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聖孫膑有多厲害?他一招就戰無不勝,讓龐涓防不勝防

天下戰史事 2024-05-14 02:03:41

孫膑是我國戰國中期齊國傑出的軍事大師。

在曆史軍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他不僅策劃了桂陵戰役、馬陵戰役,更是出了一部經典不朽的《孫膑兵法》。

不管是孫膑的戰略還是戰術思想,都有著兵法之精華所在。

那麽,智謀超群的軍事天才孫膑,到底有多厲害?

«——·孫膑的出身·——»

孫膑是春秋末期著名“兵聖”孫武的“後世子孫”,出生在“阿哪之間”。即今山東陽谷縣至哪城縣一帶。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記述:“孫子膜腳,而論兵法。”孫膑雖然是他受膜刑以後的名字,但由于影響很大,約定俗成,後人反倒很少提及他的原名了。

孫膑的具體生卒年代不詳,他雖然一生坎坷,慘遭膜腳蔥面的酷刑,但孫膑身殘志堅,潛心于對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的研究,繼承和發展了春秋以來齊國良好的兵學傳統,“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峋。他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在先秦乃至整個古代軍事發展史上,都占有極爲重要的地位。

孫膑受家世的影響,從小就立志學習軍事理論、研究謀略陣法,在那戰爭頻仍的時代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他曾與龐涓俱學兵法,其本領在龐涓之上,而且又得到了孫武《兵法》十三篇的真傳,他晝夜研誦,刻苦學習,對傳統兵學理論領悟很深並有所發揮。

龐涓是個迫逐功名、貪位慕祿的人,他看到魏國當時比較強大,又聽說魏惠王雄心勃勃,急于招攬人就提前綴學,下山去魏國做官。龐涓竭盡所能,講兵練武,很快受到魏惠王的賞識,當上了將軍。

龐涓深知孫膑指揮作戰的本領超過自己,擔心將來自己的地位和權力受到威脅。于是設下一計,派人請孫膑來魏“共建功名”,孫腹礙于同學的情面,不便推辭,就接受邀請來到了魏國。

孫膑到魏國後,積極爲魏惠王獻策,其在排兵布陣方面顯示出的才能遠勝于龐涓。由此,孫膑開始得到了魏惠王的重視和喜愛,也使得龐涓更加忌恨他。而孫膑雖有謀略,但對龐涓的奸詐之心卻未加警覺,“不能早救患磚被刑”。

龐涓經過周密的策劃,借故誣陷孫膑有背魏回齊之心,使魏惠王大怒,欲把孫膑處死,而龐涓又裝作爲孫膑求情,保全其性命,只剔去他的的膝蓋骨,並在他臉上刺字。

龐涓的如意算盤是,既把孫膑弄成了殘廢,又暫時讓他活著可以爲自己抄寫兵書。不料後來陰謀泄露了,孫膑懷著無比悲憤的心情,把已寫好的部分兵書燒掉,並佯裝精神失常,使龐涓放松了對他的監管,伺機逃離魏國。

孫膑蒙受了膑骨黥面的奇恥大辱,並隨時可能被龐涓借故殺掉,他想盡一切辦法要脫離險境。齊國是他的故鄉,當時又與魏國爲鄰,所以孫膑決定以齊國爲出逃的目的地。

而齊國君臣對孫膑的才能和遭遇也有耳聞,于是齊威王就派人到魏國出使,順便暗中了解情況。“齊使者如梁,孫膑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爲奇,竊載與之齊。”

孫膑脫離虎口、來到齊國後,暫住在名將田忌家。田忌久仰孫膑的大名,經過一段交往後,對其才智有了更深的了解,待之以上賓禮。田忌經常同孫膑談論兵法,對他十分欽佩,言聽計從。

當時齊國王族公子間經常舉行賽馬活動,彼此用重金賭輸贏。孫膑用計,使田忌在賽馬時以弱勝強,贏了齊威王的馬,“卒得王千金”。

當齊威王得知是孫膑設的巧計後,更加敬重他。從此,威王把孫胺請到自己身邊,拜爲軍師,經常向他請教各種軍事問題。

«——·軍事實踐中超人表現·——»

桂陵之戰,既是我國曆史上一次著名的戰爭,也是孫膑軍旅生涯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曆來爲古今學者所關注和稱道。

