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與李雲龍從無交集,電視劇卻好像很熟,這是《亮劍》的敗筆嗎?

陶陶讀曆史 2024-05-04 03:50:35

在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在很多將帥麾下都打過仗,例如電視劇中的旅長——陳赓,“老師長”——劉伯承。還有淮海戰役時,李雲龍的新上級——粟裕。

衆所周知,李雲龍雖然沒讀過什麽書,卻無師自通,很會打仗。但另一方面,李雲龍爲人過于驕傲,喜歡自作主張,因此也沒少闖禍,更沒少受處分。

雖然處分歸處分,但無論是陳赓,還是劉伯承,最終都選擇回護他。李雲龍雖然屢遭撤職、降職,但最終總會官複原職。

解放戰爭期間,李雲龍被粟裕所看中,專門從中原野戰軍調到華東野戰軍,並參加了淮海戰役。誰知李雲龍剛到華野,就闖下了大禍。

原來李雲龍帶領2師與楚雲飛的89師在趙莊狠狠地打了一仗。由于89師是國軍精銳,因此李雲龍師損失很大。事實上,這也是華野諸縱隊普遍的情況。特別是碾莊圩戰鬥,整個華野傷亡達到6萬人,很多戰鬥部隊幾乎被打光。因此粟裕制定了“隨俘隨補”的方針,上午是國民黨軍,下午就是解放軍了,因此俘虜成爲華野各縱最寶貴的資源。

而李雲龍的2師呢?打得是最沒油水的阻擊戰,傷亡大,繳獲還少,更別說什麽俘虜了,不算什麽好買賣。

然而李雲龍李老板又豈是能吃虧的人?于是他便把“歪心思”打到了兄弟縱隊的頭上。當時趙剛在華野二縱擔任政治部主任,主要負責俘虜工作。通過這門子關系,李雲龍找到趙剛,要求這位老搭檔借給自己2千俘虜。在打了借條之後,李雲龍憑空添了2千生力軍。

按照我軍紀律,是不能隨意跨縱隊要俘虜的。李雲龍肆意妄爲,闖下大禍。2縱司令員聽說後,果然氣不打一處來。按照曆史,韋國清上將是2縱的司令員兼政委,脾氣火爆的他哪能受這個氣,當即向粟裕告了一狀:

“李雲龍太不像話了,有本事就自己抓俘虜去,這算什麽,這不是生搶嗎?司令員,不能開這個頭啊!”

按說李雲龍是個“外來戶”,而韋國清則和粟裕共事許久,粟裕應該站在更在理的韋國清一邊。誰知粟裕卻劈頭蓋臉地說:

“開什麽頭?我看,李雲龍沒說錯,什麽你們的我們的,再說那還有借條嘛!”

就這樣,粟裕對闖下大禍的李雲龍連批評都沒批評,直接就放過去了。

如說劉伯承、陳赓回護李雲龍還好說,畢竟都是老部下了,李雲龍那脾氣,他們還不知道?但是粟裕則完全不一樣了。

衆所周知,李雲龍是以12軍首任軍長王近山中將爲原型的。紅軍時期,王近山跟隨第四方面軍作戰;抗戰時期,王近山在129師,曾是陳赓旅長手下一員猛將;解放戰爭時期,王近山仍跟隨劉伯承、鄧小平作戰。

可以說,王近山和粟裕基本沒什麽交集。王近山轉戰鄂豫皖、四川以及華北,而粟裕則一直在中央蘇區、淮南、江浙、山東一帶作戰。而在電視劇中,李雲龍和粟裕在淮海戰役前,也沒表現出任何交往

也就是說,李雲龍不是粟裕的同僚,也不是他的故舊。粟裕爲何偏偏對李雲龍“另眼相看”呢?

首先,這自然是因爲人情。李雲龍本就是劉、鄧兩位首長的大將,2師也是中野的部隊。既然李雲龍和2師遠道來助戰,粟裕自然會對他們更有優容、優待一些。

更何況,中原野戰軍挺進大別山,做出了巨大的戰略犧牲。由我軍之中最頂尖的部隊之一,淪爲一群沒有任何重武器的輕步兵;原本有12萬大軍,出了大別山後只剩6萬人。

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原野戰軍的牽制、掩護和犧牲,又哪有華野戰績的輝煌。因此在戰鬥中,粟裕對中野相當照顧。例如圍攻雙堆積的戰鬥中,粟裕專門告誡前去助戰的陳士榘:“所有繳獲的裝備,全部交給中野的同志”。

因此粟裕沒理由不照顧來自中野的李雲龍以及他的2師。

其次,李雲龍確實會打仗。水至清則無魚,只要不犯什麽原則性錯誤,粟裕根本不可能拿掉李雲龍。粟裕非常清楚趙莊阻擊戰有多麽艱苦,傷亡有多麽大,李雲龍的“出格”行爲其實情有可原。

也就是說,戰爭年代,一切都是虛的,會打仗才是實實在在的。現在正是用人之時,粟裕並不可能自斷手指、臂膀。

最後,粟裕特別喜歡用“刺頭”,善于用“刺頭”,非常青睐像李雲龍這樣敢于打沒命令的仗的將領。

戰場是瞬息萬變的,有時候司令部的命令並不一定反映戰場的實情,因此前線將領非常需要自主性,要在領域上級命令的基礎上,發散性、靈活性地調整方案,最終達到最優解。

衆所周知,華東野戰軍由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並而來,抗戰時期兩者分屬于八路軍和新四軍兩個系統,軍中山頭林立,資曆深的“大佬”很多,“性格將領”也非常多。

