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僅十個月的明仁宗朱高熾,爲何曆史上評價這麽高?

太璞石 2023-12-14 16:41:14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出生在南京鳳陽府,父親是大名鼎鼎開創永樂盛世的朱棣,母親是開國元勳徐達的長女仁孝文皇後。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立爲燕王世子,永樂二年(1404年)被立爲皇太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年號洪熙,但僅僅當了十個月的皇帝,就于洪熙元年(1425年)5月29日病逝,遺诏兒子朱瞻基即位。 

曆史上把朱高熾和他的兒子朱瞻基在位時譽爲仁宣之治,對于國家治理的卓越貢獻堪比成康之治和文景之治。那麽,在位僅僅十月的朱高熾究竟做了什麽,能獲得如此高的曆史評價呢?

一、我很醜,但是我很仁厚

朱棣和徐達長女仁孝文皇後一共生了三子四女,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後被封爲漢王,三子朱高燧,後來被封爲趙王。

朱高熾小時候就是個小胖子,患有足疾,不喜歡練武,喜歡讀書,還喜歡和老師探討文學;朱棣不太喜歡這個兒子,他喜歡英武帥氣、武功很好的次子朱高煦,他覺得這個兒子像他年輕的樣子。

朱棣等藩王就藩後,老朱頭一則考慮宗藩在皇權中的重要性,二則想要抓一抓孫子的教育,就把藩王的長子、次子召到宮中,親自教導。畢竟自己草根出生,家裏條件不好,早年爲了生計不得以都當了和尚,怎麽說現在自己都是皇帝了,子孫的教育上那不能輸在了起跑線。兒子嘛,前些年南征北戰忽略了,一轉眼兒子們都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封地,再想從頭教育已然來不及,好在孫子們還是娃娃丫的,可以從頭抓起。

老朱頭閑著沒事的時候,就喜歡考校這幫孫子們,給他們出點小任務。

有一次,老朱頭派朱高熾他們幾個去檢閱皇城四門的衛士,別的世子早就回來了,只有朱高熾最後回來。老朱頭就問,你爲什麽回來這麽晚啊,朱高熾回答說,我去檢閱的時候,發現早晨天氣十分冷,就讓士兵們吃完早飯,我再檢閱他們,所以就回來晚了。朱元璋誇獎他,能體桖士兵是我的本心啊。

另外,朱元璋還讓這些世子批閱臣子的奏折,朱高熾總是把文臣和武將的奏折分開,然後按照輕重緩急,依次批閱。有一次,朱元璋看到朱高熾批閱的一封奏折上,錯字有十幾個都沒有改正,很不高興,認爲他工作沒幹好,就把他叫過來問話。朱高熾解釋說,這是一個武將寫的奏折,他認爲這些錯別字帖不影響閱讀,畢竟是一個武將寫的,不是態度問題,應該寬宥;若是一個文官寫了有這麽多錯別字的奏折,那就應該處罰了。朱元璋聽了很滿意,認爲朱高熾是個很仁厚的人。

朱高熾的爲人處事得到了朱元璋的贊賞和喜愛,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親授朱高熾爲燕王世子,這也成爲了朱高熾一項重要的政治資本。之後就放朱高熾回燕王封地團聚了。

靖難之役時,朱棣帶領精銳南下救援,大後方由朱高熾鎮守,城中只有數萬老弱殘兵。彼時,建文帝委派李景隆率兵50萬攻打朱棣大本營北京城,朱高熾臨危不亂,在聽到消息的時候,就開始著手准備。他請教久經沙場的老兵和知曉兵書的幹吏,與他們一起研究守城的方法。等到李景隆來到把北京城圍了之後,朱高熾親臨城牆,靠前指揮,鼓舞士氣,撫慰士卒,並且還能夜間派兵出城襲擾,不一味強守,整的李景隆疲憊不堪,終于等到了朱棣的回援,北京城也得以保全。

二、我很胖,但是我很溫柔

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煦被立爲太子。雖然成爲了太子,但是皇儲之爭還並未告一段落,朱高熾也是如履薄冰,誰叫自己不受老爹朱棣的喜歡呢。

要說起這皇儲之爭的由頭,還得怪朱棣。朱高煦作戰勇猛,在靖難之役中立下赫赫戰功,曾兩次救朱棣于危難。感動之余,朱棣摸著朱高煦的後背,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勉之,世子多疾。”(出自《明通鑒·卷十三》)。這是啥子意思,這不擺明告訴朱高煦,小夥子,努力吧,你大哥身體不太好啊。這種暗示點燃了朱高煦心裏奪嫡的決心,對朱高熾也沒有以前那麽尊敬了。