公元前4年,趙國進攻魏國的屬國衛國,魏國就派龐涓率軍8萬,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派使臣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召集文武大臣征求意見時,鄒忌主張“不如勿救啞。而段幹朋則認爲“不救則不義,且不利”。他進一步指出,這次出兵援助應把齊國的利益放在首位。齊威王聽從了他的建議,也派出8萬人的軍隊出征.威王本想任命孫膑爲主將,孫膑推辭說:“刑余之人不可’,于是威王以田忌爲主將,以孫胺爲軍師,“居軸車中,坐爲計謀”,共同指揮作戰。

在孫膑的策劃下,齊軍不去趙國與圍攻邯鄲的魏軍決戰,而是迅速向魏國的都城大梁進軍。經過艱苦作戰剛剛占領邯鄲的魏軍,聽到齊軍奔襲大梁的消息,不得不由龐涓率主力快速回軍馳援。

而這時孫膑和田忌將齊軍主力埋伏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一帶),並以少量軍隊將魏軍引到這裏,當龐涓率兵進入伏擊圈後,齊國的生力軍以逸待勞,突出截擊,“大破梁軍”。

經過孫膑的精心謀劃和巧妙安排,齊國軍隊終于擊敗了強勁的對手,取得了桂陵之戰的勝利。

馬陵之戰是戰國時期繼桂陵之戰後齊魏之間爆發的又一次著名的戰爭。這場戰爭不僅在齊國軍事史上占有極爲重要的地位,而且對戰國中期以後列國之間爭霸形勢的演變也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孫膑作爲這場戰爭的“總導演”,其軍事指揮藝術比桂陵之戰時更加出色,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馬陵之戰的勝利,堪稱孫膑一生的軍事實踐中的傑作。

在桂陵之戰中魏國雖然遭到慘敗,但其實力並未受到根本性的削弱,在其後若幹年的爭霸戰爭中,仍扮演著重要角色。

公元前342年,即桂陵之戰後13年,魏惠王派太子申和龐涓率傾國之兵進攻韓國。韓國弱小,難以抵擋魏軍的兵鋒,危難中向齊國請求救兵。

齊國君臣在商議是否出兵救韓時又發生了分歧,齊相鄒忌認爲不救爲好,張丐則認爲:“晚救之,韓且折而入放魏,不如早救之”,氣孫膑既不同意不救,也反對過早出兵,他說:“夫韓、魏之兵未憋而救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磚韓也.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想齡齊矣。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憋,則可重利而得尊名也。”

吵齊威王采納了孫膑的意見,等到魏國與韓國間的戰爭持續了一段時間,雙方都已精疲力盡時,選擇最佳時機發兵直取大梁。這次齊軍的統帥是田忌、田盼等人,孫膑仍爲軍師。

龐涓和太子申聽說齊軍進攻魏國,怕大梁有失,只好從韓國撤兵,率10萬大軍尋找齊軍決戰,企圖一舉殲滅之。

這時齊軍按照孫膑的謀略,主動撤退,引誘敵軍,並通過周密的安排,利用馬陵(今山東郊城一帶)的險要地形預先設伏,當魏軍追擊至此,萬鴛齊發,伏兵盡出,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魏國軍隊遭受這次重創後,很長時間一撅不振,齊魏兩國的實力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馬陵大捷之後,齊國君臣沒有利用大好形勢進一步增強國力軍力,奠定霸主的地位,而是在統治集團內部展開了一場爭權奪利的激烈鬥爭。

齊相鄒忌在協助威王整頓吏治等方面出過力,也曾舉薦過一些人才。但他心胸狹窄,忌妒田忌、孫膑等在對外戰爭中接連立下大功,擔心自己的地位不穩,必欲除之而後快。

當田忌在馬陵大敗魏軍、率軍回朝時,鄒忌手下的親信公孫陰就設計陷害他,“乃使人操十金而往蔔齡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勝,聲威天下,欲爲大事,亦吉否?’蔔者出,因令人捕爲人蔔者,亦驗其辭齡王前”。

齊威王此前對田忌手握重兵就存有疑慮,而對鄒忌則極爲賞識,這次見到公孫陰精心僞造的田忌有謀反之嫌的證據,竟然未加詳察就深信不疑了,准備等田忌回到臨淄後奪其兵權,嚴加懲處。

這件事是齊威王晚年政治上的主要失誤之一,其對齊國軍隊的損失萬尤嚴重,也使軍事上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付諸東流了。

