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乘物以遊心,人生之路自通達

大道知行 2024-03-16 18:41:24

《莊子·人世間》有雲:“乘物以遊心”,所謂乘物,就是脫出凡塵俗世而遊心,就是順其自然,獲得精神的自由。

莊子主張清靜無爲,一切順其自然,摒棄“人爲”,這“無爲”二字乍一看有些消極避世,然而所謂“無用之爲大用”,在莊子不滯于外物的自然隨性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處事法則,那就是:

以“不在乎”的心態去追求在乎的東西,這種心態有時候甚至比進取本身更容易靠近成功。

01

不在乎得失,才有好心態

《田子方》中有一個“列禦寇表演射箭”的故事:列禦寇爲伯昏無人表演射箭,他拉滿了弓弦,又在自己的胳膊肘上放了滿滿一杯水,彎弓射箭,第一支箭剛射出去,第二支箭就緊跟著發射出去了,而第三支箭又已經在弦上了,手臂上那杯水竟紋絲不動,而列禦寇本人也像塊木頭一樣巋然不動。

列禦寇的射箭技巧真正高超,但是伯昏無人卻不以爲然,說:你這種箭術,只能算是有心射箭的射術,而不是無心射箭的射術。然後他讓列禦寇和他一起去“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在那種地方射箭。

伯昏無人登上高山,身臨百丈深淵,再轉過身來,往後退,當自己的腳掌一部分在懸崖之外時,他邀請列禦寇上來射箭,而列禦寇已經趴在地上,“汗流至踵”了。

一座離地面一米高的獨木橋,你可以輕松地走過,而離地面100米高的同樣寬度的獨木橋就可以令你膽戰心驚、手腳發寒,這就是外界對心態的影響,而心態影響行動。

生活中影響我們心態的更多的不是獨木橋的高度,而是外界事物對心靈的牽絆。一個技藝再高的人,一旦受外界幹擾,患得患失,就很難發揮出自己的正常水平。當人們太在乎一些東西,帶著強烈的目的性去追求一些東西,渴望成功,害怕失敗,讓心靈背上沉重的枷鎖,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

我們經常說“關鍵時候掉鏈子”,輸就輸在了心態,有時候一個好的心態比高超的技巧更重要,擁有平常心的人更容易達到成功的彼岸。

02

不在乎名利,方有好心境

《莊子》一書多處有摒棄名利的描寫,其中最典型的故事就是:楚國國王派人來請莊子去做官,莊子以“吾將曳尾于塗中”而拒之,他甯願像烏龜那樣在爛泥巴裏自在地搖尾巴,也不去廟堂之上受束縛。

莊子追求絕對的自由,“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他認爲以有限的生命去刻意追求無窮無盡的知識、功名、利益,而忽略原本自在的美好,是滯郁不通達的。在他看來,人在江湖,並非身不由己,只是沒法舍棄對名利的追求。

莊子的這種不在乎名利的思想並不是教唆人們放棄理想放棄努力,從而無所事事,而是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放下強烈的名利之心。

《逍遙遊》中有“至人無己,聖人無功,神人無名”一句,那些道德學問達到至高境界的厲害人物都是無意于追求功名利祿的。在現實社會中也是如此,大凡成功人士都有一種叫“不在乎”的精神,正是破除了功名利祿的禁閉,他們心無挂礙,輕松上陣,自然而爲,他們只享受認真做事帶來的快樂,有一天,終于水到渠成,成功也會自然到來。

放棄強烈的功利心,可以擁有好的心境和開闊的胸襟,從而擁有更廣闊的人生。

03

不受外物所累,便可更專注

放下得失名利,不但可以有更好的心態和更美好的心境,還可以更專注于眼前的事。

《莊子》裏寫了好多技藝達人,大家比較熟悉的庖丁,他有一項絕活就是解剖牛,他解剖起牛來就像是藝術表演,輕松自在,毫不費力,一眨眼功夫一頭牛就被大卸八塊,而且他解牛用的刀還特別耐用,一把刀用19年都還鋒利得很。

梁惠王對他也很敬佩,問他怎麽這麽厲害,庖丁回答說他的經驗就是“目無全牛”,他解剖的時候眼睛裏只有牛的骨頭縫、肌肉空隙,並沒有注意牛的其他部位,所以進刀也很順利。

庖丁的功夫便在一個“專”字,專心致志于同一件事情,到一定時候做這件事就會遊刃有余。有些時候一件事情總也做不好,無非就是在做事的時候思前想後,各種顧慮,心神遊走,不能專心致志。

乘物以遊心,不在乎得失,不在乎名利,不被外物所累,只心無旁骛專注于做好一件事情,結果都不會太讓人失望。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