如果說李雲龍是一位性格將領,那麽粟裕麾下的許世友、王建安、陳士榘、葉飛、宋時輪也不遑多讓。在戰鬥中,這些性格將領經常跟粟裕討價還價,甚至還會直言不諱地批評。

例如許世友在孟良崮戰役時,曾向粟裕抱怨傷亡太大,攻不上去。結果陳毅一把奪過電話,將許世友大罵一頓。

還有葉飛,魯南突圍時,葉飛的一縱和王必成的六縱傷亡很大。事後,葉飛毫不留情地批評粟裕:“這都是粟司令指揮的問題。”無獨有偶在月浦戰鬥中,葉飛部傷亡不小,葉飛也是直言不諱地批評粟裕指揮的失誤。

除了許、葉二人,宋時輪也曾不給粟裕“面子”。例如攻打濟南前的曲阜戰役,原定由宋時輪負責主攻。誰知會開到半途,宋時輪突然因爲之前的批評而發怒,直接撂擔子不幹,氣得毛主席要撤他的職。

面對這些“刺頭”,粟裕不僅不惱,反而均予以重用。“刺頭”將領雖然難管,但也往往意味著他們確實有主見、有想法。軍人以服從命令爲天職,但絕不是機械地服從命令。

就以葉飛爲例,他便是靈活指揮的典範。宿北戰役時,陳士榘在前指要求葉飛撤出戰場,結果葉飛卻頂住壓力,不僅不撤還向敵軍反攻,爲宿北戰役的全勝做出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萊蕪戰役時,粟裕原定由五個縱隊圍殲敵軍,誰知僅有葉飛的一縱趕了過來。葉飛當機立斷,沒有選擇苦等兄弟部隊,而是就地展開圍殲,創下了戰場上的奇迹。戰後粟裕對葉飛大爲誇獎:“在各縱的配合上說,一縱最吃力,雖然繳獲不大,但在整個戰役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在其後的戰鬥中,葉飛雖然只是一個縱隊司令,但是粟裕常常要他統領好幾個縱隊。葉飛就像是粟裕另一個大腦。

再如許世友,他資曆深、性格火爆,有時候很難相處。但是粟裕不僅沒給他穿小鞋,反而向主席力薦他擔任山東兵團的司令員。正是由于粟裕的關照,才讓許世友成爲華野第一個由縱隊司令升格爲兵團司令的戰將。

再如宋時輪。宋時輪在曲阜會議中犯錯後,粟裕沒有聽從主席的建議,不僅沒有撤宋時輪的職,反而將其委以重任。淮海戰役時,粟裕又命宋時輪帶領3個縱隊,阻擊徐州東援之敵,並參加圍殲杜聿明集團。

粟裕對于這些性格將領的包容,也贏得了他們衷心的愛戴。例如許世友,據說他授銜上將時,感到有些不滿。但當他聽說粟裕是大將時,立馬就不鬧了。

新中國建立後,粟裕每到南京或廣州,擔任南京或廣州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必定傾力接待。粟裕的老母親因行動不便,有不適應北京的氣候,只能留在南京養老。在九大開會期間,粟裕給許世友打來一個電話。許世友一聽電話就知道是粟裕,他豪爽地說:“粟總長嗎?我是許世友。”

在電話中,粟裕說自己的母親在南京,希望許世友關照一下。許世友拍著胸脯說:“就交給我吧!請粟總長放心。”要知道粟裕擔任總參謀長已經是11年前的事了,許世友仍以總長相稱,由此可見他對粟裕的敬重。

葉飛,1958年粟裕挨了批評,成了衆矢之的,葉飛本是重點攻關對象。然而往日對粟裕向來直言不諱的葉飛卻啥都不說,守口如瓶。

再說宋時輪,粟裕蒙受委屈後,宋時輪不顧年老體弱,一直爲粟裕的徹底平反而奔走……

這就是粟裕的用人之道、這就是粟裕的大將之風。若說犯錯,李雲龍的那點錯誤和上文提到的那幾位根本不值一提。然而粟裕卻照樣信任、照樣重用,在戰爭年代,會打仗就是第一位,談別的就是虛的。

從性格來安,粟裕本身就是一個聞戰則喜,好打沒命令仗的名將。他戎馬一生,曾多次頂掉上級的命令。甚至連毛澤東親自下達的命令,粟裕都敢于“鬥膽直陳”,最終確定了決戰于江北的方針。

粟裕表面上的性格與李雲龍不同,似乎更加溫文爾雅。但從本質上看,粟裕和李雲龍非常相似,可謂英雄之劍惺惺相惜。試問粟裕又如何不照顧李雲龍呢?

雖然《亮劍》是一部文藝作品,但作者都梁本是軍門後代,其內容根植于人民軍隊深厚的曆史,並非完全虛構。粟裕對李雲龍的回護,是符合曆史,符合實際情況的。

10 阅读:7293
评论列表
  • 雨傑 10
    2024-05-08 14:44

    李雲龍集合了好多人的故事,從後面表述來看,李雲龍中原突圍然後有加入了華野,這適合的只有一個皮定均旅。

    雨傑 回覆: 大海
    套了好多人的故事。
    大海 回覆:
    他也叫粟裕大將老首長。這就不科學了[笑著哭][笑著哭][笑著哭]。紅軍時期粟裕大將職級未見得比老李高多少
  • 2024-05-10 22:32

    李雲龍的原型有好幾個

  • 2024-05-10 23:00

    借條這段是電視劇原創。小說原著只說補充了俘虜成了滿員師

  • 2024-05-05 22:27

    一代戰神

  • 2024-05-04 06:51

    歡迎大家閱讀收藏並轉發

  • 2024-05-08 08:17

    亮劍不是抗戰劇,是一部爽劇

    唯一的愛 回覆:
    凡是小說都是源于生活而又不失誇張,你要想看真實抗戰,只有記錄片或者口訴回憶錄(腦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