經過長期的政治、軍事鬥爭的錘煉,孫胺對齊國的政局及鄒忌、田忌之間根深蒂固的矛盾早有了解,此時他雖遠在前線,還不知道鄒忌等人陰謀的細節,但他以一個軍事謀略家的敏銳眼光,判斷出田忌所面臨的巨大危險,孫膑向田忌建議說:“將軍無解兵而入齊,使彼罷弊轉老弱守齡主……然後背太山,左右天唐,軍重踵高宛,使輕車銳騎沖雍門。若是,則齊君可正,成侯鄒忌’可走。不然,將軍不得入齡齊矣。”

從當時的情況來分析,如果孫膑的果斷計劃能夠實現,是有可能扭轉危局。使田忌立于不敗之地的。但田忌對鬥爭的複雜性和殘酷性缺乏深刻的理在千鈞一發的關鍵時刻思想准備不足,表現得猶豫不決,結果戰機稍縱即逝,最後只好逃亡到楚國。

孫胺的晚年生涯,史書中沒有直接記載,後人雖有許多傳說、推測,也都只能存疑而難以核實。我們認爲,孫膑與田忌有過長期的合作並且關系很好,應該是隨其一起到了楚國。著名的《孫胺兵法》很可能就是主要在楚國期間寫的。

後來,齊宣王即位後,察覺到當年田忌是被冤枉的,于是“召田忌複故位’。孫膑如果還健在的話,也應一起回到齊國,從此過著隱居的生活。

«——·用兵特點實在高明·——»

孫胺的用兵思想和軍事理論,大多反映在《孫胺的兵法》一書中,對此我們暫不置論僅據史書所載,對他本人用兵的幾個主要特點及其反映的軍事思想加以評介。

“一不勝而再勝”。是孫膑到齊國後爲田忌貢獻的第一條妙計。

齊國君臣間經常舉行賽馬活動,當時田忌的上、中、下三等馬均比齊威王的稍差一點,如果按正常順序比賽,必然三戰三負。

孫膑經過仔細觀察後,建議田忌:“今以君之下骊與彼上馴,取君上馳與彼中姻後,取君中馴與彼下馴。”結果三場比賽之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

孫膑提出的這一策略,雖然只是用在賽馬中,但在軍事卻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批亢搗虛”,圍魏救趙方略的提出和實施,是孫膑軍事指揮生涯中最爲得意和輝煌的一頁,也是他對傳統兵家軍事思想的創造性發揮。

孫膑的這一用兵方略,是在魏軍主力圍攻邯鄲的一年有余,田忌打算率領齊軍殺奔趙國解邯鄲之圍時提出的,他指出:“形格勢禁,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倦,救鬥者不博戟,批亢搗虛,則自爲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齡外,老弱罷齡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

所謂“批亢搗虛”,其實就是避實擊虛、出其不意,田忌聽從了孫膑的建議,“引兵疾走大梁”。

以後的戰爭進程,幾乎完全是按孫膑的預計展開的,齊國軍隊既解了邯鄲之圍,又“收弊於魏”,在時間上、空間上都取得了對魏決戰的主動權,以逸待勞,以有備擊無備,局部以多打少。

孫膑用兵方略的高明之處恰恰在于,使敵軍不救大梁不行,回救大梁也被動,陷于兩難的境地。而齊軍只付出極少的代價,便一舉多得,贏得了極大的勝利。

如果說“批亢搗虛”、圍魏救趙是孫膑在戰爭指揮藝術上的一大創舉,那麽退兵減竈、設伏聚殲則是他在此基礎上更熟練地運用謀略誘敵誤敵的有力證我們認爲,孫膑在馬陵之戰前成功地實施退兵減竈、設伏聚殲的謀略,是取得整個這次戰役勝利的關鍵一壞。當時,魏國軍隊進攻韓國,齊軍應邀發兵解韓之圍。

孫膑從戰局發展的實際出發,審時度勢,建議田忌等人率軍“直走大梁’,迫使魏將龐涓不得不“去韓而歸”。這一戰法表面上看似乎是桂陵之戰的竈,重演,但實際上這次孫膑所使用的謀略更加奇妙,策劃得更爲周密。

上次是圍點打援,以攻大梁爲名,在其必救的路上,伏擊魏軍。而這次是佯裝怯陣,在退兵中以減竈使敵軍驕傲輕敵,導致了龐涓再次上當。只率騎兵向前追擊,使兵力對比陷入了劣勢。

退兵減制造假象,因勢利導,設伏聚殲的一系列戰法,被永遠地載入了史冊,它不僅充分顯示了孫膑軍事謀略的高超,而且後人也可以從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啓迪和借鑒。

0 阅读:2

天下戰史事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