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河北探索③|​用系統思維謀劃動能轉換

河北新聞網 2024-05-24 10:11:16

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河北探索③

用系統思維謀劃動能轉換

——看協同創新如何加快河北高質量發展

著力加大對協同發展的推動,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充分發揮環渤海地區經濟合作發展協調機制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彙報時的講話

要集聚和利用高端創新資源,積極開展重大科技項目研發合作,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1月18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京津冀作爲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擁有數量衆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創新基礎紮實、實力雄厚,要強化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5月11日至12日在河北考察並主持召開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時的講話

曾經,衆多京津科技創新成果越過河北,“跳”到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落地生根。

這種“蛙跳”現象,讓河北很“受傷”。

守著科技創新的“寶庫”,卻不能“近水樓台先得月”。

而今,一切都在改變。

2023年,河北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101%,是2014年的12倍。

是什麽促成了這一巨變?

有兩個1%,折射出河北科技創新曾經的情形。

2013年,北京的技術成果只有1%左右到河北轉化,50%以上選擇了長三角、珠三角。河北研發經費支出占生産總值比重僅1%,而北京爲6.1%,天津爲2.98%。

河北資源禀賦良好、工業基礎雄厚、産業門類齊全,但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嚴重制約著高質量發展的步伐。

打破發展瓶頸,必須做好創新文章。

2014年2月,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河北迎來重大機遇。

協同創新,成爲河北發展動能轉換的“重頭戲”。

2023年5月1日拍攝的河北京車智能制造基地。該基地彰顯了“北京研發、河北轉化”的産業協同優勢和技術創新優勢。(本報資料片)河北日報記者 耿 輝攝

協同創新,從機制創新開始。

5月11日到12日,在天津召開的2024年京津冀黨政主要領導座談會,信息量密集。

亮點之一,是升級滄州生物醫藥産業園共建模式。

2015年設立的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産業園,有了新名字——京津冀·滄州生物醫藥産業園。

從北京、河北兩地共建,到京津冀三地共建,這家産業園當年在全國首開醫藥企業異地監管先河,一舉打破了阻礙北京藥企外遷的政策壁壘。

醫藥行業實行屬地管理,藥企須在注冊地生産和接受監管。在北京發展受限,到河北要重新報批,還會失去“北京藥”的品牌效應,許多想搬遷的北京醫藥企業很是“困惑”。

京冀兩地多次探索,異地監管模式誕生——企業在河北,監管屬北京,滄州生産“北京藥”。

一子落,全盤活。

如今,園區已吸引國內外60家知名醫藥企業的78個項目入駐。

“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被打破,創新要素開始暢通流動。

科技創新券互通互用,跨區域共享科技資源。

設立基礎研究合作專項,通過建立科研項目合作研究機制,促成三地500多個科研團隊開展合作研究。

打造區域人才一體化發展共同體,持續推進京津冀人才政策銜接、標准互認。

京津冀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近9000項技術成果開放共享。

…………

2023年11月,京津冀三省市人大常委會相繼審議通過了關于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決定。

京津冀協同創新的機制建設一再提速。

2023年10月1日,雄安新區啓動區重點工程芳容初綻。 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攝

協同創新,要有平台做載體。

馬揚飚,雄安科技産業園開發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他調侃自己的工作像“雄安地陪”——接手工作一年多,陪著北京來的科技創新項目團隊一次次考察雄安。

2022年8月,作爲雄安新區重要創新平台的雄安國創中心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從一開始,平台就明確了方向和重點:面向雄安新區主要産業方向,重點圍繞在京高校及科研機構、産業創新資源等創新主體合作開展技術轉移轉化。

如今,雄安新區科創中心中試基地、雄安國創中心、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等創新平台爲科技企業聚集按下加速鍵,雄安新區科技成果展示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識産權保護中心等服務配套日趨完善,雄安新區孵化、轉化、産業化的創新平台版圖一塊塊組合起來。

協同創新的種子,在雄安新區一點點紮根。

新的平台在成長,原有的平台在升級。

保定中關村,是北京中關村京外第一家創新中心。

園區企業保定中創燕園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門口,挂著一塊醒目的牌匾“北大—中創寬禁帶半導體聯合實驗室”。

中創燕園創辦于2016年。好幾年時間,研發在北京,生産在保定,要解決生産中的問題,總要“等北京來人”。

如何讓協同創新更高效?幹脆把研發“搬”到保定來。

2022年1月,在保定市政府、保定中關村支持下,北京大學與中創燕園簽署共建聯合實驗室合作協議。

聯合實驗室從事第三代半導體全産業鏈研發,吸引北京高端人才的同時,培養本地高層次技術人才,支撐保定産業發展。

合作專家們過去主要在北京搞研發,如今一年中大半時間“泡”在保定的實驗室裏。

作爲創新策源地的中關村,已在河北多地開花。截至2023年12月底,中關村企業在河北設立子公司、分公司累計5589家,投資額1015.01億元。

河北·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協同創新試驗田“通武廊”……協同創新平台的網絡越織越密。

