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紅色老街入繁華深處

新湖南 2024-04-13 07:30:51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曹茜茜

“老板,來一杯‘覺醒的年代’。”

4月10日上午9時,端上“一咖啡”出品的熱美式,記者走進上海的樹德裏弄堂,開始中共一大會址的“打卡”之旅。

清水牆、紅腰線、拱形門楣……陽光輕輕灑落,這座石庫門風情的老建築安靜伫立。隔壁的中共一大紀念館新館前,著統一隊服的研學小朋友、拿手機不停“咔嚓”的年輕人、白皮膚黑皮膚的外國參觀者來來往往。

從中國共産黨的初心地出發,這裏已經凝結出幸福生活的萬千韻味。行走其間,優哉遊哉。

前腳弄堂,後腳都市

這裏是中共一大會址,也不全是中共一大會址。

與之相隔幾百米的地方,就是繁華熱鬧的上海新天地商圈。一條興業路將二者分隔,催生出了美美與共的“化學反應”——走進紀念館時是肅穆的瞻仰者,踏進新天地可以迅速開啓“逛吃逛吃”模式。

如果說中共一大會址與新天地的相鄰而生是紅色文化與現代商業的“邂逅”,那麽中共一大紀念館新館與太平橋公園的交織融合,就是文化與生活的雙向奔赴。

爲了更加全面系統地展現建黨曆程、弘揚偉大建黨精神,2021年6月3日,中共一大紀念館新館建成開放。

紀念館內,68歲的董進孝站在油畫《星火》前仔細端詳。他來自河北邯鄲,“雖然沒有經曆過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但中國共産黨走過的路程讓人心潮澎湃。”

“我的下一步計劃是走遍全國的紅色文化基地。”上海人楊建平退休後,就愛在中共一大會址附近溜達,“參觀之余,還能逛逛街。”

留下感動,帶走回憶

今春的湖南之行,習近平總書記第一站到的就是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城南書院校區),強調要保護好、運用好紅色資源。

上海是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偉大建黨精神的孕育地。從多維保護和開發紅色地標,到創新打造紅色文化IP,上海將紅色文化融入了公共空間。其經驗,值得湖南學習借鑒。

離中共一大會址不遠的馬當路上,人行道中間的地磚嵌入了黃銅標志。講解員李博甯介紹,這條紅色經典步道“每7個小標志和1個大標志成爲一組,暗含‘七一’的巧思。”

文化是最好的黏合劑。發揮湘滬兩地紅色資源富集優勢,加強文旅融合資源共享、線路共建、品牌共塑,是湖南的美好願景,也是紅色文化“活起來”的趨勢。

“要把‘我的韶山行’紅色研學活動打造成全國一流的思政教育亮麗品牌。”湘潭市委書記劉志仁瞻仰中共一大會址後,提出要做強紅色溢出效應。

石庫門造型的大白兔奶糖禮盒;71%濃度的巧克力被設計成火車票樣式;象征著“麥”進新時代的英式麥麗素巧克力……中共一大紀念館所屬的“一大文創”門店內,“聯名”産品琳琅滿目。

上海師範大學數理學院研三學生李文榮邊參觀邊挑選。他說,馬上要回廣東老家當老師了,“想帶走一些紀念品”。

在中共一大紀念館事業發展部主管朱蓓靓看來,上新又上心,擊穿“次元壁”,文創産品才能成爲年輕人願意帶走的回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