與周總理有關。胡宗南後來確實再次提過這個計劃,只不過蔣介石仍不容易,原因是蔣介石接到過張治中將軍的一封信,通過這封信得知胡宗南的心腹熊向晖居然是共産黨員,這讓蔣介石十分憤怒,自然對胡宗南十分痛恨,因此對胡宗南也有了戒心。

有了這個懷疑以後,胡宗南、宋希濂所提出的進軍滇西計劃,似乎就有了另外一層含義,難道此舉是爲了將大西南拱手讓給解放軍嗎?有了這樣的猜忌之後,本來就不同意的蔣介石,更加堅定了信念,直到胡宗南兵敗也沒有批准。

張治中爲何知曉熊向晖的真實身份?或許很多讀者朋友認爲,熊向晖當時已經回到了人民的隊伍,不需要繼續隱藏身份了,但事實並非如此。例如李仙洲被俘以後,曾當面問過周總理,韓練成爲何能夠突圍?言外之意不言而喻,盡管李仙洲當時已經是階下囚,但周總理還是沒有說明此事,只是讓他去親自問韓練成。

但到了熊向晖的時候,周總理卻絲毫沒有隱瞞,反而是親自設宴款待諸位起義將領時,特意請來了熊向晖入席,當時引得在場諸位疑窦重生,沒聽說大西南有戰事,熊向晖什麽時候起義了呢?

張治中當時開門見山的問出了心中的疑慮,熊向晖笑而不語,周總理則毫不避諱,當衆告訴席間的諸位起義將領:“熊向晖不是起義,而是歸隊!”顯然,周總理是有意表明他的身份,而且是讓更多的起義將領知曉,這消息自然就會很快傳到蔣介石耳中。

後來李彌殘軍在緬甸境內發展不錯,蔣介石派了李彌去收攏舊部,長期受到冷落的李彌在緬甸煥發了“第二春”,逐漸擴大殘軍的影響力,期間得到了蔣介石的大力支持,可見蔣介石對這支部隊還是很在乎的,後續若非周總理的英明之舉,蔣介石也不是不可能改變主意,如此一來可真就是大事不妙了!

17 阅读:7021

野史記錄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