2024年4月27日,京津冀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地圖上線。

地圖首批彙集京津冀地區成果轉化等四類平台及産業空間載體337個,京津冀三地科創服務信息一眼可見“坐標軸”,一鍵可查“電話簿”,一步即達“精准位”,實現了“精准導航”。

“京津研發、河北轉化”協同創新模式不斷深化。

2024年2月18日,在保定諾未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技術人員正在進行樣本滲透壓和流式檢測。河北日報通訊員 羅大慶 攝

協同創新,最終要落在産業上。

5月13日,一輛滿載貨物的自動駕駛氫燃料電池重卡,從北京馬駒橋物流園駛出,沿著京津塘高速,途經河北廊坊,最終到達天津港。

在這條約150公裏的道路上,貨車全程無需司機接管,“靠自己”就可以安全自主應對各類交通場景,真正實現了高速幹線點對點自動駕駛。

這是京津冀在國內率先啓動跨省高速自動駕駛貨運示範應用。

不過,這只是京津冀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産業鏈協同創新中的一個“小場景”。

去年11月,京津冀首次聯合繪制出協同發展的6條産業鏈圖譜。

河北牽頭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2條産業鏈,北京牽頭氫能、生物醫藥2條産業鏈,天津牽頭高端工業母機、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2條産業鏈。

以鏈爲媒、聚鏈成勢,優勢互補、分工合作,“鏈”上發力,成爲京津冀協同創新新模式。

唐山高新區是機器人産業的集聚地,特種機器人、巡檢機器人、焊接機器人市場占有率全國領先。2023年,唐山高新區新增機器人企業65家,達到136家,今年又有14家機器人企業確定落戶。

如何讓機器人産業鏈進一步升級?近來,通過2024唐山智能工業大會和各類活動,唐山高新區頻繁對接北京等地研發AI大模型的科技企業,謀劃將前沿的AI大模型技術接入産業鏈。

在唐山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安海濤看來,AI大模型匪夷所思的算力和工業機器人不知疲倦的體力,“雙劍合璧”,將深度再造唐山機器人産業鏈。

圖譜爲綱,三地的“機器人”園區也抱成一團。

5月10日,三地有關部門簽訂共建京津冀·“機器人+”産業園合作框架協議。

合作模式重點突出聯合作戰——聯合技術攻關、聯合招商、聯合推動成果落地。

從“物理共存鏈”,升級爲“化學反應鏈”,京津冀協同創新一加二大于三的聚變效應加速顯現。

2023年5月1日拍攝的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河北日報記者 耿輝 攝

協同創新,正催生河北發展“新”力量。

生物制造領域,來自天津的技術,正在河北納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細胞工廠”裏開花結果,多種人源化膠原蛋白被規模化生産。

機器人産業,來自北京的專家,正在易度河北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探索血管介入機器人技術和制造的下一步。

半導體制造方面,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和河北同光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正聯合攻關,突破碳化硅單晶制備關鍵技術。

…………

一家家央企二、三級子公司落戶河北,帶來了豐富的創新資源。

一條條産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構建起産學研協作新模式。

一項項關鍵核心技術被聯合攻克,將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用系統思維謀劃動能轉換,協同創新點燃的高質量發展之火,在河北大地呈現燎原之勢。

(河北日報調研組成員:趙兵、王洪峰、曹陽葵、吳宏愛、張許鋒、姜豔、顧贊良、李冬雲、賈東亮)

專家點評

跳出河北才能更好發展河北

顔廷標

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創新已成爲驅動發展的核心動力。對河北而言,如何提升科技創新供給能力,使創新能力與高質量發展相匹配,是急需解決的重要現實問題。

如果只從河北看,囿于自身條件,補足科技創新短板,面臨的困難較多,但運用系統觀念,站在普遍聯系的角度去分析,河北有著衆多地區不可比擬的優勢——身處一個創新要素豐富、創新成果多的區域,蘊含著強大的創新勢能。河北內環京津,京津擁有衆多知名高校和一流科研機構,創新要素特別是高端人才密集,科技成果豐碩。而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又爲河北用好京津資源提升創新能力,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跳出河北,才能更好發展河北。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時指出:“京津冀作爲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擁有數量衆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創新基礎紮實、實力雄厚,要強化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這一重要論述,爲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明了方向。

多年來,河北積極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與京津精准對接、深度融合,在聯合攻關、科技資源共享、科技成果轉化上不斷取得新突破。2023年,河北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810.1億元,是2014年的12倍。三地“手”越“牽”越緊,協同創新的成效日益顯現。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堅持系統觀念,才能更好凝聚起創新合力。

協同創新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河北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有效途徑。堅持系統觀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找准定位,積極作爲,我們就能把總書記要求落到實處,不斷塑造河北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員)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0 阅读:4