朱棣愛戎馬,愛打仗,曾五次親征漠北。朱棣一出去打仗,就讓朱高熾監國,朱高熾監國的時間比當皇帝的時間都長。朱高熾不僅要勞心勞力的爲大軍准備糧草,規劃行程,還要帶領班子根據敵情,謀劃作戰方案。最主要的事是治理國家,要統籌天下稅賦以保障國家經濟發展、大軍消耗,要對中央和地方的部隊進行任免調用,要對各部、各州等官員考評任免調用,要提拔政績突出的知州知府,總之一句話,就是要保障大後方的安穩,讓朱棣這爺四個打仗沒有後顧之憂。朱高熾不僅做到了,而且還做的很好,史書言朱高熾監國期間,朝無廢事,這就直接肯定了朱高熾作爲監國太子的貢獻。

朱高熾在監國期間,不僅受到了東宮屬官的愛戴,也得到朝廷中不少大臣的擁護,但是朱棣對此還是不甚滿意。有一次,朱棣北伐回京,因爲事發倉促,朱高熾在接待的事情上有所疏忽,朱棣很生氣,我辛辛苦苦的在外奔波勞累,不就是爲了給你留下一個安穩的江山嗎?你連個接駕的事情都辦不好,還能幹什麽大事。後來受到朱高煦的挑撥,朱棣把太子宮中屬官都下了獄。

朱高煦野心勃勃,一直觊觎王位,不肯到封地就藩。後來朱棣把漢王朱高煦的封地改到了山東,但是朱高煦說我願意在京城照顧老爹,不想去封地。爲此,朱棣也開始懷疑朱高煦的行動。永樂十三年,朱高煦去了山東就藩,但心中怨氣沖天,越發驕恃,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悔改。永樂十四年十月,朱高煦回南京,他的一些不法之事被曝光,朱棣一氣之下要把他廢成庶人,還好朱高熾求情,才放了他一馬。但是他依然死性不改,在封地遷到樂安後,依然在密謀奪嫡,朱高熾多次寫信規勸,但他絲毫不爲所動。要說朱高煦這小子,真是武力值頂格,但是權謀這塊幾乎爲零,還偏偏要上杆子要當皇帝,這倔心眼子一上來,真是八匹馬都拉不回來。

朱高熾其中心中深知朱棣的心思,因爲朱棣自己奪了侄子的皇位,所以他心裏對骨肉相殘的事非常忌諱。雖然朱高煦像跳梁小醜一般,上竄下跳,但是朱高熾身爲太子,將來更是皇帝,就要有容人之量。更何況,朱高熾爲家中長子,老大受點委屈怎麽了,老二連江山都給了,驕狂任性點也是可以理解的。朱高熾心裏明白,如果他把朱高煦推到了死地,那麽朱棣一定不會把皇位傳給自己,沒辦法,自己只能繼續忍耐下去,韬光養晦。

三、我當皇帝時間短,但有我留下的一抹光彩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六十五歲的朱棣在北征返京時,在榆木川病逝,病重前的朱棣發下遺诏,將帝位傳于皇太子朱高熾,同時賜朱高熾玉押曰“人主中正”。彼時,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隨軍,他們都是太子黨的,而當時跟隨出征的還有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他們手裏掌握著出征大軍的精銳。對此,張輔和楊榮決定秘不發喪,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

朱高熾受命後,知道穩住局勢是首要任務,立即采取一系列行動。八月二日,朱高熾召見吏部尚書蹇義、大學士楊榮、楊士奇等心腹討論布防事宜,加強京師的防務。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他那兩個弟弟都不是省油的燈,特別是朱高煦,朱棣在的時候還能壓住他,不在了,這貨還這能幹出起兵直指京師,所以爲了保衛京師安全,八月四日,朱高熾立即遣書谕隨征的甯陽侯陳懋、陽武侯薛祿,命其率領原隨駕精壯馬隊三千裏馳回京。五日,再命附馬都尉沐昕掌南京後軍都督府事,命太監王貴通率下番官軍赴南京,鎮守宮中諸事。

之後,與禮部尚書呂震議定明成祖喪禮,召前戶部尚書夏原吉“同議合行典禮”。直到皇太孫朱瞻基迎接到明成祖遺體,方公開發喪。

八月十五日,朱高熾正式登基,年號洪熙。在位期間,爲政開明,寬宥大臣。經濟上,重視發展生産,與民休息。永樂年間,頻繁的戰爭,早就讓大明經濟陷入了困難。他取消了鄭和預定的海上遠航,取消了邊境茶馬貿易,停派了去雲南和交趾采辦黃金珍珠的使團,這些耗資巨大的開銷緩解了明朝不堪的財政狀況;政治上,他重組內閣,褒獎直言,虛懷納谏,讓內閣重新煥發生機,成爲運轉國家機器的鑰匙,同時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讓因連坐而流放的官員家屬返回原處,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軍事上,他主張修整武備,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爲“仁宣之治”的延續打下堅實的基礎。

他還計劃還都南京,因爲朱高熾一則對北伐不感興趣,二則不喜歡北京,三是維持北京首都的費用開支太大,但是還未落實就病逝了。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在欽安殿病逝,遺诏傳位于皇太子朱瞻基。

圖片素材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0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